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73年暑假的一天,寂静的福建省漳州一中新华楼忽然的就热闹了起来,11名74届高二女生肩背行囊前来报到,走廊里到处是她们兴奋欢快的身影,银铃般笑声飘荡在空旷的校园。她们是从全年级各班精挑细选出来的尖子:政治过硬,学习优秀,靓丽健康,她们要在这集训、接受龙溪军分区教导队教官的民兵训练。在这个暑假里,姑娘们从队列、瞄准、匍匐前进、拼刺刀、投弹、到实弹射击,经历日晒、流汗、伤病、腰酸背痛、甚至破皮流血,她们咬牙顶过了道道难关,从女学生蜕变成飒爽英姿的女民兵。</h1><p><br></p><h1> 这段难忘的经历在每个人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无异于是她们青春好年华里绽放出花的芬芳。</h1><p><br></p> <p> ▲左起:石毅英(2班)、林秀清(4班)、杨丽珍(1班)、沈丽梅(9班)、管素清(4班)、吴静如(5班)、陈惠茹(6班)、陶素贞(7班)、章丽贤(3班)、林秀娟(1班)、郑俊玉(6班)。</p><p><br></p><h1> 这注定是一段不会被尘封的记忆,因为民兵训练中学到的坚韧坚持、精益求精,使她们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中毕业后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她们都愿意做好。民兵训练时结下的友谊萦绕心间。</h1><p><br></p><h1> 2017年春节后,当年女民兵中的一员、我下乡同在福建漳州浦林公社畜牧场知青章丽贤提供了自己珍藏的民兵训练的老照片,还有记者采访杨丽珍发表于2010年《闽南日报》记述这段故事的文章,我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了我们畜牧场知青故事的《美篇》。2018年10月4日,漳州市芗城区作协主席蔡刚华将其改编为《漳州一中女民兵班》并发于《悦色书声》公众号。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力量实在太强大的,很多她们的同学都认出了熟悉的身影;很多人希望能知道当年的女民兵们现在都怎么样了;网名“荔海听蝉”的朋友索性直接留言要我“组织一下,让十一个女民兵重聚,再拍一张45年后的照片。“</h1><p><br></p><h1> 其实为了圆这段情,早在2010年,杨丽珍就曾想召集大家聚一下,但因联系不上吴静如而未果。这次女民兵们能重聚起吗?我忐忑的把读者的美好愿望告诉了章丽贤,其实这也是我的期望。章丽贤很高兴的答应,因为她也期待有这一天。章丽贤先联系上杨丽珍,很快的,当年十一个女民兵联系上了十人,建了微信群,只是五班的吴静如联系不上,听说早已出国定居;九班的沈丽梅现在虽然生活在福州,已联系上并进了群。</h1><p><br></p><h1> 10月18日,新改建的漳州古城南的茶楼迎来了当年的7名女民兵们。一别45年,见面如故,亲切异常。当年16、7岁的少女,如今都年过60,岁月留痕,光阴似箭。杨丽珍带来了珍贵的资料,林秀娟带来了发黄的老照片。喝茶、叙旧、忆当年,还不忘按当年队列的顺序拍了照片。</h1><p><br></p> <h3> ▲左起:石毅英、林秀清、杨丽珍、管素清、陶素贞、章丽贤、林秀娟。</h3><h3><br></h3><h1> 11月4日是个星期天,女民兵们相约重返母校漳州一中,寻找当年的记忆,此次增加了陈惠茹、郑俊玉。至此,所有生活在漳州的九名女民兵们全部到齐。母校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格局基本没变,教学楼还都是当年的老名字,陌生的是所有的楼房除新华楼外,其余都是重新改建的新大楼,好像是黄毛丫头变成了大姑娘。</h1> <p> ▲当年在校道上训练拼刺刀,背景是女民兵们集训时住的新华楼,也是她们平时上课的教室。</p><p><br></p><h1> 徜徉校道,当年难忘的生活像潮水般涌上脑海。清楚记得入学时大家都参加了建设校道的劳动,几个人一组,拉着板车去龙海合成氨厂拉烧完锅炉的煤渣回来铺校道;那时的学生都要学工、学农、学军、“深挖洞”;负责女民兵训练的是学校保卫科长倪老师,他经常在训练休息时给大家讲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绘声绘色,听得大家手心出汗。</h1><p><br></p> <h3> ▲当年女民兵训练的照片集锦。</h3><h3><br></h3><h1> 那时军分区教官对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做不到位的会挨批评;训练的自动步枪很重,练卧射、跪射、拼刺刀时拿枪的手都会发抖,手肘磨破了没叫一声苦;烈日下队列操练,皮肤晒黑了,汗水流下时像蚂蚁爬在脸上一样的很痒,谁都不会去擦一下;经常要会操评比,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每次从军分区教导队靶场打靶回来,大家兴高采烈,一路高唱《打靶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迎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咪嗦啦咪嗦,啦嗦咪哆蕾,愉快的歌声满天飞。