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福州市第二十五期中学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市级培训班第三次集中培训报道二

醉酹寒香

<h3>  12月18日上午,省教育学院林藩教授给全体骨干班学员做了题为《论文写作若干问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林教授的讲座如冬日暖阳,给我们带来了欣喜和温暖。林教授强调骨干班的学员要努力成为教研型教师,必须在专注教育教学的同时加强教育研究,而进行论文写作,既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老师们能参与教育教研的前提条件。林教授就如何进行教研和写作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论文的种类、格式;写作的准备、步骤、写作方法及修改诸多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剖析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强调了好文章的标准,并为学员今后的教研论文写作题供了方向。听了林教授的讲座,学员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老师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并表示要以林教授为榜样积极参与教育教研,做一个有思想会写作的教育工作者。</h3> <h3>  下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徐敏教授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立德树人的内涵以及立德树人的使命与价值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再思考,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给予学生就是成就教师自己。徐教授用轻松的语言为我们阐释了立德树人这样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引发在场老师的共鸣,也给老师们留下更多的思考。诚如徐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改变上一代人,也影响不了同一代人,但我们的努力可能改变下一代人,在追求师生有尊严、有梦想、有机会、有能力创造美好明天的道路上,我们一起同行。</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学员心得</b></font></p></h3> <h3>心得1:12月18日上午,有幸聆听了省教育学院林藩教授的《论文写作若干问题研究》的讲座,收获甚多。林教授先介绍了论文种类,让我对论文写作研究的对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发觉自己平时所写论文侧重实践研究,忽略了理论研究。接下来,林教授从写作格式、论文修改、写作准备、写作步骤、写作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等六个角度结合生动实例重点介绍了如何写作,使我认识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及时将自己的所悟、所想、所感写下来,养成积累的习惯,到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就会如林教授所说的“思如泉涌”,而不是挤牙膏似的,写作会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助力,甚至是一种快乐。从林教授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写论文的技巧:如标题要简练、有针对性、有社会价值。论题与纲目之间以分解法和分步法形成内外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些技巧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很感谢林教授给我们分享的关于写作的内容。(高中政治三组:李振伟)</h3><h3> </h3><h3>心得2:今天上午,聆听了福建教育学院林藩教授的关于论文写作问题研究的讲座,感触良深。通过林教授的介绍和讲解,对于写论文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有所领悟,对于怎样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论文写作业有了一些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应该不怕研究,敢于研究,克服敢教不敢研的心态,在实践中落实研究精神;其次,积累的习惯很重要,会利用现代电子产品等在任何场合做反思和总结;再次,应该突破思维障碍,善于观察、阅读、交流从而实现善于写作,还有,尽量做到不功利、不急于求成,但又要思维放开,大胆去做。非常感谢林藩老师在上午的讲座中无私地分享着自己的“道”,帮助我们成长,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去“悟道”,找寻规律,指导我们的研究之路。(高中政治三组:李杨)</h3><h3> </h3><h3>心得3:静静地听,细细地记,慢慢地内化,林教授关于论文写作研究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一、改变心态。以前总害怕写论文,越害怕越动不了笔。林教授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我们对论文害怕的原因,逐渐化解我们心理的疙瘩,让我重拾希望和兴趣。二、明白论文的“规则”。林教授从论文选题正文结束语等方面应注意规则,让我们对论文“规则”有了更多了解,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三、多动笔。即便有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没有行动,还是没有文章出来的。我个人就是很怕动笔,提笔就有很多的担心,所以总写不出文章。林教授提了许多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再次激发我动笔的动力和欲望。 我将再次梳理这次讲座,慢慢品味与内化这顿营养大餐,不断领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高中政治三组 李聿津)</h3><h3><br></h3><h3>心得4:上午,福建教育学院的林藩教授带领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一起探讨了有关论文写作若干问题的研究。林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对论文写作的格式、准备、步骤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对例文《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情感体验的实践者》的深刻剖析,我们对论文写作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理解更透彻,提升了自己的论文水平。下午徐敏教授从现时的教育乱象、学生的理想缺失谈起,引发大家对立德树人的再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如何真正了解学生,如何净化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作为德育者的核心素养,徐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真实的故事给了学员们精彩的启示。(初中3组 福州铜盘中学 欧佳平)</h3> <h3>心得1:12月18日下午徐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的使命与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做了题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立德树人的再思考》的精彩讲座。徐教授所列举德育困境、环境困境、方法匮乏等问题确实让我们感觉到应该思考和探索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有效方法,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正如徐教授所说的,一个好的老师就要为孩子的今天负责,也要为孩子的明天负责。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在给予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师生共享“求真、向善、臻美”的价值导向。所以我们今后要在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家教结合、网络德育等方面,进一步作出自己的尝试与努力。(初中3组 屏东中学 林圣泽)</h3><h3><br></h3><h3>心得2: 致良知以涵养教师德性 下午,徐敏老师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德之盛宴,德之由来,德之所去,德之现状,是我们为道德与法治之师需深思且熟虑的问题。对于今天下午的讲座,我想到了教师之“德性”。如何涵养教师之德性,我想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个重要思想来回答此问题,在王阳明看来,“致”是行,“良知”是真善美之心念,“致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可说,“致良知”是涵养教师德性的理念和路径。作为教师,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德性,具备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才能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条件,由德心,德行到德育,教师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也修行了自己的德性,这是每位教师的价值所在。(初中3组 福州杨桥中学曾 敏)</h3><h3><br></h3><h3>心得3:下午,在骨干班教师培训中有幸聆听了徐敏教授的《立德树人的再思考》,听后感触深刻。1、教师应坚定潜心育人的信念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现在的教育,虽不能影响上代人,改变同辈人,但能影响下一代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勤于学习,严谨治学,言传身教,榜样育人,努力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凡的岗位上潜心做好育人工作。2、要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务实的生活态度 “知为先,行为后”。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成就学生美好的一生。作为学校、老师,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了解、熟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班规班纪,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不对。其次,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百炼成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强化,反复督促。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务实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把外来的强制性行为转变为内在的自觉行为。(闽清省璜中学,邵孟华)</h3><h3><br></h3><h3>心得4:2018年12月18日下午,徐敏老师与我们分享了立德树人的再思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尽管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但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不仅要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问学,更要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不仅引导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学会分享、团队协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为学生奠定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三组 张延炮)</h3>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b>图文提供:黄继平 陈娜</b></font></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