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之一)

王建

<h3><br></h3><h3>今天咱们就聊聊——【水城北京】吧</h3><h3><br></h3><h3><br></h3><h3>北京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了。相传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早晨,诗人曹植站在蓟城的北门外,见到眼前的一片湖光树影, 写下了“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的诗句。原来他身后的这座蓟城,曾经是春秋时代燕国的故都,之后历经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今天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一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h3><h3><br></h3><h3>说起北京的水,您一定想了解一下北京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最北端,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北京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格局。流经黄土高原的永定河,携带着大量泥沙,穿山切谷奔流而下,在漫长的岁月里,泥沙填平了太行山与燕山之间的古海湾,形成了如今的“北京小平原”。</h3><h3><br></h3><h3>今天在这片小平原上,有大小河流180多条。它们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除上面提到的永定河水系外,还有西部的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温榆河水系;东部的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这些河流除人工运河外,在古代大多都早已存在。</h3><h3><br></h3><h3>在古代,北京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一出地面形成许多泉水。由于地下水层较浅,凿井方便,水质清洁,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六、七十年代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曾发现的几十座东周到西汉时期的陶井。</h3><h3><br></h3><h3>北京历史上水资源丰富。这可从古代北京胡同中的斜街得到证明。北京这座古都是按照两千多年前的城市规划《考工记》进行建设的。城市布局十分严整。胡同走向东西南北横平竖直。可是有些地方的胡同却是弯曲斜向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北京有很多旧的河湖故道。许多四合院沿着水流的方向建造,于是便形成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斜街。例如西单附近的东斜街、西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下斜街;鼓楼附近的烟袋斜街;前门外的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王广福斜街、李铁拐斜街…</h3><h3><br></h3><h3>据考证胡同在蒙语中是水井的意思(根据音译)。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养成了择水草而居的习俗,当他们进了北京以后,变游居为定居,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有水喝,于是哪有水就要在哪里打井,所以以井命名的胡同也就多起来了。比如三眼井、四眼井、七眼井;大井、小井、甘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大铜井、银井、王府井、井儿胡同,光以井命名的胡同就有八十多条。跟水有关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什么三里河、万泉河、小月河、二里沟、南深沟、车道沟、水道子、桥湾、河泊厂、白石桥、厂桥、虎坊桥、達至桥、北沙滩、沙土园、芦草园、南沙滩、南沟泥河、南河沿、北河沿、大坑沿、积水潭、玉渊潭、龙潭湖、青年湖、太平湖、柳荫湖、什刹海、后海、北海……看看这些地名简直让人觉得这里就是一座水城。</h3><h3><br></h3><h3>别的不说北京的海淀区就是就是以水命名的。“海”代表大的意思,“淀”是浅水湖的总称。北方人都习惯把湖泊称作“淀”,比如白洋淀。历史上北京曾有过大片湿地。其面积、水量都远远超过今天。北京的海淀就是因淀泊而得名,临淀泊而成长的古镇。据《日下旧闻考》:“淀,泊属,浅泉也。今京师有(海)淀,近畿则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凡九十九淀。从考古发掘的原始牛、鹿科、斑羚等动物化石,可以看出几万年前的环境特征,原始湿地比比皆是。</h3><h3><br></h3><h3>早在公元十三、四世纪的时候,海淀西南一带,曾有数十处流泉。泉水汇成一片天然湖泊,人们称它为“丹棱沜”。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万泉庄平地涌泉,淀南五里是丹棱沜,沜之大以百顷。”海淀就是在这片水面旁成长起来的聚落。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h3><h3><br></h3><h3>今天这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园区。聊起北京的水真有说不完的话题,关于水城北京的故事咱们下回再聊。</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 水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