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吴哥窟的文章,瞬间就被吴哥窟神秘而惊人的文明遗迹所吸引。与Monica一说,一拍即合,2018年岁末,我们相约同行,怀着热切的向往和满腔的热情,去探寻这个神秘国度的古老文明。<br></h3><h3>毕淑敏说,人生总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旅行多次,不知这一次会是怎样的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h3><h3>出发前做了很多功课,买了台湾作家蒋勋所著的《吴哥之美》一书,又在网上看了他在综艺节目《颖媛小聚》所讲的“吴哥之美”,也查阅了一些有关介绍资料,并且在整个旅行中一直背着这本书,反复对照着景点看。</h3><h3><br></h3><h3><br></h3> <h3>巴肯山、圣剑寺、塔萨寺、东美蓬、斑戴克蒂寺、皇家浴池</h3><h3>从今天开始,将按照常规的旅游路线对吴哥窟进行深度的探寻。</h3><h3>在酒店吃过早餐,Sa 用他的豪华突突带我们进行今天的大圈线路。</h3><h3>“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的一个梦”,蒋勋在《吴哥之美》中对巴肯山魅力的描述,指引着我们去攀爬这座建在山丘上的寺庙。</h3><h3>车在吴哥王城的南门停下,我们没有进城,从左边的小道去巴肯山。</h3><h3><br></h3> <h3>荒湮蔓草中,两头昂首张嘴的石狮子守护在山的入口,虽然经风雨侵蚀残破不堪,但不失其威严华丽。</h3> <h3>上山的路有三条,左边是象道,中间险道,右边是步道,可我怎么觉得保安指引的路线是象道呢?而且在路上还闻到象粪的味道呢!管它呢,能上山就行。路在丛林中蜿蜒而上。走在其中,抬眼望去,枝叶空隙中阳光耀眼,碧空如洗。</h3> <h3>随手捡拾的枯叶是不是也很美?</h3> <h3>巴肯寺是吴哥建国时的国庙,依山而建,是附近的制高点。</h3><h3>到达山顶,周围是一座座黑色舍利塔,据说共有108座舍利塔。中间一个方形的五层高台上矗立着耶伦拔摩一世的国庙--巴肯寺。三层平台的台阶狭窄而陡峭,已被围起来禁止攀爬,一侧的台阶是新修的专供行人上下,也很陡峭而狭窄,踩在上面都放不下整个脚掌,爬起来一定要专心。据蒋勋讲,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体现一种对信仰的敬畏,朝拜的人必须专心一意地攀登,不可有丝毫的大意,否则可能摔下去。</h3><h3><br></h3><h3><br></h3> <h3>每层台阶有塔,层层而上,直通寺顶平台。</h3> <h3>台阶两旁的石狮造型浑厚,昂首张口,显示了吴哥建国之初的昂扬器度。可惜的是狮身大多在惨烈的战争中毁坏,残缺不全,令人唏嘘。</h3> <h3>只剩两只残缺的脚。</h3> <h3><br></h3><h3>游人极少,空阔静谧,整个建筑因经年风雨的侵蚀呈现黑色,显示出年代感,但上面还是能看到残存的雕像花纹,</h3><h3>席地而坐,任风拂面,吹动头发,冥想中再现古老国度辉煌的文明。</h3> <h3>向东远眺,可以看到丛林中吴哥寺的三座佛塔。</h3> <h3>下山时我们迷路了。</h3><h3>为了少走一点弯道,我们没有顺着原路走,径直从没有行人走过的树林里往下走,Monica 因为踩到石子滑了两跤,最后下到山底时遇到了岔路,我们凭感觉选择了一条路行走。可是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走出去,觉得是迷路了,但手机导航失去了作用,前后左右也没有一个行人,越走越觉得不对,心里开始害怕起来,硬着头皮往前走。终于遇到几个当地人在清理路上的落叶,用英语简单交流指点了路,可还是看不到尽头。后来遇到一个骑车的女人,打电话与我们的司机沟通,又带着我们往外走去,不一会Sa开着突突来接我们,我们像与亲人走失后重逢一样惊喜地对着Sa笑。</h3><h3>这一次小事故赤裸裸地验证了那句话:成功的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h3> <h3>通过护城河进入南门,桥栏是善恶两神拔蛇搅拌乳海的传说雕刻,蛇身被善恶两神拔成笔直,左侧是慈眉善目的提婆,右侧是凶神恶煞的修罗,可惜的是大多神的头部被贪婪的外族割走。城门顶是一座四面佛塔雕刻,佛的微笑神秘而迷人,令众生仰望崇敬。中间塔较高,是宇宙中心须弥山的象征,经年斑驳已成青铜色泽。