一二三~四!”那时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给予了大家日后走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积蓄了精神力量。</h1><h3><br></h3><h1> 触景生情,回忆青春的过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回味。在母校温暖的怀抱里,再次留下女儿们的身影吧!</h1> <h3> ▲左起:石毅英、林秀清、杨丽珍、管素清、陈惠茹、陶素贞、章丽贤、林秀娟、郑俊玉。</h3> <h1> 1974年夏天,漳州一中首批报名上山下乡的同学在新华楼前的合影。随后,他们打点行装,陆续奔向广阔天地锻炼。漳州一中女民兵中的大部分人也从此告别了母校,告别家乡。</h1> <h1> 走向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的平行线。此后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艰难砥砺前行,祖国日新月异,女民兵们亦自强不息,在时代的大潮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那首诗篇。</h1><h3><br></h3><h1><b> 一、石毅英</b></h1> <h3> ▲左为石毅英1973年女民兵训练时的照片,摄于漳州一中新华楼前。右为近照。</h3><h3><br></h3><h1> 1974年夏天,石毅英高中毕业,她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石亭公社南山大队知青点务农。</h1> <h3> ▲高中毕业前夕的1974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石毅英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的留影。</h3><h3><br></h3><h1> 1976年,石毅英由大队选推招工到漳州市麻纺厂当了纺织女工,并参加了厂里的女民兵,后在厂保卫科工作,1979年底调漳州市纺织工业公司工作。</h1> <h3> ▲珍贵的漳州市麻纺厂女民兵照。上排左三是石毅英。</h3> <h3> ▲在漳州市麻纺厂保卫科工作期间。</h3> <h3> ▲1984年出差青岛,在栈桥留影。</h3> <h3> ▲1995年,石毅英(右)和章丽贤(左)在香港旅港同乡会周年庆典上不期而遇,两人欣然合影留念。</h3> <h3> ▲时隔23年后的2018年11月4日,石毅英(右)和章丽贤(左)在母校漳州一中新华楼前的再次合影。</h3> <h3> ▲石毅英各时期的影像。左上1979年,调入漳州市纺织工业公司;右上1990年调入检察院,着老式检察院制服;左下检察院换新制服照;右下2014年的工作照。</h3><h3><br></h3><h1> 1989年,石毅英参加了漳州市首次公开招录公务员的考试,顺利通过,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调入漳州市人民检察院担任助理检察员,后相继担任检察员、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6年退休,仍担任检察院老干部党支部委员。</h1><h3><br></h3><h1><b> 二、林秀清</b></h1> <h3> ▲左为林秀清1973年女民兵训练照,摄于漳州一中新华楼前;右为2002年的影像。</h3><h3><br></h3><h1> 林秀清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石亭公社蔡前大队下乡,1978年考入大专学习制糖工艺,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漳州糖厂工作。</h1> <h3> ▲上左摄于1974年,是毕业证书上的照片,毕业后下乡了;上右摄于1976年,此时还在下乡期间;下左摄于1992年、下右摄于2002年,均在漳州糖厂工作期间。</h3> <h3> ▲1973年在漳州一中女民兵训练时,林秀清(左)和同是四班的女民兵管素清(右)合影,摄于新华楼前。</h3> <h3> ▲2018年11月4日女民兵重返母校漳州一中,林秀清(左)和同学管素清(右)在校道的合影。</h3> <h3> ▲2014年,林秀清(右)在高二(4)同学聚会上和管素清(左)、林亚美(中)的合影。</h3> <h3> ▲2006年,林秀清在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前的留影。