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园慧自虐实为“自律”!也许你也曾这样自律过!

牧心

<h3>  傅园慧近日在杭州短池世锦赛比赛中,两条手臂布满明显抓痕——于是“傅园慧自虐”迅速上了热搜榜。而当事人傅园慧却说这些抓痕是给与自己的“更凶猛的激励”。</h3><h3> 傅园慧的行为到底是自虐还是自律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自律是为了实现现实的目标</font></h3><h3> 我们来看自虐与自律的定义。自虐症通过伤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从一定程度看,这是一种精神分裂的体现。而自律往往带有现实的目的性,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而暂时去承受痛苦。</h3><h3> 显然,两者的相同点都要承受痛苦,而区别在于目的不同——自虐症是为了精神满足,而自律是为了实现现实的目标。</h3><h3> 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我曾经在某次考试失败之后,被父母和老师批评,自己也非常难过,但是又没有人可以倾述,于是我将自己关在自己房间里,拿刀在自己手指上划,希望让自己铭记教训,督促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h3><h3> 几天之后,伤口愈合,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白色伤疤。每当我学习松懈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去看看这道伤疤,以此警醒自己努力学习。虽说这种方式有些血腥和痛苦,但它还真是激励我去学习呢。</h3><h3> 近三十年过去了,这道伤疤依然可以清晰看见,它仿佛成为了我的一个情绪开关,每当我精神松懈或者自暴自弃时,它就会跳出来提醒我回归正途。</h3><h3> 还有一些常见自律行为,比如某个重大的机会没有抓住,某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减肥失败,恋爱或者婚姻失败,类似这样的挫折发生后,很多人会选择做出自律性的举动,比如让自己挨饿,将自己划伤或者拿烟头烫伤等等。</h3><h3> 傅园慧在大赛前将自己抓得遍体划痕,也是在激励自己拼劲全力投入比赛。通常来看,只要不对自己身体构成伤害,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值得警惕的是,当自律的行为超出一定限度,就成了自残行为了。自残行为往往会带来不可愈合的创伤。</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自虐是为了精神满足感</font></h3><h3> 与自律不同,自虐的目的是为了精神满足,具有受虐性格的人,沉溺于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在潜意识里希望以自己的痛苦去折磨别人。</h3><h3> 自虐通常分为关系自虐和道德自虐。具有关系自虐特征的人往往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需要通过和他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他们的口头禅是“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h3><h3> 而具有道德自虐特征的人,他们的自尊感往往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比如,备受婆婆欺辱的媳妇,数十年如一日忍气吞声,无怨无悔地扮演“好媳妇”的角色。</h3><h3> 人们为什么对自虐“心甘情愿”呢?有心理学家认为这往往与小时候的创伤经历有关。比如由于养育者比较挑剔甚至行为怪异,让小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要为养育者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负责,因此感到内疚自责。或者其它创伤性事件,也可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发展出受虐的心理,以此来修复早年遭遇的创伤记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不要试图拯救自虐者</font></h3><h3> 有类似经历的成年人,潜意识中会觉得痛苦是获得亲密关系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你想帮助有自虐倾向的人,千万不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因为这样做只能强化他们的行为模式,那就是“当我伤害自己时,会有人来额外关照我”。</h3><h3> 真正有用的帮助是,你要学会拒绝他,告诉他“我已经提供了我所能提供的帮助,我现在要回去休息了”。这样做就是在用行为给自虐者树立榜样,“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你再自虐,也换不来更多的关爱。”</h3><h3>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自虐者为自己承担责任,告诉他们“我不会因为你关爱自己而不爱你”。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向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