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游赤壁览奇景人生突围数大苏

海棠之梦

<h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最早偶遇,是在魏学伊的文章《核舟记》中看到的名句。当时,只在略识大意的基础上,牢牢的记住而已,似乎并没有深究其出处。今天在读到苏东坡先生的前、后《赤壁赋》时,终于有些恍然大悟,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自惭形秽。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畅销期间,一位台北记者电话采访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最喜欢哪几篇作品?”他回答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在《山居笔记》里,有一著名的篇目是《苏东坡突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当然,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记》也仔细拜读过,自觉这篇更突出东坡先生在困厄之中的自我修复,从而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与空间中的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br></h3> <h3>前、后《赤壁赋》是苏轼先生在“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全文描绘既望泛舟的美景:浩渺无边的银辉,宜人的秋风,鱼鳞样的水面,清朗澄净的秋江,白蒙蒙的水雾,那如苇叶般的扁舟以及那凄婉的洞箫……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幽,静谧的氛围。“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通篇以风与月主景,山与水为辅,反复歌咏风月形象,真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一次灵魂的洗礼。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br></h3> <h3>《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孟冬时分,苏轼再度携友来到赤壁,只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文章意在描写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他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同时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而孤鹤乍现却令人唏嘘,似乎诠释了苏轼其人的孤独与无助。他的攀缘山崖,空谷长啸的举措,不就是一次失意之时的释放,孤寂时的慰藉吗?<br></h3> <h3>苏轼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大师,我们总认为他身边的人是珍惜他,尊敬他的。可是,大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超前的文化意识总是被当时的小人扭曲和误解。于是,苏轼这样一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便在邪恶,粗暴面前不知所措了。但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大师锻烧出来了!他“成熟于这样一场灾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就是一次人生的突围,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 当我看到邪恶的小人对于苏轼的“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时,我更深刻地感到了苏轼在经历“乌台”的显示的力量。这是挫折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一次灾难,怎么会有苏东坡的“梦中了了醉中醒。”怎么会有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又怎么会有他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一次灾难,使苏东坡流落黄州,而黄州成全了苏东坡,他在这里变得真诚,洒脱,从而写下了千古名句。<br></h3> <h3>有人说过“灾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苏轼没有被打败,他在逆境里寻找到了方向,寻找着了人生的清纯与空灵,寻找到了乐观与旷达。真正实现了一次人生意义的突围。 <br></h3><h3>由此联想到晚明奇人张岱,他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崇祯年间放情山水,留下大量诗文;明亡后隐居四明山中,在儿子被杀,自己被劫的厄境面前,80多岁的他独自一人,隐居山下,种田担粪以度日,坚守贫困,专心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有“晚明小品集大成”的美誉。同样完成了一次逆境中的突围!<br></h3> <h3>而著成名片大作的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生性孝顺。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但后来,在魏忠贤的打击下,其父获罪于狱,他四处求告,百般挣扎。魏学洢经历了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灭了,只好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敬业精神,不能不说也是一次人生的突围。只是受制于命运的捉弄,最终年仅29岁而亡,不能不令人叹息啊!<br></h3><h3><br></h3><h3>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说的不也是东坡其人的人格魅力吗?<br></h3> <h3><br></h3><h3><br><br><br></h3><h3><br></h3><div><h3><br></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