</h3> <h1> 林秀清从大专毕业后跨入了漳州糖厂这所社会实践的大学,她发挥自己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从技术员、值班调度、中层领导直至厂级副总。一路走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生产一线历练,付出努力,收获成长。林秀清先后获得福建省“合理化建议女标兵“、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8年企业重组,漳州糖厂由洋浦南华糖业集团(全国最大的糖业集团)收购,林秀清由集团任命为长泰南华上花糖厂厂长,2012年退休。</h1><h3><br></h3><h1><b> 三、杨丽珍</b></h1> <h3> ▲左为杨丽珍的军装照,右为年轻时的照片。</h3><h3><br></h3><h1> 在那青春洋溢的年代里,杨丽珍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带头下乡插队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h1> <h1> 由于杨丽珍表现积极,追求上进,先后荣获先进称号,参加了漳州市“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和“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大队担任团支部书记等。下乡期间还曾作为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第七届市运动会。后参加征兵工作。</h1> <h3> ▲杨丽珍(上排左一)于1978年和参加积代会的代表合影留念。</h3> <h3> ▲杨丽珍下乡参加积代会和代表们的合影。</h3> <h3> ▲杨丽珍(前排左二)在下乡期间,作为知青代表参加漳州市第七届运动会。</h3> <h1> 1979年11月招工省属单位,被派往角美解放军后勤18分部参加培训工作。1981年调入工业系统工作。1990年调往商业系统工作。</h1> <h1> 杨丽珍从参加工作后,无偿兼任计划生育工作,至今已有30年。现任东铺头街道计划生育委员会专职副会长。</h1> <h1> 在2010年9月19日至25日期间,杨丽珍(右二)荣幸的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参加火炬接力。</h1> <h1> 杨丽珍还是运动健将,退休后参加了五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2013-2017年),参加一届金门马拉松赛(2015年),在全程42.195公里比赛中取得了60岁以上年龄段前8名的好成绩。</h1> <h1> 2013年投稿漳州市“省运杯”有奖征文大赛,杨丽珍以散文《“马拉松”圆了我的梦》一文荣获征文大赛一等奖。</h1> <h3> ▲2017年2月11至18日应印尼椰加达邀请,参加于2月15日举行的30周年庆典大会。</h3> <h1> 如今虽青春不再,但青春无悔,杨丽珍又迎来了人生的第四个黄金年龄期,还能为社会做贡献,还能继续人生的精彩。</h1><h3><br></h3><h1><b> 四、沈丽梅</b></h1> <h3> ▲左为沈丽梅1972年的照片;右为摄于2005年的照片。</h3><h3><br></h3><h1> 沈丽梅1974年高中毕业后,报名下乡到漳州市浦南公社东坑大队当知青。1977年冬天,沈丽梅参加了高考,有幸的成为了共和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h1> <h3> ▲沈丽梅在上大学期间的影像,摄于1981年。</h3> <h3> ▲1983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照片。</h3> <h3> ▲1990年,沈丽梅再次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城楼前的留影。</h3> <h3> ▲沈丽梅摄于2005年的影像。</h3><h3><br></h3><h1> 沈丽梅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漳州市毛纺织印染总厂设备科工作,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一路按部就班,波澜不惊,最后成为设备科副科长,2011年退休,目前生活在福州。</h1><h3><br></h3><h1><b> 五、管素清</b></h1> <h3> ▲左为管素清1973年女民兵的训练照,摄于漳州一中新华楼前。右为2004年的退休照片。</h3><h3><br></h3><h1> 管素清1974年高中毕业后留在城里,到父亲的工厂当学徒。1980年招工到漳州服装厂当质检员。