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永远在路上---南郑区乡村卓越教师2018-2019第一次赴京研修培训总结

<h3></h3><h3> 2018年12月3日至13日,在“黄廷方教育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EDP中心、南郑区教育体局的精心组织下,南郑区“乡村卓越教师培养项目”2018-2019第一次赴京研修顺利在京开展。<br></h3><h3></h3> <h3>  尽管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但汉中市南郑区的30位中小学教师却个个满腔热血,只因为我们来到了全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 走进7场专题、14所名校、80余节示范课,数次与专家、名师面对面交流……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大学校园生活,我们感受到了北师大浓郁的校园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将得到了心灵的洗礼!专家们深入浅出的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导师们前沿的课改理念和北京名师们先进的教材教法,引起我们深刻反思,收获满满、心灵震撼!在这里,我们追求卓越的梦又近了一步!<br></h3> <h3>  12月4日上午8:30,我们在京师大学堂隆重举行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卢红生主任勉励全体学员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及时总结,主动与专家沟通,努力成长为南郑区中小学教育的领军人物。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吴圣谷副院长鼓励我们在过程中多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EDP中心秘书长、信和集团冯总等领导都给予学员殷殷希望和拳拳嘱托。南郑区教研室刘尊全书记代表全体学员郑重承诺:我们全体学员一定会服从管理,认真学习,保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班主任于浩老师提出了本次将以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拓宽老师的教育视野为目标,通过专题讲座、跟岗学习、实践考察的形式全面聚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高效课堂。<br></h3> <h3>  开班仪式后,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综合室主任,北师大硕士生导师陶礼光教授为学员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策略与方法》的专题讲座。从一节课到底该如何上,一天该怎么上课,教室怎么布置三大方面为我们作了深入浅出、细致详尽的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伟大的教育一定是在和风细雨中,在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中产生。”始终在我们耳畔!<br></h3> <h3>  12月5日,有幸赶上西城实验小学的教育科研月活动,耿洁校长的报告如涓涓细流,浸润生命。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像一首首美丽的诗,带给我们无限感动和震撼。韩秋阳老师执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使我们深感教育是一门艺术,她放手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谈感悟,在拓展环节展现出“海量阅读”的精髓,体现出教材只是引子,通过教教材,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董楠老师的教育戏剧《背影》,通过创设情景,分别表演父子俩与脚夫,茶房,卖橘子的小贩之间的戏剧情节,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最后定格不同状态的父亲,展开深情表白,将课堂情感升华到极致。以雷锋精神文化为主线,西城区实验小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突显立德树人的第一追求。<br></h3> <h3>  12月5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秘书长杜志勇以西城区教育教研月活动为例,阐述了中小学教育学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杜老师的讲座解开了老师们心中关于教研和科研工作的困惑。<br></h3> <h3>  12月6日上午,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班建武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师德建设盛宴-《当前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及改进思路》。班教授语言幽默,生动形象,运用大量身边熟悉的事例,把深奥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他从带“绿领巾”和“父母皆祸害”等现象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心理与道德的边界,得出不要总想着“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的师德真谛。他提出只有“爱心”与“爱能”相匹配,老师的教育才能得到孩子认同,紧扣“爱要有方”的核心,不时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旁征博引,给大家强烈的思想震撼和心灵冲击,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br></h3> <h3></h3><h3></h3><h3> 12月6日下午,王祺,北京前门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一个性格爽朗,留着八字胡的魅力专家。王教授一场德育工作实践探索的专题讲座,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先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始,培养一支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王教授从微观角度剖析了立德树人,让我们的思维从现代教育观延伸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br></h3><h3></h3><h3></h3> <h3>  12月7日,上午授课的是黄旭升老师,黄老师是北京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他给授课的是《可视化思维工具》。“可视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它与教学巧妙地结合,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在梳理知识、加强记忆、攻克难点、整理笔记等方面是非常实用的。用“可视化思维导图”指导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黄老师从最基础的讲起,基本要素、特点、分类(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关系、元素……大家边听边问边记,认真而仔细,但对思维导图比较陌生的我们,似乎都瞬间回到“稚嫩”状态,一幅幅稚嫩的导图作证。相比之下,理科学员学习效果高于文科学员,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br></h3> <h3>  12月7日下午,教育学博士、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特聘专家石心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有效提问的教学,课堂上,内容新颖精彩,让大家乐不思蜀。课堂提问,是老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科学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快速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有效探究,而且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提问技巧成为老师们历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br></h3> <h3>  12月8日,讲座的主题是《PBL项目式学习》,由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EDP)执行副主任秦晓虹专家主讲。《PBL项目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今天的学习解除了我们一直以来教学中的困惑: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PBL项目式学习课程恰恰能解决了这一问题。项目式学习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像孩子一样思考,像创造者一样再构;教师像陪跑者一样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像文学家一样报告。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中、体验中、探索中、创新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br></h3> <h3>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们在不断交流中碰撞思想,不断调整思路!看,我们各抒已见,我们畅所欲言。在学习交流中我们的思维百花齐放,各显芬芳。我们就像渴求阳光雨露的小苗,不断从讲师那里汲取营养。对于我们来说,每位专家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又身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因而专家们的新潮观念、精妙方法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套。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对照自己的实际,用心去研究、去分析、去整合,努力把专家的知识为我所用。<br></h3> <h3>  12月10日-12日,在北师大EDP项目组的精心策划组织下,30位学员按照学段、学科,兵分9路奔向北京14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3天的跟岗学习。在这三天里,我们深入课堂观课、评课并和北京老师一起交流研讨。我们感受到学校师生的那份文化自信,感受到课堂的精湛绝伦,感受到学校教研氛围的浓郁芬芳,感受到首都教育最前沿的思想和理念。<br></h3> <h3>  三天的跟岗学习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急需更新和改进,否则我们将成为新时代误人子弟只会教书的人。学员们一致认为:北京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能力,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都自然的在课堂生成,让我们亲身体会这些教育教学理念对我们课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二是爱岗敬业,用心精致做教育的北京教育人给了我们坚强的榜样力量,“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专家型、研究性的“四有”好老师在京城充分见证。<br></h3> <h3>  12月13日上午,北师大项目办以及30位学员在京师大学堂第七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赴京集中培训结班仪式。以学科小组为单位,每学科组组长统一以PPT形式进行了有过程、有内容,有思想、有感悟的总结汇报。<br></h3> <h3>  成为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我们是幸运的。感谢黄廷方教育基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EDP培训中心、南郑区教育体育局为我们提供的学习平台。通过10天的学习,全体学员对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对成为“卓越教师”更加自信。我们 30位学员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悟。我们将以这此培训为起点,在追求卓越的路上,要把本次培训的精神落地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敢于实践。我们也一定会逐步做到学有所用,并引领南郑教育更好地前行。<br></h3> <h3>  追求卓越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