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浅谈创意摄影

胡老师摄影艺术

<p class="ql-block"><b>摄影、文字:胡锦辉</b></p><p class="ql-block"><b>特别鸣谢李洁军主席将本文推荐给《中国摄影报》,感恩!</b></p> <h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b>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创意摄影,从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中获得灵感,从老祖宗的艺术思想中得到启发,这也是破局当今中国摄影界海量雷同照片现状的可行之路</b>。</h3> <h3><b>一、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和摄影艺术的内涵</b></h3><h3><br></h3><h3><b>(一)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内涵</b></h3><h3><br></h3><h3>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根基,也是凝聚中国人民的伟大基因。 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法曾在其著作《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还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大如宇宙有道,小如微尘也有道。”中国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教授张立文把中国文化的“道”总结为道路、自然界万物的本体或本源、“道为一”、“道为无”、“道为理”、“道为心”、“道为气”、“道为人道”。可见,中国文化之道的确是内涵丰富,包罗万象。<b>只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思考,我们不难在老祖宗留下的艺术成果中获得有益的启发,萌生无限的创意</b>。 </h3><h3><br></h3><h3><b>(二)创意摄影的内涵</b></h3><h3><br></h3><h3>为什么会出现创意摄影?西方学者认为,“直截了当的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太受限制,不能在单一的图像内把他们的个人想法或抽象概念形象化。艺术家们可以用摄影来进行更为复杂的表达。摄影之所以能称为“艺术”,是因为摄影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既能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也能把摄影家的创作思想通过摄影的方式变成一件艺术品。这个过程要求摄影家要有新颖的创意、周详的设计和表现的技术。澳洲著名创意摄影家马克•盖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意摄影是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设计是精心筹划的产物。当你接到一个摄影设计的任务,你需要精心考虑要拍什么,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创造这个图像,以及你对于所选择的题材想说些什么。只有当照片传达了你的意图,设计才算成功。2马克•盖勒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创意摄影是什么和怎么做。创意摄影不仅能用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成果,还能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为创意摄影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题材和思路,创意摄影是创新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有效载体。</h3><h3><br></h3> <h3><b>二、中外传统文化之道融入摄影艺术的探索</b></h3><h3><br></h3><h3><b>(一)世界各国把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实践</b></h3><h3><br></h3><h3>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世界被图像化的过程正是现代之本质”。摄影艺术是很好的文化载体,世界各国的摄影史实际上是一部把文化之道融入摄影艺术的历史。无论是西方文明纯逻辑的逻各斯,还是伊斯兰文明的真主,抑或是印度文明亦神亦理的梵,各种文明都在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将自身的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并通过摄影艺术表现出来。英国摄影家大卫•屋大维•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森把英国的传统版画文化融入了摄影艺术,他们的作品在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伊朗著名摄影家阿巴斯曾用了7年时间走访29个伊斯兰国家拍下一辑伊斯兰传统文化专题的照片。迪拜等国也多次举办斋戒月主题的摄影展来宣传伊斯兰传统文化。世界各国摄影家的多年实践表明,将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不仅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已经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走向成熟。</h3><h3><br></h3><h3><b>(二)中国传统文化之道融入摄影艺术的可行性</b></h3><h3><br></h3><h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尽外来侵略和沉重苦难依然屹立不倒的民族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博大精深,内涵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思想结晶,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等文化成就,民间禁忌、风俗习惯、十二生肖等民俗传统,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等帝王文化……从先秦到元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宛如银河星斗,包罗万象,其丰富的内涵给了摄影艺术无限创意的空间和可能。我们今天苦思不得其解的突破口可能在几百年前已经给出了可供参考的答案。</h3><h3><br></h3> <h3><b>三、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如何融入创意摄影</b></h3><h3><br></h3><h3><b>(一)博古通今,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b>。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历史悠长,博大精深,每一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气质,我们要领略其中精髓必先理清其发展脉络,再用心感受其脉搏跳动,否则就容易陷入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之中,或无法辨别方向,或张冠李戴,或似是而非。中国传统文化之道脉络是很清晰的:从代表先秦文化的诸子百家,到代表秦汉气魄的象天法地和虚实之韵,到代表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绘画、诗文、园林、石窟文化,到代表盛唐气象的舞乐精神、艺术法度、禅道境界、诗歌艺术,到代表两宋文化的园林、诗词、士人,到代表元明清的散曲、小品文、小说、版画、年画、文人画。在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摄影创意之时,要注意读懂和区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质,切勿张冠李戴,似是而非。</h3><h3><br></h3><h3><b>(二)放眼全球,辨析中西传统文化之异同</b>。人类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关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离不开人和自然的主题,中国和西方文明沉淀的艺术思想都离不开对人和自然的思考。然而,中西传统文化对人和自然的看法又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对立的。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了“理念论”,将主观思维和客观存在、主体和客体分离出来。到了政教合一(或者说宗教统治)结束后,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宰。人必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主客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关系,提倡“天人合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早提出了“知性则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4。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在艺术创作上,西方沿袭其传统更着重突出“人”的主体因素,无论是古典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术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也沿袭其“天人合一”思想的传统,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6。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之道融入创意摄影的时候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品要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h3><h3><br></h3><h3><b>(三)立足传统,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精髓</b>。中国文化是在轴心时代(秦代到清代)定型的不同于世界各大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在整个轴心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绽放出特殊的光彩,并在现代文化时期以特有的方式回应着西方的挑战,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现代性时代。7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独一无二的“中华性”、源远流长的延续性、包罗万象的丰富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深刻理性的哲理性和贴近地气的实用性。在把中国传统文化之道融入创意摄影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传统,深耕细读,充分挖掘出具有中华性、延续性、丰富性、包容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中国文化精髓,为我所用,给我启发。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道讲究“道”、“无”、“气”、“理”,中国传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无”的重视和运用——文学上讲究“无字处皆其意”8,绘画上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9,书法上讲究“潜虚半腹”10,建筑上讲究“唯有此亭无一物11,坐观万景得天全”。中国各项传统艺术对“无”的运用给我们创作创意摄影作品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也彰显出历代文化艺术先辈们超群脱俗的境界和卓尔不凡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h3><h3><br></h3><h3><b>(四)解放思想,糅合传统与“非主流”</b>。立足传统不等同于固化思想和因循守旧,特别是在主张释放个性、天马行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创意摄影领域,更加要解放思想,思想上要做好传统文化与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非主流”摄影艺术对接、对碰和融合的准备,行动上要敢于突破传统摄影理念的条条框框,大胆实践将传统文化糅合到“非主流”摄影艺术中去的创作。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不少超现实主义的好题材,比如“庄周梦蝶”、各种神话传说等等。<b>不要害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一个开创文化艺术先河的人在当时都不会被主流所认同,每一次的革新都需要时间去消化,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传承,最终曾经的“非主流”会变成后世公认的传统文化。如果太过追求“利在当代”和“生前的荣耀”,就难以担当下一个时代的开创者</b>。</h3><h3><br></h3> <h3><b>参考文献:</b></h3><h3>1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词条。</h3><h3>2 马克•盖勒.创意摄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h3><h3>3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M].徐婷 婷,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77.</h3><h3>4 《孟子•尽心》。</h3><h3>5 《老子》第25章和第42章。</h3><h3>6 中西方摄影艺术之差异浅谈.中国计量学院</h3><h3>7 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h3><h3>8 王夫之[明].姜斋诗话(下卷)</h3><h3>9 笪重光[清].画荃</h3><h3>10 释智果[隋].心成颂</h3><h3>11 苏轼[宋].涵虚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