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鹿典故之三十六

草祭

<h3> “麋鹿东进”的故事<br></h3><h3>&nbsp;&nbsp;&nbsp; 麋鹿有一个无法考证的习惯,逃散和迁徙似乎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东,向东.....??</h3><h3>&nbsp;&nbsp;&nbsp; 读《墨子·公输》记载:“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h3><h3>&nbsp;&nbsp; 荆有云梦之所在,荆为古代楚国的别称;云梦,古代湖泽的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期特指楚王游猎区,包括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方的部分丘陵和山峦。</h3><h3>&nbsp;&nbsp; 麋鹿指什么?两种动物,即当时的麋和鹿。如《本草纲目》就这样记载:“ 麋,鹿属也,牡者(雄性)有角。鹿喜山而属阳,故夏至解角。麋喜泽而属阴,故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春秋战国时期的“ 云梦” 特指楚王游猎区,除了江汉平原还包括平原之外的一些山峦,这里不乏森林之物,比如梅花鹿也是这里的物产。墨子记载的几种动物皆以单字为名。所谓狐狸,也是狐和狸两种动物的称谓。同理,不能按一种动物去理解麋和鹿。</h3><h3>&nbsp;&nbsp; 西晋张华著作《博物志》记载:“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 唆 田 。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西晋张华时代与东周墨子时代相距多久?大约 600 年。海陵在哪里?今江苏泰州,因丘陵傍海而得名。</h3><h3>&nbsp;&nbsp;&nbsp; 从墨子到张华的 600 年里,古生云梦的麋鹿东进了!历史考证,没有关于海陵乃至整个江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麋为地产的记录。麋鹿自春秋战国之后在荆之地的记录越来越少。在这 600 年里,除了海陵有“ 海麋” 的记载,江西也同时有了麋的记录,而江西正好处在“ 云梦” 至海陵的中间地带。</h3><h3>&nbsp;&nbsp;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描绘一张麋鹿东进的路线图。如果简单地描绘这张图,可以说“ 云梦” 是起点,海陵是终点,中间一点是江西。但是,如果考虑顺水而行,中间点应该很多,比如洞庭湖区就是首要的一个。还有,由麋鹿变成海边的“ 海麋”,长江入海口应该成为沿江而行的终点,而海陵只是“ 海麋” 生活的下一站。似乎可以说,麋鹿即为当时中国的特产。由于麋鹿 在春秋战国之后东进了,于是出现了“ 海麋” 和海陵多麋的现象。</h3><h3>&nbsp;&nbsp;&nbsp; 从荆楚“ 云梦” 到长江沿海或者江苏海陵,相距千里,麋鹿为何如此迁徙?根据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一个推论:环境变化到了麋鹿不走不行的地步!</h3><h3>&nbsp;&nbsp;&nbsp; 环境是主体的周围世界。若以麋鹿为主体,并且把人放在首位,我们可以这样说,麋鹿的环境由人和不含麋鹿的自然界组成。在自然因素中,最能改变生存环境的气候在那个历史阶段变化不大,其他自然因素不会影响到麋鹿的生存。但是,以人为轴心的生境变化却在加剧,例如江汉平原的人口剧增,导致耕地减少,围湖造田成风就是当时的情况。这对麋鹿来说,无疑是生境变窄了。如果窄到一定程度,它们除了外迁,似乎没有别的出路。</h3><h3>&nbsp;&nbsp; 麋鹿何处去?从理论上讲,向南向北均为当时不可。因为麋鹿已经特化成了生境极其狭窄的巨型动物,向南向北将面临气候骤变,麋鹿很难陡然适应,可知麋鹿外迁不会首选南北方向。那么,向西如何?“ 云梦” 之西为蜀道,对人也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麋鹿就不用提了。再说,去了也是生境不宜,这又何必多此一举呢?</h3><h3>&nbsp;&nbsp; 所以,麋鹿外迁只有一个选择,这就是东进,东进,再东进!到了不能再进才会另做打算。如何打算?被逼到海边的“ 海麋”,除了向南就是向北,哪里人烟稀少就朝哪个方向渗透!如果是这样,海陵在西晋时代多麋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那时的苏北相对荒芜,可供“ 海麋” 苟延残喘。“ 海麋” 在苏北境况如何?事实表明,“ 海麋” 在苏北也没有逃过灭绝之灾。究其原因,还是麋与人的密集程度有关。</h3><h3>&nbsp;&nbsp;&nbsp; 据资料介绍,若把黑龙江爱辉与云南腾冲两地连成一线,我国人口与土地的分布呈现两极分化。在“ 爱腾线” 以东,国土面积约为 36%,以西约为 64%,显示“ 东少西多”。再看人口数量,在 1933 年,以东人口约为全国的 96%,以西人口约为 4%,到目前也是“ 东多西少” 的格局。而麋鹿就分布在一个“ 人多地少” 的特别地带,其前途和命运在当时是可想而知的。既然“ 人多地少”,我们用什么办法恢复野生麋鹿?办法就是修复湿地,还泽于麋!除了还泽于麋,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没有,这是肯定的。但是修复湿地,还泽于麋并不容易。</h3><h3>&nbsp;&nbsp;&nbsp; 但是难题总能激发人的想象,于是有人作了这样的解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为麋鹿喜水怕人,自然顺水推舟;而江水东流去,麋鹿也会顺水向东走。” 这个解释涉及“ 人、地、水、麋” 四者关系,不能说毫无道理。</h3><h3>&nbsp;&nbsp;&nbsp;</h3> <h3>编写:蔡家奇 蔡 干</h3><h3>摄影:雷刚 余明建 丁玉华 郭耕 张玉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