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大名南烛,古称染菽,青精,是杜鹃花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省区酸性土壤的向阳山坡地带。没有系统植物学知识垫底的人,较难从外形上将它跟很多小树相区分,因为在南方地区,具有革质小叶片的植物有不少,但是在3-5月间,当它萌发新芽时,那漂亮的红色在绿色背景中就显得很抢眼,令人印象深刻。它的花和果也很有特色,精巧细致,拍在照片上趣味十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乌饭树极其艳丽的红色嫩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乌饭树精致的小花像倒挂的铃铛</h3> <h3>我很小就认识乌饭树。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爬山捉虫采野果是我们最喜欢的活动,这种叶子稀稀拉拉的小树在山上是常见的,那时候对认识植物没有概念,但很清楚地记得父亲说过,这种小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做美味的乌饭,所以叶子经常被人撸了回家染糯米(在吃饱就是一种满足的年代,凡是可以做成好吃东西的原材料都会被记得很牢)。我最喜欢的一种吃法是把染成亮晶晶紫黑色的糯米饭蒸熟、摊开,撒上一层白糖,然后用湿的纱布卷起来,用适当的力度在手心里捏成团,这种饭团(当地称粢饭)有着特别的香味,入口不粘,还特别管饱,这可能是我在小学时代印象中最好吃的饭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乌饭树的果实</h3> <p style="text-align: left;"></h3><h3>以往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我国华东很多地方都有做乌饭的习俗,《新安志载:“(南烛)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那时候正是乌饭树嫩芽鲜红的时令,人们拿个布袋,上山将乌饭树的叶子捋下来,回家后将树叶捣出汁水,加适量水后浸泡糯米,刚泡过的糯米是青紫色的,等到把这种糯米蒸熟以后,米粒就呈现发亮的紫黑色,“乌饭”这个名称真的很贴切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上野生的乌饭树叶子常被捋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到春天又长出红艳艳的新叶来</h3> <h3>国人吃乌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候把这种用南烛树叶浸米蒸熟而成的饭食叫做“青精饭”,杜甫的诗句中就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描述。<b><font color="#ed2308">相传乌饭的做法是道家所创,据称具有强筋、益气和固精的功效。</font></b><b>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米饭加入树汁后就具有了一种神奇的作用,可以强筋、益气、固精。</b>在野外修炼的道士通过这种奇异的食物来辅助修炼,<b>唐朝诗人陆龟蒙在他的《道室书事》诗,中就有“乌饭新炊茶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的句子作为印证。</b></h3> <h3><font color="#ed2308"><b>唐宋是道家文化最兴盛的时期,连皇帝都热衷修道,所以乌饭的做法和吃法在那个时候得到普遍推广,宋朝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开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饭”: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b></font>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b>”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b></h3> <h3>喜阳的野生乌饭树在郁闭的林下长势越来越差</h3><p style="text-align: left;">很多种子无法成熟,<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至于多年没有出现可自然更替的新生</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苗</span></h3> <h3>乌饭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储存,取食方便。蒸熟凉干乌饭只要冲入开水,稍后就能食用,对于野外修炼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理想的方便食品,可以久藏不坏,省去做饭的麻烦。</h3> <h3>乌饭树所含的游离酸和鞣酸,和米饭中的淀粉发生作用,才造成染黑的奇妙效果。</h3> <h3>虽然这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植物,但如今各地的乌饭树资源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点:</h3><h3>自然植被受到经济开发的破坏,乌饭树适宜的生境越来越少;</h3><h3>人工栽种的高大树木使得山林的郁闭度提高,影响了喜阳的乌饭树的生长;</h3><h3> 该植物生长缓慢,不堪人们的过度采摘利用,恢复速度很慢,虽然有一些人工栽培的乌饭树作为商品化利用,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h3><h3>由于各种原因,乌饭树的种子无法成熟,野生乌饭树的长势萎缩情况较普遍,本人在当地调查中已经多年未见有野生小苗,直接影响到这种珍贵资源的可持续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