</h3><h3>在柬埔寨,蛇是吉祥、平安的保护神,当地人崇拜蛇,有很多关于蛇的传说,诸神拔蛇搅拌乳海的故事来自远古时代,善神提婆和恶神阿修罗为抢夺乳海中长生不老的甘露发生了战争,像拔河一样拔动蛇神,搅动乳海浪花翻卷,形成生命最初的起源,很多雕刻都体现了这个故事,可惜的是很多宝贵的建筑或在战争中毁坏,或是经风雨的侵蚀,或被外族偷盗,残缺不全,色泽斑驳,已看不出当年的辉煌灿烂。</h3><h3><br></h3> <h3>从南门进入,路过巴戎寺没有停留,从北门径直去圣剑寺。</h3><h3>圣剑寺也叫坎普伦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父亲修建的寺庙。</h3> <h3>走在长长的引道上,两旁是由莲花、林伽和伽鲁达(毗湿奴神的坐骑金翅鸟)组成的石柱,林伽是湿婆神的象征。</h3> <h3>同样的命运,门前石雕佛像的的头已经不知所踪。</h3> <h3>庙中间供奉着传说中一把苏耶跋摩二世传给继承人的一把圣剑,也供奉着象征生命起源的男女生殖器的林伽和尤尼石雕。</h3> <h3>精美的雕刻,神奇的传说。梵天、湿婆神、狮子、蛇神、浪花构成非常传神的浮雕。</h3> <h3>400年的参天大树已经和建筑融为一体,既支撑又破坏着房屋。</h3> <h3>整个寺庙呈长方形,里外四层,以中心佛塔为中心呈四字型向寺庙的四个口延伸,形成长廊,要进入中心佛塔,须通过19道门,门框层层递进,越接近中央越小,表达了国王对父亲的尊敬和对神的敬畏,运用建筑上的设计使进入的人需要低头弯腰才能通过,象征着越来越虔诚的心,越来越谦卑的态度。</h3><h3>众多的门框组成自然的古典画框,又像两面镜子面对面看的感觉,又象迷宫,幽寂而隐逸。</h3> <h3>庙里的police man 热情地给我们照这样的照片,然后偷偷向我们要小费,还会用不标准的汉语说“10元人民币”,看来他精于此道,“业务”很娴熟。</h3> <h3>墙壁上的雕刻图案精美清晰,立体感强,浪花、湿婆神、蛇神、天女雕刻随处可见,雕工精致。天女是诸神搅动乳海卷动浪花而诞生的,每个天女脸上都带着生命诞生之初喜悦的淡淡微笑。</h3><h3>吴哥的信仰是从印度传入的,后来信大乘佛教,他们的雕刻中包含很多动人的神话传说,他们信奉的佛有三种,有四个脸的梵天;有三只眼的湿婆神(Shiva ),它的坐骑是神牛Nandi ,妻子是Uma;有四个手臂的是毗湿奴神(Visnu),妻子是吉祥天女(Lakshmi )。</h3> <h3>后门的护城河是一片沼泽地,水域辽阔,水里长满各种绿色的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很美。</h3> <h3>穿过沼泽地中间的木栈道,看到的是龙蟠水池。</h3> <h3>龙蟠水池是因为水中央小岛上两条蛇缠绕造型而得名的,据说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的药草水疗医院之一。大水池四面各有一个小池,分别象征地水火风,池底长满治病的药草,雨季时大池的水浸泡各种药草后,经石雕入水口流入小池,可以按照人体平衡元素治疗不同的疾病。</h3><h3>“飞马救人”的石雕已经残破不堪了。传说是菩萨化身为飞马营救海上遇难的商人,本来马背上有一个人,其余人都尽可能抓住飞马下半身。此时菩萨告诉众人不能睁开眼睛,而马背上的人突然听到后方有人叫,不禁睁开了眼,结果摔下马被恶魔吞噬,这就是为什么马背上没有人的原因。</h3><h3><br></h3><h3>如今,水池已经失去它原有的功效,只留下供人瞻仰的些许印记。</h3> <h3>路边有一个残疾人组成的乐队搭起棚子在演奏,据介绍这是战争地雷的受害者,游人随喜馈赠。</h3> <h3>吴哥的每一座寺庙都有不同的建筑意义,每一块砖石都有其独特的美。</h3><h3>塔萨寺虽小,虽然饱经风霜,已然断壁残垣,<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9px; letter-spacing: 0.2000000029802322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但庙内保存尚好的断壁上栩栩如生的石雕,带着时光痕迹的长廊、拱门、角亭等精美的建筑,都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寺庙过去的美好。</span>最特别的是西门佛头上的一棵参天大树,将门洞紧紧围裹,树和屋合为一体,共生共长,实为奇观。</h3> <h3>每一座寺庙的入口都是一座四面佛的塔。</h3> <h3>来到东美奔时日头已西斜,整个寺庙在逆光中形成美丽的剪影。</h3> <h3>东美奔是一座水神庙,一千多年前要坐船才能到岛庙上。但现在看来,周围干涸无水,高出地面数米的佛塔看起来像是一座山的形状的寺庙。