</h1> <h3> ▲上为学生时期的照片;左为摄于1982年的照片;右为2004年退休的照片。</h3> <h3> ▲摄于学生时代的合影,管素清(中)、林秀清(右)。</h3> <h3> ▲管素清(右)和林秀清(左)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好闺蜜,友谊延续了几十年。</h3> <h3> ▲摄于1985年,管素清在漳州服装厂上班期间的游览照。</h3> <h3> ▲管素清2006年游览照。</h3> <h3> ▲2012年旅游风景照。</h3><h3><br></h3><h1> 管素清一直在漳州服装厂工作,直至2004年退休。退休后,她又被返聘到服装企业继续当一名质检员,2012年结束了工作。</h1><h3><br></h3><h1><b> 六、吴静如</b></h1> <h1> 吴静如是目前唯一联系不上的女民兵。为了找到她,石毅英找到吴静如所在的五班班干部华毅鹰。据华毅鹰讲,五班早已建了通讯录,也聚会了好几次,但吴静如从来没有参加,她在通讯录中的联络方式处是空白的,没有人知道她在哪里,有人说她嫁到了日本,有人说在美国。我只好把1973年女民兵的集体合照放大,中间这位就是吴静如。</h1> <h1> 华毅鹰说,在五班同学中没有找到当年吴静如的照片,只有这张摄于毛主席进漳纪念馆前的全班照片中有吴静如,她在第一排中间。</h1> <h1> 在女民兵们的印象中,吴静如的性格很好,很文静,人如其名。她训练认真,在女民兵班里和大家相处和睦。</h1><h3><br></h3><h1> 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万能的网络,希望吴静如本人或她的朋友们能够看到这篇文章,联系女民兵的姐妹们,大家再照一张真正的女民兵的“合家欢”。</h1><h3><br></h3><h1><b> 七、陈惠茹</b></h1> <h3> ▲左为陈惠茹1974年高中毕业时的照片;右为近照。</h3><h3><br></h3><h1> 陈惠茹高中毕业后,于1975年12月响应号召到天宝公社后巷大队插队下乡。</h1> <h3> ▲记录了陈惠茹下乡插秧劳动场面的照片。</h3> <h3> ▲初中时期的陈惠茹,摄于1972年。</h3> <h3> ▲1980年,陈惠茹招工回城留念。摄于漳州华侨新村。</h3> <h3> ▲1995年国庆节,陈惠茹(左)陪同当年的中学同学、从福州回漳州过节的白小英(中)游览。</h3> <h3> ▲1998年,陈惠茹(右二)和同学孙捷敏一家一起,陪同从北京回漳州的牛开健同学与班级同学聚会。</h3> <h3> ▲陈惠茹近照。</h3> <h1> 1980年,陈惠茹招工回城,在漳州第二土产公司土产总店工作,任财会人员直至退休。现在她自诩“老有所用“,在家做饭、带孙子,辛苦并快乐着。</h1><h3><br></h3><h1><b> 八、陶素贞</b></h1> <h3> ▲陶素贞1974年高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h3><h3><br></h3><h1> 1974年7月,陶素贞从漳州一中高中毕业,风华正茂。她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学校里已报名,汇入了知青下乡的大潮,下乡来到了漳州市石亭公社畜牧场。</h1> <h3> ▲土屋平房、草青花香、远处小山,这里就是陶素贞生活了六年的家,很美吧。</h3><h3><br></h3><h1> 1980年,陶素贞又随着知青的返城潮回到漳州,在漳州收割机厂当工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h1> <h3> ▲这是陶素贞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h3><h3><br></h3><h1> 2002年,陶素贞又随着下岗潮下岗了。陶素贞说“我的人生脚步很简单”。其实却是非常的不简单。</h1><h3><br></h3><h1><b> 九、章丽贤</b></h1> <h3> ▲左为章丽贤1973年女民兵训练时的照片,摄于漳州一中新华楼前。右为近照。</h3> <h3> ▲1973年女民兵训练时的照片。摄于漳州一中新华楼前。</h3> <h1> 章丽贤于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来到浦林公社畜牧场当知青,务农、当过保管员,直至1978年考上大学。</h1> <h3> ▲下乡时期的照片,左为章丽贤;右为章丽贤和室友汪莉莉(右)的合影。</h3> <h3> ▲青春窈窕,下乡期间回城偶照。</h3> <h3> ▲下乡时和知青室友的合影。</h3> <h1> 章丽贤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漳州三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一路走来,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直到退休。