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自在

<h3>这次去故宫是想直奔文华殿,可进了故宫就忍不住拍几张照片,因为天空那么蓝,不忍辜负。</h3> <h3>文华殿的《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已近尾声,还好,没错过。</h3> <h3>知道郑振铎缘于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简洁精彩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引人入胜。知道故宫有关于他的展览,自然一睹为快。</h3> <h3>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h3><h3>郑振铎曾是建国后第一任文物局局长,1958年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殉职,时年60岁。</h3> <h3>1920年,22岁,郑振铎毕业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现今的北京交通大学)</h3> <h3>25岁与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丹的女儿高君箴结婚。</h3> <h3>郑振铎夫妻及女儿郑小箴</h3> <h3>曾任“小说月报”总编,发现并栽培了老舍,巴金等诸多优秀作家。</h3> <h3>1938年,合力购回珍贵古籍《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收录现存元明杂剧242种,装订为64册。购回的过程既辛又险。</h3> <h3>1958年殉职后家人根据其生前的愿望,将其所收藏的古籍 ,陶俑等均捐给国家。</h3> <h3>郑振铎先生大量收购陶俑始于1947年,为编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他大量收集古代陶器等书籍,见古代陶俑明器对研究古代生活大有益处,便萌生了集佣的念头,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他大量集佣还有重要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为了使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不致流落异邦。抢救陶俑和古书,使郑先生负债累累,入不敷出。他在1948年日记本第一页就用毛笔蘸红墨水题写到“用钱一定要有计划,要经济。要少买书,不买俑,还账要紧!!!千万,千万!”</h3><h3>1952年6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致信周恩来总理,提出捐赠陶俑的心愿,同年底,655件郑先生捐献品入藏故宫博物院。他遵照“瓜田李下”的古训,身为文物局长,再也不收藏任何文物。</h3><h3>以下是他收藏的部分陶俑</h3> <h3>陶画彩孕妇</h3><h3>北魏(386~534年)</h3> <h3>陶黄釉画彩弹琵琶骑马女俑</h3> <h3>陶画彩男立俑,这种形象为唐朝从事戏曲表演的优伶俑。</h3> <h3>陶黄釉画彩武士立俑</h3> <h3>陶黄釉画彩文吏俑</h3> <h3>陶画彩女立俑 此女圆润丰腴,为盛唐作品。</h3> <h3>唐朝称大食,高鼻深目的阿拉伯人。</h3> <h3>陶昆仑奴俑</h3><h3>体黑发卷的胡人在唐代被称为昆仑奴 ,他们来自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或马来群岛的沿海地区,从事馭马,驭车,训狮,训象的工作。</h3> <h3>陶绿釉磨坊</h3><h3>汉 (公元前206~220)</h3> <h3>陶屋形谷仓</h3> <h3>陶猪圈 汉</h3><h3>墙头上一只羊在往猪圈里张望,旁边带梯子的房子是厕所。</h3> <h3>陶器因年代较远,离生活很近,更拙朴有趣。</h3> <h3>郑先生勤于耕耘,著作不少。</h3> <h3>郑先生在抗战时期为保存名族文献 ,曾全力收购古籍善本,尤以剧曲,小说和带有插图的古籍为多。他每得一佳本,便为之题记,叙述得书之经过和对该书的评论。</h3> <h3>由郑振铎想到张伯驹,他们竭尽心力,真金白银的避免“史流国外,文归异邦。”叫炎黄子孙如何不感谢他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