</h3><h3>印度教认为须弥山是信仰中心,宇宙中心,所以寺庙和佛塔建成山的形状,中间高的部分是须弥山,四面低的部分表示是对信仰的崇拜和仰望。</h3><h3>寺庙里的雕像只有门楣因为是石头建的,所以雕刻看的比较清晰,有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骑着孔雀的摩罗(梵天)、骑着公牛的湿婆以及配偶雪山女神。</h3> <h3>无论风雨,任岁月流逝,矗立在台阶上的石狮的忠诚守护恒古不变,令人感动。</h3> <h3>红色砖土结构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色泽鲜艳动人。</h3> <h3>要上到寺庙的最上面并不容易,要通过三道拱门,登上三层陡峭的台阶,对于已经游玩了很久的人来说实在有些费力,但既来之则登之,我们还是气喘吁吁地登上了最高处。</h3><h3>在阴凉处歇息时,拿出《吴哥之美》寻找对照资料,有几个新加坡的游客问我们这里是干什么用的,我们根据书上的介绍告诉了他们,同时推荐了这本书。其中一位是导游,对书很感兴趣,说回去要买。</h3> <h3>从东美奔出来到达变身塔时已经很累了,进入大门在墙角休息一会。</h3> <h3>变身塔也叫比粒寺,与东美奔的结构相似,据说是皇家火化尸体的场所。</h3> <h3>因为又累又热,我们已无心细细观赏这座寺庙的细节,据说是看日落之佳地,可时间还早,总想在别处再逛逛。</h3><h3><br></h3><h3><br></h3><h3><br></h3> <h3>来到班迭哥迪寺。</h3><h3>传说这是国王和王后沐浴祈祷的地方。既是休息的地方,当然不会建在高处,因此地势平坦,终于可以不用费力攀爬。据说这是座没有完工的寺庙,但经风沐雨的侵蚀,坍塌破败,已经无法分辨是年久失修还是尚未完工。</h3><h3>从长长的引道进入,路边有一些小货摊,有一个小伙子的货摊上挂满各种精美图案的牛皮雕刻,他在一边正在专心雕刻着。</h3><h3>长长的一道道门廊,组成天然的油画框。墙壁上长满绿色的苔藓,与红色砖体组成一幅幅油画,残存的天女雕像面带微笑,体态丰盈,舞姿婀娜,衣裙翩翩,饰品精致,雕工精湛,令人惊叹!</h3> <h3>手拿花苞的天女</h3> <h3>脚踩莲花、手指后弯的天女。</h3><h3>据说,天女跳舞时的莲花指其实是在说法。食指指和中指相扣,其余三个手指渐渐展开,预示着生命的“成住坏空”。</h3> <h3>总有天女藏匿在墙壁的某处</h3> <h3>此时,太阳西下,恰到好处地照射在这座寺庙的建筑上、大树上,明暗相间的美艳景象,令人沉醉。</h3> <h3>夕阳照在佛塔上,金光灿烂</h3> <h3>一株株参天大树,和墙壁上的天女雕像一样,任历史变迁,岁月沧桑,都以它们独有的姿态永恒地守护着这古老的文明印记。</h3> <h3>穿梭在门廊间,流连在废墟中,四周寂静,我们像是寻宝的淘气少年,每发现墙壁上一个完整的天女雕像,都要惊喜地呼一声:“这里有一个!”然后两个人凑上去,细细端详她们面部的微笑,手上的花苞,裙边的褶皱,头上的饰品,以及包围她们的浪花。对于这样的精雕细琢,我们不由得发出一声声赞叹。<br></h3><h3>有人说,这里破破烂烂,不值得去。是呀,对于观光者来说,一片废墟,坍塌破旧,着实没有美感可言,可是,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建筑和雕刻的意义,你的内心会不自觉地升腾起一股敬仰的力量,为这样伟大的艺术而折服!</h3><h3><br></h3> <h3>逆着夕阳的光,我们向皇家浴池走去。</h3><h3>路遇赤脚嬉戏的小孩,天真无邪的笑脸在夕阳中格外灿烂。</h3> <h3>黄昏中,浑厚的石狮与七头蛇神共同守护着沉寂的湖水,在昏暗的光里形成庄严的剪影。</h3><h3><br></h3> <h3>湖水清澈,水面如镜,盘坐在岸边,在暮色中,遥想百年前在这一汪湖水中,许多美丽的皇家女子在自由自在地沐浴,打闹、欢笑……</h3> <h3>置身于如此美妙的景象中,总想摆出与之相匹配的姿态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可是却不尽人意,好吧,我认输。</h3> <h3>Sa见我们因为没能在变身塔看日落有些失落,便把我们带到皇家浴池的另一端。此时太阳与地平面形成一个切面,橙红色的圆球正在与白天做最后的告别,湖面斑光粼粼地映射着它最后的光辉。</h3> <h3>我立于湖边,痴恋地望着它渐渐隐去的余晖,目送它渐隐渐无……</h3> <h3>暮色渐浓,该往回走了。</h3><h3>路过一个湖,又看到晚霞留下的美丽剪影。</h3> <h3>暹粒市夜色旖旎。晚上还是在“高棉厨房”用了餐(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