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渭南粮食行业里,不得不提起一位常年奋斗在粮食一线的干部,他就是现任市粮食局副局长,渭南市粮食协会第一任会长郭新华先生。他见证了渭南粮食发展的坎坷历程,践行了每一次国家粮食体制变革的政策贯彻,他心里时常装着种粮的人,也装着管粮的人,他多年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粮食事业奔波的脚步。</h3><h3> 2008年春,因工作需要,我有幸调到郭局长身边工作,使得我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粮食干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出生在省城大都市,年轻时随知青下乡分到了渭北一座偏远的小县城的一个乡村工作,参加过农村社教,参军后参加过国家三线建设;所有那个年代人该吃的苦他都吃过,复转后,他又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了他下乡的县城工作,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凭着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凭着自己扎扎实实做事的态度,硬是从一名基层粮站主任干到了县粮食局长,从市粮贸公司经理干到了如今的市局领导。他所工作过的地方,人们提起这位粮食干部,除了赞赏他那股认真做事的劲头,说得更多的是他为人厚道、朴实的品格。他吃得苦,受得委屈,身为领导从未摆过官架子,到哪都是平易近人的可亲作风,他为人光明磊落、做事一丝不苟。</h3><h3> 2003年春,中储粮公司决定在渭南成立华山粮食储备库,这个重任又落到了他的头上,粮库成立时,没有办公地点、没有人员、没有库房,只有一纸任命文件,他放弃行政领导舒适的办公室环境,夜以继日地开始张罗,亲自跑各县粮食系统选拨优秀业务人员,跑部队租赁山洞仓库,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和大家一道住进山里潮湿简陋的平房办公,协调社会多方力量组织粮源,粮价上涨,他日复一日奔波到各县粮食局,给他们讲政策、讲利害。运输不畅,他就跑交通局,道路不好,他就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填坑铺路,不到半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10万吨小麦的入库工作,受到了中省市各级粮食领导的高度赞誉。由于管理细致,大家艰苦奋斗,不到五年时间,这个新办的企业就为国家创利三千多万元。本来这时他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然而他没有,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上级部门同意,他又投资建设了华山粮库合阳分库,那段日子他昼夜不分地为粮库基建操劳,又要管理华山库的粮食轮换经营,加班还不忘处理市局直属企业的改制遗留问题。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和他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郭局长每天早上五、六点时会打电话安排工作,赶在上班前,他会把全天的主要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两年后,一座整齐的亿斤粮库矗立在合阳金水沟畔,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老百姓交售粮食。没有人知道这中间凝聚了郭局长多少心血。将粮库上划移交给中储粮系统那天,不少华山库职工落泪了,他也黯然泪下,这泪水是一种感激、一种欣喜,也是一种自我慰籍——来的太不容易呀。 多年来的超负荷操劳工作,使他身患多种疾病,人们经常会看到他开一手拿手机,一手却时常拿一把药片。他是在用生命干事,他从来不会给周围人流露一丝他的疲倦和劳累。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常是精神的,他也是一位有精神的人,为粮食事业呕心沥血,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h3><h3> 和郭局长相处的日子,没见过他闲庭信步,也没有见过他安逸品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高大忙碌的身影和 充满光茫的目光。当他不得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那已是实实撑不下来了,但他仍在想着单位那些干不完的事情,仍在用那部响个不停的手机安排工作。郭局长是个顾大局的人,他的胸怀是宽广的。作为企业负责人,他没有把企业挣钱创利润放在第一位。他时常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作为粮食行业领导,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随着粮食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粮食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他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大。身为地方粮食行政官员,他没有地方保护思想,身为中储粮库负责人,他没有把企业利益看得太重。2010年初,听说省上要扩建华县省储库,他主动让出华山库办公存粮的杏林三库,克服困难让大家住进通讯不畅、条件艰苦的山里边,移粮腾库,搬家撤人,保证了省储库建设的顺利开工。随着国家中省市三级储备的建立,收购期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经常奔波于各储备库、地方粮食企业等部门,协调当地收购秩序,传达国家粮食政策,像裁判员一样为大家解决矛盾和问题,怎样让种粮群众的收入提高?怎样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怎样保护加工企业利益等等?他时常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粮食市场,经政府批准,2010年5月在他的倡导下,渭南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粮食协会,他也以高票就任了协会会长一职,他要在这个岗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h3><h3>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我想用这首诗寄托我对这位老领导的崇敬之情应该是恰当的。如今我也在领导的培养下,成了一名中储粮中层干部,领导的精神会时常激励我、鼓舞我,让我为粮食事业而奋斗终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