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课前精心准备篇</h3> <h3>张妍老师历经两周的准备时间迎来了12月20日这次校级研究课。针对研究主题《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设计了本节课。第一周的加强对教材,课标的研磨,设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整个教学设计的初稿。之后与石二改老师共同复备,研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后修改之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导学案呈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第二周着手准备本节课实验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器材,得到了多位老师的友情相助。</h3> <h3>亲情相帮,友情相助篇!</h3><h3>为了此节课的顺利实施,很多老师参与了幕后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本节课的顺利开展与展示呈现。</h3> <h3>赵国强老师帮助准备氢气球,酒精。</h3> <h3>赵宗生老师帮助准备课堂实施过程中实验器材的淮准备,并帮助完成了自制实验器材的制作过程。</h3> <h3>石二改老师帮助准备了实验中需要</h3><h3>用的擦布。</h3> <h3>生物周会伶老师帮助准备透明水槽,增加实验的直观性。</h3> <h3>食堂师傅帮助准备实验中需要的鸡蛋,食盐器材。</h3> <h3>计算机小伟老师帮助调试多媒体设备。</h3> <h3>还有计算机劲松老师摄像录课,李松老师,石二改老师帮助拍照,记录课堂实施过程,以便我今后查找教学过程的过程中的不妥之处,促进我今后教学质量的提升!</h3> <h3>课堂实录展示篇</h3> <h3>以图片我国第一艘豪华游轮中华泰山号引出,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观察能力,并结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同时利用中华泰山号激出学生的民族自强感!</h3> <h3>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上浮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浮力,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对于学生来说不大能确定。因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h3> <h3>为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铺垫,利用演示实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向上托力的含义。</h3> <h3>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视加强实验指导。通过实验让学生交流得到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浮力。在分享和交流环节强化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测量浮力过程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侧壁。</h3> <h3>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对比观察和已有的知识重力的方向问题,结合数学平行线的知识,比较自然过渡的得到了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个知识点。</h3> <h3>在浮力大小的教学环节中,采用情景模式,让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并根据受力分析图列出平衡关系式,推到得出浮力测量法的求解关系式。通过画受力分析图列平衡关系式为今后的力学教学奠定基础。</h3> <h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先通过实验观察两个兵乒球在水中的状态,引出问题后与学生一起进行理论分析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之后解释刚才两个兵乒球所处的状态原因,从而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强化学生的理解。</h3> <h3>这是强化本节课的重点过程,实验探究环节。首先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h3> <h3>学生实验: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h3> <h3><br></h3> <h3>演示实验: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h3> <h3>利用鸡蛋在水中和在盐水中的情况演示,强化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的理解。在此实验之前,加强知识应用的复习,利用惯性知识辨别生熟鸡蛋。</h3> <h3>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重力)是否有关?</h3><h3><br></h3><h3><br></h3> <h3>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h3> <h3>教师们参与课堂教学听课环节。</h3> <h3>课后听评课反思篇</h3> <h3>石二改老师反思:</h3><h3>2018年12月29日这一天,我听了张妍老师的一节关于《浮力》的公开课,感觉耳目一新,有如拨云见日,令我思路大开。</h3><h3>亮点如下:</h3><h3>1.采取任务驱动,每一环节都设计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顺利接受新知。</h3><h3>2.实验设计独具匠心,巧妙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用手托”类比得出浮力就是水对物体向上托的力。以重锤线为参照物,对比得出浮力方向竖直向上。</h3><h3>3.真探究。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还有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实验分别一一验证。真正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个环节,最后推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h3><h3>4.做到初高中衔接,为学生未来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如,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将物体抽象为质点。</h3><h3>5.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辨别生熟鸡蛋。既复习了前边所学的惯性知识,又用鸡蛋演示了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的不同状态。验证了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h3><h3>6.教学方式多样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互补;学生回答与板演并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穿插进行。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享受中学习。</h3><h3>7.将课件中插入预设照片,更容易再现实验情景,使学生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h3><h3>8.实验细节考虑细致入微。如将系石块的细线用红色的线,增大与背景的颜色差别,提高可见度。另外将水槽分别放在水平面和斜面,验证不同情况下的浮力方向。</h3><h3>9.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句自夸“我真棒。”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原来学生做实验时,只有她想到拉了一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这是其他同学都没有考虑到的。而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被张老师发现了,及时道破,并借此强调做实验前一定要先检查并调整器材。</h3><h3>建议:图片背景色再亮一点就更好了。</h3><h3>纵观整节课,张妍老师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教育就需要这样的细心、耐心与精心。我也要向张老师学习,让学生享受物理这盘美味大餐、精神盛宴!</h3> <h3>李松听课反思:</h3><h3>1.张老师的实验准备充分、创新、恰到好处。很好的解决了在关键地方解决了难点问题。如: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在悬吊物块的水槽旁边,借助了重锤线,因为始终和重锤线平行,学生从而明白了浮力方向为什么要说竖直向上了。还有在讲浮力产生原因时,通过用两个乒乓球同时对实验,一个沉底,一个漂浮起来,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受到液体给的上下表面压力差。</h3><h3>2.