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 270 浓浓敬业情

宁志超

<h3>上海市敬业中学建校270周年的校庆已经完美落幕。但是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久久不会忘怀。12月16日这一天,我拍摄了千余张照片,全景式地记录了这次十年一遇的盛会。其中一些主要的镜头,已经被编入校方发布的宣传资料中。为了全面再现这一天的情景,也为了能让许多未能到现场感受这浓浓的敬业情的校友们也能分享此情此景,这两天我选出100幅(组),编成这个美篇,希望大家能喜欢(已经发过的集体合影,限于100的上限,这里不再重复)。</h3><h3><br></h3><h3>为了图片观看效果好些,均作横排,要麻烦您多转转手机了。</h3> <h3>12月16日上午,建校270周年的隆重庆典将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行。</h3><h3>大剧场仅有1100来个座位,有幸报名得票的校友们,早早来到剧场,为的是师生重聚。</h3> <h3>敬业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代表们专程赶来上海。周焕奇会长等一行下车后的合影</h3> <h3>儿艺大剧场的门厅,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师生们握手相拥,合影留念,欢聚一堂,喜气洋洋。</h3> <h3>进入剧场,也是一片热烈气氛。</h3><h3>应邀到会的市区领导们也早早入座。</h3><h3>场外的师生校友们忙于见面寒暄,问长问短,迟迟不舍得进场。几经催促,庆典大会不得不推迟了时间。</h3> <h3><br></h3><h3><br></h3><h3>上海市敬业中学党支部书记马伟主持庆典</h3> <h3><br></h3><h3><br></h3><h3>敬业中学校长金怡致辞</h3> <h3><br></h3><h3><br></h3><h3>校友代表,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炽昌致辞</h3> <h3><br></h3><h3><br></h3><h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陆靖致辞</h3> <h3><br></h3><h3><br></h3><h3>接下来的全场节目,都是敬业师生们的原创演出。</h3><h3><br></h3><h3>由历届校友和敬业师生演出的情景剧《校史馆奇妙之旅》(时长20分钟)</h3><h3>以敬业校史馆文物为线索,引出敬业中学历史名人和杰出校友故事,展现了申江书院(敬业中学前身)、敬业学堂、敬业中学等时期的敬业文化及学生生活,凸现了270年来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校友文化以及学校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形象地展现了敬业精神。</h3><h3><br></h3> <h3><br></h3><h3><br></h3><h3>在"林则徐"道白阐述"海滨邹鲁"和"敬业乐群"之后,背景大屏幕上出现了敬业学子杰出代表们的形象。</h3> <h3><br></h3><h3>庆典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颁发“敬业乐群”奖。</h3><h3>敬业中学现任校友理事会会长、原敬业中学校长黄政民,翁曙冠奖学金设立者,59届校友杨旭清,胡氏奖学金设立者,58届校友胡运熹,启秀奖学金设立者,87届校友钱韫辉,41届校友詹椿年,49届校友孙锡鸿等获此殊荣。</h3> <h3><br></h3><h3><br></h3><h3>庆典大会是隆重的,特地设计了一个宣誓仪式《敬业礼成》</h3><h3>敬业中学在校高三(8)班的学生,以宣誓的方式向母校致敬。</h3><h3>老校长黄政民老师领誓:</h3><h3>我宣誓:我将铭记母校的教诲,传承敬业精神,知类通达,敬业乐群。不负父母的厚望,感恩学校的培养,为国为民、尽心尽职,肩负起社会的责任。</h3><h3> 我是敬业人,今天我以敬业为自豪,明天敬业将以我为骄傲!</h3> <h3><br></h3><h3><br></h3><h3>集体舞串烧《舞动敬业》</h3><h3>穿过历史长河,翻阅时代画卷。改革开放以来,敬业中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特色教学,培养了一批游泳、田径、棋类项目的尖子;艺术教育蓬勃开展,“第二课堂”在全市率先垂范。多彩敬业,益发生辉;古校新姿,硕果累累。</h3><h3>伴随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歌曲,由跳操,游泳,舞蹈队,劲舞社等73人表演的舞动青春,展示了现代敬业在素质教育中的丰硕成果。</h3><h3><br></h3> <h3><br></h3><h3><br></h3><h3>朗读:《远方的来信》</h3><h3>21世纪初,敬业中学提出了“参与社会,学会共存”的教育理念。 为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学校与安徽涡阳申江希望学校结对,组织敬业学子筹措爱心物资,带着一颗爱心跨出校门,融入社会,涌现了许多感人故事……</h3><h3>深情朗读两封信函,以此与现场观众分享当年敬业学子”学会共存“的故事。