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山,爬蛇洞——我做《广西美术发展史》田野考察

孟远烘

<h3>我和谢麟老师合著的《广西美术发展史》2018年10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全文46万字,我负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部分,涉及到很多田野考察,一直想回顾一下那些经历,现在是时候了。</h3> <h3>2011年6月21日,谢麟老师给我的邮箱发了一封邮件,是首批的广西桂学项目(著作)立项申请表,他申请的课题名称是“广西美术发展与漓江画派的形成”,问我有没有时间做。他跟我说迄今广西仍没有一本完整的美术史专著,如果我们做出来,那是填补空白的,功德无量啊!我当时年轻,头脑一热,就答应了,却没想到后来这件事耗费了我们7年多的时间。</h3> <h3>我翻阅与谢麟老师的往来邮件时,发现有一封邮件是这样写的:“远烘,现把选题的思路发给你,你看合适吗?项目还没批,可做前期工作,万一不批,也可自己做。谢麟。”我已经忘记了有这回事,现在回看,我们完全是凭着一种使命感去做这件事的。</h3> <h3>田野考察我几乎是独来独往的,只有一次去博白宴石山拍佛像,我因为考虑到那里的民风剽悍,找了博白籍的学生李书强陪同,于是才留下这唯一的工作照。</h3> <h3>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年爬了很多高山。这是桂林的西山,因为没有熟悉的人做向导,找不到摩崖石刻的具体位置,事实上这座高山我翻了两三遍,当时还下着雨,我的衣服全湿透了,但却不是雨而是汗。当时我也想放弃了,但咬咬牙,便豁然开朗,找到了众多佛像雕刻的位置。这次经历让我后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放弃。</h3> <h3>往下看有点晕眩。</h3> <h3>下面这张图是在桂平西山拍的。登高望远,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h3> <h3>爬过很多高山,也走过很多路,到乡下去,找不到搭客的车的。我去富川找何廷枢墓的时候,由于找不到车,我背着重重的摄影器材,来回走估计有10公里。</h3> <h3>这是环江的路,我真正理解了“崎岖”二字。</h3> <h3>到乡下免不了要坐这种短途客车,那真是“百味俱陈”,烟草味,脚臭味,口臭味,有时还拥挤不堪,要小心翼翼地提防小偷。</h3> <h3>有时候这样的班车也搭不到。我去环江下南乡的时候,到了下午好像是五六点这样,就没车回县城了,镇上只有一两家旅店,而且有客人住是旅店,没客人住就是自己家的那种。我因为带着贵重的摄影器材,怕被人谋财害命,决定还是要想办法回县城。后来找到了一辆送饮料的货车,唉,司机口臭,过程真是不堪回首。</h3> <h3>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你看这些朋友:</h3> <h3>拖拉机我也搭过的。在富川秀水出来的时候没车,路上拦了辆拖拉机。到了县城我问多少钱,他说随便给吧,于是我给了他一张50的(当时刚好没散钱了,只有这一张),他没找,我也不好意思问。</h3> <h3>三轮摩托车当然也坐过。车不可怕,坐车的人有时可怕。这是一个妇女拿的一只大蜈蚣,就在我眼前不断晃动。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她脚下还有个蛇皮袋不断地有东西蠕动,我不知道是不是蛇,当时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要蛇一钻出脑袋,我马上跳车。</h3> <h3>在东兰坐车时,有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让她妈妈帮带点东西出来,但她妈妈不知道有什么事迟迟没出来,结果一车人都在那里等,等有一二十分钟这样,车上竟然没有一个人有意见。当时我想,农民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有的是时间。</h3> <h3>这也是与蛇最近的一次。我查资料看到老河池镇有个山洞有宋代的雕刻,于是千辛万苦找到了那个山洞。要䠀过一条河,爬上半山腰,等到了洞口,迎接我的就是这一条长长的蛇皮。当时我真的在洞口思想斗争了很久,进?还是不进?这是个问题。进,万一被毒蛇咬了,恐怕死了都无人知晓。不进,又大老远来了。后来是想着自己做的是有功德的事,事未完成老天不会收的。于是鼓起勇气爬了进去。爬有十多米,可能是紧张,找不到雕刻,又赶紧退出来,至今遗憾。</h3> <h3>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热心帮助的,也有故意刁难的。这是在钟山石龙桥遇到的一伙染过头发的黄毛小子,不知道他们很少见外人来还是什么原因,他们一直尾随着我。好在我初中时有和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三言两语把他们打发了,有惊无险。</h3> <h3>贪钱的人多。像我去下南乡,从县城到那几十公里才花了几块钱,但我找了辆摩托车去凤腾山古墓那,司机却要我100块。被逼无奈还是去了。这次是在宜州白龙洞,我到了那见一直不开门,问门卫说因为有过一次石头掉落差点砸到游客,就此封洞了。我给他看了收集资料的证明,他也死活不开门。后来我给了他100块钱,他就让我进去了。进去之后他又催得很急,洞里一片漆黑,结果我拿大相机拍时,发现无法对焦,只好用小相机拍,结果拍出来效果不好。出了洞我才发现是镜头盖忘记打开了。</h3> <h3>受点小伤是自然的事。</h3> <h3>难过的是很多文物没有被保护,损毁失窃严重。这是贺州桂岭明代皇太后的先人茔,这些明代的雕塑就这样东倒西歪地淹埋在田里,让人心疼。这些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h3> <h3>有一件事也是让我内疚的。去环江北宋村时,有个当地人问我为什么要拍那里的牌坊,我说这是文物啊!他说贵吗?我为了让他们好好保护,就说贵啊!后来我回来没多久,就看到新闻报道说那里的雕刻被盗了,而且是当地人与外地文物商勾结作案的。我想应该是与我说了那些话有关。所以,说实话,这本书出来后,我很怕被居心叵测的人按图索骥偷盗文物的。希望有关部门要加强保护。</h3> <h3>也看到很多美好的风景。这是在靖江王陵遇到烟雨。</h3> <h3>桂林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城市。</h3> <h3>在富川时遇到美丽的晚霞。可惜退房时押金我忘要了。所以我讨厌那些没经过训练不一次给完票据和余额的财务。</h3> <h3>在灵山大芦村遇到的这两个小朋友灿烂的笑容也让我难以忘怀。多年过去,她们应该也长大了。</h3> <h3>因为辛苦,每餐饭都光盘。</h3> <h3>有趣的地名。</h3> <h3>我的背包。那时包里必备手电筒、雨伞、风油精等。随时准备出发。</h3> <h3><br></h3><h3>我在后记里有感谢家人无言的支持,事实上她们也有陪我考察过合浦、扬美古镇的。我第一次出去考察就是和家人去的合浦,那是2012年元宵第二天。我的父亲也很关注这本书的写作,最后一稿我就是在他的病房里看完的。如今,所有这一切都已成追忆了。曾经我不愿再看这书稿一个字,想起都想吐,现在才知道,每个字,都是甜甜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