张老师非常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从探究的七要素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并通过两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h3><h3>建议:对个别问题的讲解,可以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如分析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来分析,老师再做补充。</h3> <h3>赵国强听课反思</h3><h3>1.张老师的目标很明确具体,可操作,课上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计了很多活动和实验,活动和实验都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实验的设计很有新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h3><h3>2.课堂上学生学习很积极主动,都在积极参与,学生收获很大,目标达成,从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到位</h3><h3>建议 开始对于沉底的物质是否受到浮力,老师不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已设计,进行思维训练</h3> <h3>周会伶听课反思:</h3><h3>1.课堂上学生学习很积极主动,都在积极参与,学生收获很大,目标达成,从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到位</h3><h3>2.张老师的实验准备充分、创新、恰到好处。很好的解决了在关键地方解决了难点问题。学生明白了浮力方向为什么要说竖直向上了。通过用两个乒乓球同时对实验,一个沉底,一个漂浮起来,清晰地说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受到液体给的上下表面压力差。</h3><h3>3.张老师非常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从探究的七要素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并通过两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h3><h3>建议:讲台上的演示实验位置放高一些,后面的同学看到的不是很清楚。应该注意一下。</h3><h3> </h3> <h3>郝薇薇听课反思:</h3><h3>张老师这节课的实验准备充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个环节,最后推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明确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互补,很好的解决了在关键地方解决了难点问题。</h3><h3>建议:演示实验的时候应跟多考虑后面的学生,后面有些看不清。</h3> <h3>李玉兰老师听课反思:</h3><h3>1.课堂上学生学习很积极主动,都在积极参与,学生收获很大,目标达成,从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到位</h3><h3>2.张老师非常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从探究的七要素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并通过两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h3><h3>3.教学方式多样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互补,学生回答与板演并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穿插进行。</h3><h3>4.实验细节考虑细致入微。如将系石块的细线用红色的线,增大与背景的颜色差别,提高可见度。</h3><h3>建议:讲台上的演示实验位置放高一些,后面的同学看到的不是很清楚。</h3> <h3>赵宗生听课反思:</h3><h3>张妍老师讲的这节公课,真正的体现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既是一节新授课《浮力》,又一节实验课,更是一节实验探究课。</h3><h3>1、一节新授课:从浮力的存在到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而到浮力的大小,层层深入由浅入深。浮力概念的建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力的三要素认识浮力,使浮力的知识得以升华。</h3><h3>2、一节实验课。张老师以图片儿作为引课来唤醒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望,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1)两个乒乓球对比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2)对比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实验(3)测浮力的实验(4)对比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实验(5)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关系的实验(6)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 学生置身于实验中。真正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玩儿(实验)中学。</h3><h3>3、一节实验探究课。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渗透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h3><h3>总之,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对学生的作图规范再强调一下。</h3> <h3>张妍老师《浮力》一节教学反思</h3><h3></h3><h3> 针对研究主题《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展开了《浮力》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这一节课中,我对本节课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处理。将这一节的内容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是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主要则是落实重点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针对第一部分的知识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h3><h3>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知道浮力的方向</h3><h3>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及理论分析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h3><h3>3.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h3><h3>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对关注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当学生看到图片、看到实验现象时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了,你想到什么问题了?你想干什么?例如:以图片我国第一艘豪华游轮中华泰山号引出,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观察能力,并结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同时利用中华泰山号激出学生的民族自强感!</h3><h3> 结论有实验支撑,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知识。例如:用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h3><h3> 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辨别生熟鸡蛋。既复习了前边所学的惯性知识,又用鸡蛋演示了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的不同状态。验证了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h3><h3> 落实科学探究。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还有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实验分别一一验证。真正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个环节,最后推出正确结论。</h3><h3> 需要今后加强与改进的方面;</h3><h3> 1、加强关注细节的处理,例如PPT中的对比度问题以及实验过程中材料的选取问题。</h3><h3> 2、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可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的认识更直接些。</h3><h3> 3、在引导学生思考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长些,便于学生思维的形成。</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