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龙王庙,全国各地都有。延津县以“龙王庙”作为村名的,据我所知有两个:榆林乡龙王庙村,和石婆固乡龙王庙村。前者位置偏西,后者偏东些。都称作龙王庙村,可能都与黄河龙王有关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延津曾是黄河故里,历史上黄河在这一带多次改道。每次改道,都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修建龙王庙,或许是延津人民精神的寄托吧,世世代代的延津父老谁不祈愿风调雨顺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彦喀拉山北麓 ,一路穿高原,越高山,闯峡谷,奔大原,浩浩荡荡,在北中国的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在“几”字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冲击形成了肥沃的豫北平原;延津正是这豫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毋庸置疑,我们的母亲河,曾用她甘甜肥美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但不可否认,她也时常肆意泛滥,决口改道,制造了一遭又一遭颠沛流离的民族灾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治理黄河,多少志士仁人,多少贤德明君,他们劳心伤神乃至鞠躬尽瘁也无济于事。于是,可敬而又可爱的乡民们,只得求助于神灵,在黄河附近的许多乡村地头,修建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龙王庙。 按常理说,龙王庙,一般都应建在江河湖海附近或低洼易涝之地。可是,听说石婆固乡龙王庙村的龙王庙,竟然建在一个高高的沙岗上。这个沙岗,据说是太行堤的遗迹。还有人说,是一场大风沙一夜之间把此处的太行堤给埋没了,形成一个又高又大的沙岗。不过我想,在此处建庙,无非是想制止那些不法村民拉沙取土的。带着疑问,我和几个文友去访游这座龙王庙,听庙主老人说,建这座庙正是为了保住这太行堤。说来可笑,在延津县,也许是全国各地吧,无论哪个村庄,只要哪个地方建有寺庙,老百姓大都不敢再去该地拉沙取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庙修建于2015年夏季,是该村及附近村民集资修建的,某些当地名流,爱心人士也或多或少捐了不少钱物。具体情况在庙前的石碑上都能查到。 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行堤的历史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曾提到,明朝刘大夏治黄筑堤时说:“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的太行堤,多处被附近村民取沙用之,仅存几处能否保住还很难说。不过,龙王庙村村北的太行堤目前保存尚好。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伸开宽厚的臂膀,保护着该村的男女老少。带队的县作协杨主席摸着那一层层夯实的泥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延津人民修筑太行堤的情形;一中的张校长也禁不住频频颔首;我们几个默默听着,时不时放眼远方,仿佛回到了数百年前的治黄工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龙王庙大会。有朋友打来电话说让去该村庙上看看,说今天庙上非常热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庙上,有幸拍摄了盛大的祭祀场面,更重要的是,我们采集到了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这传说我听了也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议,说这庙里供奉的龙王爷有可能是黄河龙王的三太子小黑龙,小黑龙据说还是东辛庄村窦老汉家的上门儿女婿呢。这个传说还得从黑龙潭说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村黄河古堤附近有一处黑龙潭。千百年来,关于黑龙潭的传说在胙城一带广为流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年,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土地龟裂,庄稼萎蔫,老百姓心急如焚,彻夜难眠,连吃水都要到黄河里去挑。黄河的小儿子黑龙,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次他沿黄河闲逛,见两岸禾苗枯焦,一时动了善念。未经父亲许可,便私自拱开了黄河大堤。顿时,滔滔黄水顺着决口奔泻而下,淹没了许多村庄。老百姓先遭旱灾,又遇水患,再加上官府救灾不力,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怨声载道。老龙王闻之勃然大怒,便急招众儿商议如何处置。小黑龙以为做了件好事,没等老龙王说完,就抢着说“父王,这下子再也不旱了,俺再去淹它几个村吧!”老龙王一听,怒发冲冠,惟恐小儿子再惹祸端,触犯天条,招来灭门之灾。一怒之下,便把小黑龙贬为庶人,赶出龙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好心有时也能办成坏事呀!小黑龙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龙宫,驾着祥云,漫无目的地在胙城一带的黄河上空闲逛。看到昔日熟悉的村庄已变成一片汪洋,心中十分懊悔。想想自己的归宿,心中充满了惆怅。后来,当他来到黄河北岸的东辛庄村头时,早已饿得饥肠辘辘,见一片菜园里有间小草房,小草房附近有一口水井,就抓起园子里的萝卜白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然后,一头扎进小草房,倒头大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原来,这个菜园的主人叫窦旺。一家三口人靠种菜度日。虽算不上富贵,却也吃穿不愁。只是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名唤窦娟,年方二八,眉清目秀,温柔贤惠,二老视为掌上明珠,但也为女儿的婚事大伤脑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窦旺中午到菜园割菜,发现了小黑龙。