</h3> <h3><br></h3><h3><br></h3><h3>小品《寻礼记》</h3><h3>以培养学生“财经素养”为背景,剧情围绕一群学生为创客梦想拉赞助展开,讲述团队在策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发布等方面的创意历程,体现学生对此课程的实践、运用和部分教学成果。节目的结尾将校庆纪念品进行现场义卖,并将所得全额注入敬业创客梦想基金,此举受到不少观众的关注和支持。</h3> <h3><br></h3><h3><br></h3><h3>创意舞蹈《创客行》</h3><h3>由劲舞社等20位学生演出的机械舞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配合创客基金的主题,展示出部分创客项目成果。</h3> <h3><br></h3><h3><br></h3><h3>情景讲述《敬业往事》</h3><h3>表达真情、感恩敬业。由6位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倾情讲述自己与敬业的故事,个个生动感人,</h3><h3>鼓励新一代敬业人继续前进。<br></h3> <h3>64届校友陆一鸣,是位钢琴调音师,他深情讲述了当年苏惠民老师送他这把调音器的故事。今天,已经退休的他,又把这把调音器回赠给了母校。<br></h3><h3>有着深厚敬业情怀的90届校友,现任校长金怡,也讲述了她的故事。</h3> <h3><br></h3><h3><br></h3><h3>庆典演出的压轴节目是合唱《不忘初心》,唱出了敬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再创辉煌的共同心声。</h3> <h3><br></h3><h3><br></h3><h3>演出结束后,领导们同演员握手致谢,合影留念。众多师生校友争相在这里留下难忘的纪念。</h3> <h3><br></h3><h3><br></h3><h3>庆典之后,在学校附近的几家饭店和茶室,几乎都是敬业校友们的包场。分别时间长短不一的同班同年级的校友们,尽情小聚,热闹非凡。</h3><h3>可惜我要抓紧处理上午的照片,未能记录下这些场面。</h3><h3><br></h3><h3>下午的返校活动,分别在蓬莱路和尚文路两个校区进行。各届校友纷纷相约来到当年读书的地方,高兴,激动,惊喜,感慨,真有返老还童的感觉。</h3><h3>无论在教室,在操场,在会议室,在教工休息室,到处是学生找老师,老师找学生的亲情场面,到处是互相问候,恭祝康健的衷心祝愿。</h3> <h3><br></h3><h3><br></h3><h3>有几位当红老师,成了各届学生争相合影的明星。</h3> <h3><br></h3><h3><br></h3><h3>母校在筹备校庆活动时,真的是煞费苦心,设计了许多精巧的道具,供校友们留影。</h3> <h3><br></h3><h3><br></h3><h3>我赶到尚文路时已经三点多钟了。人虽不如听说的两小时前的"水泄不通",但许多教室里还是留下了"原班人马",久久不愿离去。这回顺势让我拍下了一些好镜头。</h3> <h3><br></h3><h3><br></h3><h3>74届1班的十几位校友们,在这间教室里重现了当年上课时的摸样,真的很有意思,这是相隔四五十年的时空穿越,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写照。</h3> <h3><br></h3><h3><br></h3><h3>原先小礼堂的楼顶,现在变成了简易的屋顶小花园。</h3> <h3><br></h3><h3><br></h3><h3>已经四点钟了,校友们基本已经离去。金怡校长还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玩自拍。</h3> <h3><br></h3><h3><br></h3><h3>张绮华和丁象康老师在这里又见面了。这两位都是教过我们的语文和政治老师。在三年前,我们65届初三(1)班纪念毕业50周年的活动,他(她)们都欣然应邀参加了。</h3> <h3><br></h3><h3><br></h3><h3>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猛然回头看见了当年的食堂。</h3><h3>我曾经领着甲等助学金,在这里搭伙六年半,所以敬业中学真的就是教我养我的母校!</h3><h3>所以我要用这一张可能在旁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照片作为这个美篇的"封底",我想应该是贴切的。</h3> <h3><br></h3><h3><br></h3><h3>看着这张照片,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不,又想起了许多人: 老校长翁树冠,副校长苏漁溪,教导主任包启昌,美术老师徐佩三,音乐老师苏惠民......我想,他们的在天之灵应该也是会在祝福母校的......</h3><h3>时光如梭,当年的青年学子,如今已经七十了,比我们的母校小两百岁。</h3><h3>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还会为母校,为自己做寿。</h3><h3>即使有朝一日去拜见在天边的恩师们,我们敬业学子都会无愧地对他们说,就像翁校长在文庙路大礼堂给我们开学典礼上的第一课那样____"我爱敬业"!我爱敬业!</h3> <h3><br></h3><h3><br></h3><h3>谢谢观看。</h3><h3>欢迎分享给你的同学,我的校友。</h3><h3><br></h3><h3>完成于2018.12.20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