</h1> <h3> ▲章丽贤师院毕业时的影像。</h3> <h3> ▲1999年6月,和漳州三中高三毕业生的合影。章丽贤在第一排左四。</h3> <h1> 退休后,章丽贤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终于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她来到了漳州老年大学,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她教老年学员学英语,同时自己也学摄影、太极拳、舞蹈,又参加了合唱团。</h1> <h3> ▲章丽贤在老年大学上英语课的照片。</h3> <h3> ▲章丽贤(第一排左三)是颇受老年大学学员爱戴的好老师,这是她和学员的合影。</h3> <h1> 章丽贤从小就喜欢文艺,天生的女中音使她在歌唱领域里找到了驰骋的天地。这些年她随合唱队走南闯北,参加了各种合唱节比赛。这是她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会场的留影。</h1> <h3> ▲章丽贤参加过的合唱比赛集锦。左上2006年厦门合唱比赛;右上2009年重庆合唱比赛;左下2010年北京合唱比赛;右下2012年广州合唱比赛。</h3> <h3> ▲《闽南日报》对漳州老年合唱团参赛的报道。</h3> <h3> ▲章丽贤很喜欢旅游,通晓英语是便利条件,她去过很多国家。这是她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前的留影。</h3><h3><br></h3><h1> 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使章丽贤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很多人没有机会上学,当退休后能坐在教室里,都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当看到学员们风雨无阻、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当看到他们迫切渴求知识的眼神时,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h1><h3><br></h3><h1><b> 十、林秀娟</b></h1> <h3> ▲左为林秀娟1969年刚上漳州一中的照片。右为近照。</h3> <h3> ▲林秀娟1973年在漳州一中女民兵训练时的留影,摄于新华楼前。</h3><h3><br></h3><h1> 林秀娟1969年上了漳州一中,1973年参加了女民兵的训练,1974年毕业。</h1> <h3> ▲上图为中学时林秀娟(右)和杨丽珍(左)的合影。下图为2018年女民兵回母校漳州一中的再合影。</h3> <h3> ▲1973年女民兵在教官的指导下训练瞄准。左为章丽贤,右为林秀娟。</h3> <h3> ▲上图为初中时林秀娟(左)和章丽贤(右)的合影。下图为2018年女民兵回母校漳州一中的再合影。时光已飞逝40多年。</h3> <h1> 1975年,林秀娟毕业后在漳州市当民办教师一年,留下了青涩的照片。</h1> <h1> 1975年底,林秀娟招工进了龙溪地区内燃机拖拉机(内拖)配件厂当工人;1976年成为龙机厂民兵。同时考取了射击、队列、刺杀等教练证书。在此期间,历任民兵班长、排长、连长。多次参加漳州市组织的民兵表演赛。</h1> <h3> ▲林秀娟(右三)在龙机厂民兵队列训练时的照片。</h3> <h3> 林秀娟近照。</h3> <h1> 在工厂期间,林秀娟被选为职工代表,参加厂里职工代表大会;曾经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直到退休。</h1> <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尾声</b></h1><h1> 2019年2月17日春节期间,现在生活在福州的沈丽梅回漳州过节,当年十一名女民兵们除了在美国的吴静如外,十名女民兵们第一次聚齐了。她们相约一起回到母校漳州一中,参观了《红色博物馆》,还是按照当年的队形排列,留下了相隔46年后的合影。</h1> <h3> ▲在当年新华楼毛主席塑像前合影。左起:石毅英、林秀清、杨丽珍、沈丽梅、管素清、陈惠茹、陶素贞、章丽贤、林秀娟、郑俊玉。</h3> <h3> ▲在当年的教室和女民兵集训时的宿舍_新华楼前合影。</h3> <h3> ▲在当年挖的防空洞前合影。左为漳州一中《红色博物馆》馆长。</h3> <h3> ▲在新华楼原图书馆的雷锋塑像前合影。左起:陈惠茹、林秀清、沈丽梅、管素清、石毅英、陶素贞、章丽贤、林秀娟、郑俊玉。</h3> <h1> 故事说完了。星转斗移,时光荏苒。走过了一程程,当年漳州一中的女民兵们还要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