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园,动与静,重与轻

徐小珍

<h3>  千年以前,朱熹穷尽毕生精力,对南宋之前的儒家文化做全面整理和诠释,完善了儒家的哲学体系。他广开书院,四处讲学,一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千年以后,在朱熹的祖籍地婺源,星江河畔朱家庄上,婺源人重修紫阳书院,建起一座致力于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园林,这便是熹园。</h3> <h3>  熹园地处婺源县城闹市之中,阙里牌坊下朱漆大门将现代的喧嚣阻隔,守护了庄园内传统的庄重。从空中俯瞰熹园,朱熹当年写过“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朱绯塘居于园林正中,朱绯塘左右依势排列着层楼叠院。一边是粉墙黛瓦、高脊飞檐的徽派古宅,一边是曲径回廊,古木掩映下的仿古新居,两排建筑群在水岸蜿蜒,犹如两条巨龙,尾端由重修的紫阳书院相衔,昂首扑向高高耸立的尊经阁,形成“双龙抱珠”之势。</h3> <h3>  熹园面积不大,园内的每一栋古建筑却都极具代表性。这些雕梁画栋的古宅,涵盖了民、商、官各类人群的居所特色,用精美绝伦的砖雕石刻,呈现出朱熹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处事哲学:民居便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淳朴寓意取名“善庆堂”,大方的展示主人对世代能过美好生活的向往,只在木雕上刻画“状元及第”的图案,释放普通人家也在望子成龙的宏大夙愿;儒商巨贾的宅第自然是高门大户,可走进豪华的牌坊式门罩,内里却又极简洁。再细看,银杏木做的梁柱,在低调的显示着主人的雄厚财力;官邸取名“修齐堂”,表达了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俭素的门头内,门窗等处暗藏着精妙繁复的雕刻,既符合为官清廉的身份形象,又不经意间流露出主人高雅的艺术品位。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人们深受朱子“忠孝廉节”的思想教化,在追求美好的同时,保持着收敛克制。</h3> <h3>  朱熹提倡“主敬穷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追求,是天理,而过度的追求欲望满足,便成了要灭掉的“人欲”。在天理和人欲之间,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平衡,便是文公的哲学。在熹园内不仅建筑如是,一切皆如是。</h3> <h3>  园林创建者江亮根先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术传承人。熹园设有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歙砚文化展馆,收集展示着众多古歙砚,还有“孔雀公主”等现代名家歙砚作品,更有一块世界最大歙砚石作为“镇馆之宝”。馆内有碑廊,诸多书法家为歙砚题字刻碑,向世人介绍歙砚文化的瑰丽绚烂。</h3> <h3>  与展示馆隔水而望的便是由“善庆堂”、“修齐堂”等古代建筑组成的朱家庄。园林管理者别出心裁,让现代的人们穿上汉服,住在朱家庄,言行举止皆循古礼。紫阳书院书声琅琅,小贩叫卖此起彼伏,小姐书生脉脉对视,贩夫走卒行走期间,造就了一座活着的宋朝村落。</h3> <h3>  游人至此,穿上古装,行走在热闹非凡的朱家庄,参加紫阳书院的开笔 礼;观赏沉积亿万年的歙砚石,亲自动手制作一块歙砚台。用建筑砚台之静默,展示古典艺术之生动,以沉浸游戏之轻快,体验传统文化之厚重。动与静,重与轻,在熹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统一。动静之间,千百年的厚重文化,以一种轻盈的姿态向人们铺展开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