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陵和唐陵石刻(九)——景陵、光陵

🐠鱼戏莲叶🍀

<h3>  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两座中后期唐代帝王陵,而且这两座帝王陵的墓主人是父子关系,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座唐宪宗——景陵,以及景陵石刻。</h3><h3> 唐景陵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和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景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依山为陵。陵山属南山山系,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诸峰罗列,形成拱卫之势,巍峨壮丽,阳光映照,犹如悬帜,故名金帜山。</h3> <h3>  如今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景陵神道已经变成了一条修建很好的县乡级公路,陵园石刻分布在公路两侧的田野里,给人一种古今交融的感觉,好像这些石刻守护着这条现代化的平坦笔直大道。</h3> <h3>穿过神道的现代公路</h3> <h3>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生于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据传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h3> <h3>神道西侧望柱</h3> <h3>景陵神道西侧石马造像</h3> <h3>神道西侧驼鸟石刻,东侧的已经不见了。</h3> <h3>神道西侧翼马石刻</h3> <h3>  景陵西侧的石马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东侧石马保存较为完好。石刻风貌完全就是中后期的形态,非常矮小,做工粗糙,有种萎靡不振的神态,没有威武华美可言。另据资料记载,神道两侧还有历朝历代皇室显贵祭典铭刻的碑林,但绝大多数都已损毁殆尽,据传还有及少量的石碑散落至民间,无从查找。</h3> <h3>陵园南门两处阙台遗址</h3> <h3>  唐宪宗晚年,宠信奸臣皇甫鎛、程异,荒于政事。他在后宫里游荡毫无定数,至死都没有立皇后。晚年又迷信炼丹术,企图长生不老,求取“长生药”。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因服用金丹中毒,身体不适,病危之际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杀害,死年43岁,葬于景陵。</h3> <h3>景陵东侧石马还保存较完好</h3> <h3>景陵神道东侧翼马</h3> <h3>景陵神道东侧望柱</h3> <h3>  在小编看来唐代中晚期的皇帝都有着相同的政治轨迹,就是先勤后懒,而且也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嗜好,宠信奸佞和宦官当道,以至于皇权都可以无所谓,大唐江山又怎能复兴。</h3> <h3>景陵神道两侧翁仲石刻损毁严重</h3> <h3>守陵石狮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h3> <h3>  虽然唐宪宗在执政后期没有像初登大宝时的兢兢业业,但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还是不同寻常的。</h3><h3>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唐代中晚期的另一座帝王陵,也就是唐宪宗之子唐穆宗——光陵。</h3> <h3> 光陵乃唐穆宗李恒之陵园,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海拔1091米。光陵依山为陵,周围20公里。陵园呈东西窄、南北长,比较典型的唐代陵园风格。现存西南角阙遗址,神道现已是农田,石刻几乎荡然无存。遗址内有清代毕沅书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宫在半山上。</h3> <h3>唐穆宗光陵陵山</h3> <h3>  唐穆宗李恒,是上面所说葬于景陵的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唐代第十三位皇帝。初名李宥。贞元二十一年封为建安郡王。宪宗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不久,元和七年十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恒。</h3><h3>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李纯在寝殿暴卒。同年闰正月丙午(初三日)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谦等拥李恒继帝位于太极殿,时年26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长庆”。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h3> <h3>清朝毕沅为唐光陵立的石碑</h3> <h3>  唐宪宗在位时,元和七年,惠昭太子李宁去世,宪宗欲立次子李恽为太子,但考虑到李恽母亲地位低下而不当立,而三子李宥其母郭氏家族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拥立其当太子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表次子李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元和七年七月下诏册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h3> <h3>唐光陵阙台遗址</h3> <h3>  唐穆宗在位期间,纵情享乐,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乃至尚在朝廷为宪宗治丧期间,元和十五年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其母皇太后郭氏移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在宫中设密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寺庙等等,如此奢靡毫无节制的做法不胜其数。</h3><h3> 在位期间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不久,河朔三镇复叛,退隐军士纷纷归附三镇。长庆四年,驾崩于寝殿,年仅二十九,葬于光陵,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h3> <h3>从陵山向南,居高临下的地势</h3> <h3>仅仅遗存下来的两尊翁仲石刻,散落在田野里。</h3> <h3>  历史上对唐穆宗的评价,小编根据《新唐书》上所记载并自己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就是: 在位期间极尽享乐,不谋政务,败坏朝纲,天下未败在外敌之下,而是败在了穆宗失德所至。</h3><h3> 小编认为唐代虽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也出了二十几位皇帝,但是有作为的帝王却不多,并且我个人认为唐中晚期的皇帝虽然有几位有些作为,但都没能坚持初心,到了在位后期都是靠着先前的功劳而不思进取,导致唐王朝的在中期之后始终无法复兴,一代盛世去而不返!</h3> <h3>唐光陵南门两只石狮</h3> <h3>  虽然这只石狮断了一条腿,但是给人一种很倔强的感觉,好像在对后人显示即便是我残了,也会继续守护王陵,坚守使命直到永远!</h3> <h3>  每一次走陵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是一次和中国历史的近距离接触,是心灵的碰撞!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身经历一千多年前都发生了什么,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给我们在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引导后人们去探索,去感知!</h3> <h3><b>  从宝贵的历史遗迹中去探索发现,更要好好的保护。以上内容版权归“鱼戏莲叶”所有,不经许可,不得使用,谢谢!</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