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h3><h3>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h3><h3>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h3><h3><br /></h3><h3>中文名</h3><h3>齐家文化</h3><h3>属性</h3><h3>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h3><h3>名称来源</h3><h3>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h3><h3>发现时间</h3><h3>1924年</h3><h3>发现者</h3><h3>安特生</h3><h3><br /></h3> <h3>甘肃广河齐家坪⋯</h3> <h3>文化简介</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h3><h3><br /></h3><h3>齐家文化 玉覆面</h3><h3>文化命名</h3><h3>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h3> <h3>圭壁琮璜祭祀器</h3> <h3>玉刻纹状三连璜</h3> <h3>鈡鼓丝竹礼乐器</h3> <h3>舞蹈纹磐十二件</h3> <h3>虎玟玉桌气势雄</h3> <h3>男女人像对灯盏</h3> <h3>镶嵌技艺超精湛</h3> <h3>镶嵌红玉绿松石</h3> <h3>瓶颈帎旁巧嵌饰</h3> <h3>齐家文化人面具</h3> <h3>三孔五洞七玉刀</h3> <h3>还有一条美人鱼🧜♀️</h3> <h3>以下为齐家文化</h3><h3>补充资料</h3><h3>(截图分享)</h3> <h3> 数千件上古玉器,湮没数千年的王族礼制与祭祀习俗,一段漫长而不为人知的时代,上古文化艺术馆,邀请你来进行灵魂朝拜⋯</h3> <h3>欢迎各位观赏、评论、收藏、转发,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尽每个中国人的一份心力。</h3> <h3>作者与上古展品合影</h3><h3>(全篇未完,续集待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