问其身世,小黑龙便编造说爹娘早逝,又遭水患,孤苦伶仃,只得四处飘泊,要饭度日。窦旺向来心善,见这孩子着实可怜,又见其浓眉大眼,体壮如牛,是个好劳力。便说自己家里缺人手,正好想雇人看管菜园,问他愿不愿意,小黑龙满口答应。从此小黑龙便在菜园安家,衣食住行都有了着落,每天又有美丽动人的窦娟姑娘来来往往送茶送饭,心中的创伤渐渐抚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长了,窦旺发现,这黑壮汉成天能吃能睡,啥活都不干,可看着十几亩大的菜园,地总是湿润润的,并且连个草毛儿都不长,心中甚是纳闷。一天夜里,他偷偷地躲藏在菜园附近,想看看这个黑小子是怎么浇地薅草的。好不容易等到后半夜,只见小黑龙从草屋走出来,伸伸腰,耸耸肩,然后来到水井边;一眨眼,变成一条大黑龙,一头扎进井里“咕咕咚咚”喝起水来;顷刻间,喝饱饮足,继而腾空而起,从空中对着菜地喷洒甘霖,瞬间把菜地浇了个遍。随后,张开龙口又一吸,地里新长的小草苗都“噌噌噌”地被吸进龙口,龙头一摆,又一呼,小草苗眨眼间飞向茫茫夜空。最后,在菜地转了一圈,又回屋睡觉了。窦旺吓得脸色大变,一声惊叫,赶忙回家,把见到的情形向妻子女儿述说一遍,一家人都颇感惊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再说小窦娟当时已情窦初开,天天给小黑龙送饭,见他既憨厚又朴实,渐渐有了爱慕之心,听了老爹的话也惊愕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小黑龙见事已败露,没法再隐瞒下去,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给窦娟。说完泪如雨下。窦娟是个良善女孩儿,知道他已知错,就亲手为他擦干眼泪,悉心安慰,从此,二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老龙王对小儿子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知晓得一清二楚,见儿子已改邪归正,又念及父子之情,便想召他入宫。于是就托梦给黑龙,让他于二月初二到黄河边侯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黑龙获悉此事,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自己又能回龙宫享受荣华富贵,与家人尽享天伦之乐;难过的是,自己将要和情投意合并患难与共的窦娟姑娘忍痛割爱,从此天各一方行同陌路。但事已至此,小黑龙只得如实相告。窦娟听罢,哭得死去活来:“窦娟好命苦啊!实指望与您白头老,谁知今日却一场空,你走吧!回你的龙宫好好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去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黑龙见窦娟哭得如此伤心,心也软了,回想几年的恩爱生活,心如刀扎般难受:“你别哭了,今晚俺去见父王,当面求他,他若允许咱一同进宫,我就回去,如不允许,我宁可一辈子留在人间,死也要和你在一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天深夜,小黑龙投身黄河,在龙宫拜见了老龙王,龙王左右为难,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封小黑龙为胙城龙王,专管西起榆林东至长垣的黄河河道。并命他自择风水宝地,另建龙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黑龙回到东辛庄,把父王的口谕向窦娟讲述一番,二人别提多高兴了,便一同去找爹娘商量。老俩口虽说女儿此去再难相见不免伤心落泪,但又想到女儿此去成了神仙,一辈子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便欣然答应并千万嘱:“到了龙宫,可别忘了咱老百姓;要多做善事,要保佑延津这一带的老百姓风调雨顺;龙宫要离爹娘近些,我们也好常来给你们烧些香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小黑龙在胙城王堤东地的黑龙潭里建起了龙宫,和美丽善良的窦娟姑娘过上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的神仙日子,窦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龙王奶了。胙城当地的百姓又在黑龙潭边修建了龙王庙,祈求龙王爷保佑当地平平安安。再后来,黄河改道,黑龙潭干涸见底,剩下一个半亩左右深约一米的方坑,坑里种了些杨树,坑西侧建有王堤龙王庙。几日前,我慕名前去访游该庙,听庙上值班人汪明日(退休老干部)说,以前的黑龙潭有几百亩地大,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地大败金兀术;抗战时期,我县的抗日英雄贾子和,也在此地英勇抗击过日伪军和杂牌武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买楼盖房的比比皆是。但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村庄地势低洼,许多排水渠道业已毁坏。一到夏季,暴雨过后,许多村庄被淹,成了名副其实的“淹津”。2000年暑假,丰庄镇日降水100多毫米,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不过,现在的延津县,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建筑样式和建筑质量都在不断翻新和显著提高,当然排水系统也很健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能过上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为了能保住这古老的太行堤,善良可敬的延津人民,在太行堤下的黑龙潭边,在高高的沙岗上,在高高的太行堤上,甚至在全县各个村落,修起了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王庙。龙王庙,你永远是延津人民心中的丰碑;太行堤,你永远是延津人民心中壮丽的风景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刘正云,河南省延津县丰庄镇赵庄村人,师范学历。喜诗文,爱交友,热衷于收集民间故事。作品有散文《刘震云的笑》、《丁香花开》、《孝行天下》;诗歌《总想》、《感动》、《汤溪城隍庙祭文》;小小说有《怀念三伯》、《清水河畔》、《冰糖葫芦》、《项链---观音》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