家庭教育谈:父母和孩子如何相处?

海 霞

<h3>今年年初,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在网上引起热议。</h3><h3><br></h3><h3>该学生的信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孩子实际情况不在一个频道,沟通交流是有错位的。</h3><h3><br></h3><h3>“过度关爱”,控制—被控制的亲子关系长期给彼此造成的困扰,越往后会更加突显出来它的弊端,到最后我们做家长的会走向无奈和爱莫能助。</h3><h3><br></h3><h3>不论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沟通好坏决定一个家庭的氛围,决定一个孩子今后对待父母的态度,孩子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h3><h3><br></h3><h3>《优秀的绵羊》一文中把家长分为直升机式父母和溺爱式父母。</h3><h3><br></h3><h3>直升机式父母,她们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时不时批评,她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h3><h3><br></h3><h3>溺爱式父母,不管不顾,替孩子包办很多事情,盲目赞美孩子。在她们看来,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h3><h3><br></h3><h3>不论哪种类型的父母,都在践行着发号施令,单向沟通。</h3><h3><br></h3><h3><b>沟通的前提是尊重,是站到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作为家长,单向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时还会激化矛盾。</b></h3><h3><br></h3><h3><b>俯下身子,多听听孩子的声音</b>。即使想让孩子听从,也一定要让他心服口服,而不是口是心非。否则,所有的欲言又止或者沉默对抗终会有爆发的一天。</h3><h3></h3> <h3>今年,在一档名为《少年说》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不乏对家长的“吐槽”。</h3><h3><br></h3><h3>“你们有真正在乎过我的感受吗?”,“爸爸,放下手机,看看大自然,看看我吧。”,更多的少年几乎是以乞求的口气希望父母多陪陪他们。</h3><h3><br></h3><h3>2018年,“丧偶式”育儿颇为流行。最近大热的《奇葩说》的辩题在家长中间引起共鸣:每周陪伴孩子12小时,做不到就取消爸爸的称号。</h3><h3><br></h3><h3>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在加速,很多父母为生计疏于照顾孩子,更别说陪伴。挣很多钱,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过更好的生活是每个父母心中都有过的想法。</h3><h3><br></h3><h3>更有的家长把孩子放到私立学校,一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见面。其实,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对今后孩子长大后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也是影响很大的。</h3><h3><br></h3><h3>陪伴,不仅仅是给予时间上的投入,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方方面面。</h3><h3><br></h3><h3>郑渊洁说家庭教育的秘诀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h3><h3><br></h3><h3><b>陪伴,是潜移默化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b></h3><h3><br></h3><h3>其实,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亲子关系的很多问题,譬如如何爱孩子,如何让孩子更懂规范,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等等,陪伴孩子时也会发现我们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h3><h3><br></h3><h3>爱、规范和做人都要学习,爱、规范和做人是从学习中来的。包括我们自己,让孩子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无形中我们会要求自己规范,严谨,热爱生活,我们陪伴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h3><h3><br></h3><h3><b>父母和孩子在互相陪伴中彼此成长。</b></h3><h3></h3> <h3>《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发布,报告显示,<b>“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b></h3><h3><br></h3><h3>有温暖的家,家人间的陪伴和双向沟通至关重要。</h3><h3><br></h3><h3>今年家庭教育在不同平台引起热议,有关家庭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就好像是个史诗级命题,会不会做家长,如何做家长,什么样的家长是优秀,什么样的家长不及格,打多少分,怎么打分也曾一度被人们拿来议论。</h3><h3><br></h3><h3>对父母而言,家庭教育不仅要拼经济、拼智力、拼体力,还要拼情商、心理素质,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教育孩子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h3><h3><br></h3><h3>做家长,需要不断学习,要以身作则投入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平等的交流,多一些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还要能够始终充满信念和耐心、用自我成长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过好这一生。</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