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 一个人的人生路上,有阳光雨露的夏天,也有寒风凌冽的冬日;有浪漫青春的年轻时代,也有风烛残年的黄昏年代;有奋勇向前,勇往直前的时候,也有走走停停,踌铸满志的时候。</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每走一步,对社会的感触,对周围人们的认知,以及本人思想境界的变迁,都是对自己人生的积淀。</font><br></h3><h3><font color="#167efb"> 每当回头看时, 映入眼帘的自己,是一副陌生的面孔。希望自己能多看几眼,能够把自己的渺小溶入社会的大环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近几年,是我生活变迁最大的阶段。我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随着我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有时是心花怒放,有时是踌铸满志,有时也觉得郁闷。总之,进入人生的黄昏时代,多了些多愁善感的感觉,时不时回忆过去的人和事,时不时感慨万分,有时也娘们嘻嘻的。听到不如人意者愤慨,看到社会的新鲜事就赞叹不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下面我想将我近几年生活中的感悟,陆续加以串缀,作为一点感慨的回忆吧。</font></h3> <h1><u>孕育我的大山</u></h1><h3> 我出生在榆中北山。近几年,每到清明节时,我总要回老家去祭祖。从县城到老家,大约两个小时车程。每当踏上那熟悉的黄土地时,总想看到一些自己想看到的变化。可映入眼帘的一切,是一些我不想看到的迹象。</h3><h3> 曾经多少代先辈耕种的黄土地,很多开始荒芜了,满地杂草丛生。田野里很少看到春种的迹象和农人们劳动的背影,也听不见驱赶耕畜的吆喝声和那粗犷的劳动号子,……</h3><h3> 曾经被人们踩出的羊肠小道,已被杂草封锁,一年甚于一年。看来这样下去,很快就无法行走了。</h3><h3> 老家在一个小自然村,多少年前,人口最多时不超过八十口,可现在呢,只剩下十几口人。我的长辈们大多数已经走了,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小时候的同伴们大多数随子女们走出了大山,去寻求他们更好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出生的人们,厌倦了大山的生活,迷恋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一个个奔向了山外,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现在的孩童们,更是不想多看一眼大山里一切,宁可去城里的学校做个旁听生,也不愿在山里学校吃免费的早餐。</h3> <h3> 再看看曾经的邻居家,残垣断壁的围墙,早已挡不住野狗了,半开的小窑洞里厚厚的尘土,小院的杂草,挡得无法行走。</h3><h3> 再看看儿时常爱攀爬的山杏树,已是残枝枯叶。老家门前的老榆树,也失去以往的繁茂。树上也听不见以往麻雀的叽叽喳喳声,村子里很少听到鸡鸣狗叫声,也很少听到从前孩童们铜铃般的笑声。村子里比从前宁静了许多……</h3><h3> 留下的人们说,走了,大家都走了。只有脚大鞋小的人走不了,还在这里守着……</h3><h3> 小村在变化,变得叫人有些心酸。我问留下来的人,走了的人还能回来吗?从他们疑惑迷惘的眼里看到了不定的答案。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不论去了哪里,都是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h3><h3> 大山的希望在哪里?大山人的希望在哪里?近些年,政府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山里人脱贫致富。积极扶持发展种养殖业,并引洮河水进北山,彻底解决了人畜供水问题。积极发展公路通达工程,实现了公路村村通。</h3><h3> 试问,走出大山的人们还能回来吗?目前,他们的心思还能回到大山里吗?作为大山的子民,我想,他们并没有放弃大山,因为,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每个人背负着大山的希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山人还会回到大山的。为大山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一定会成为大山的主人的。</h3> <h1>咱们永远都是大山的子民</h1><h3><br></h3><h3>走出大山的人啊</h3><h3>纵使你已融入了哪个城市</h3><h3>你还是大山的子民</h3><h3><br></h3><h3>当你穿着贼亮的皮鞋</h3><h3>行走在宽阔的大马路上时</h3><h3>还能忘记黄土地上</h3><h3>你留下的泥泞脚印</h3><h3><br></h3><h3>当你坐上电梯</h3><h3>住进了高楼</h3><h3>睡在豪华的大床上</h3><h3>还能记不得</h3><h3>小窑洞土坑上的那种味儿</h3><h3><br></h3><h3>当你下馆子吃大歺时</h3><h3>还能忘记土炕里烧烤的洋芋蛋蛋</h3><h3><br></h3><h3>当你扎着领带西装革履时</h3><h3>你还会忘记儿时带补丁的小马褂儿</h3><h3><br></h3><h3>当你腰缠万贯大把大把花钱时</h3><h3>记不记得儿时为了吃块糖</h3><h3>时时惦记父親手中的几个硬币</h3><h3><br></h3><h3>当你喝着洋酒</h3><h3>在轻歌曼舞中陶醉时</h3><h3>该不会忘记</h3><h3>在自家门前的榆树下</h3><h3>聆听山雀的叽喳声</h3><h3><br></h3><h3>时间过得好快啊</h3><h3>转眼间几十年过去</h3><h3>祖国发展</h3><h3>人民富裕</h3><h3>这一切抹不去</h3><h3>印刻在脑海里的记忆</h3><h3>黄土地的情啊</h3><h3>大山人的命</h3><h3>打断骨头连着筋</h3><h3>咱们永远都是大山的子民</h3><h3><br></h3><h3><br></h3><h3></h3> <h1><font color="#39b54a">小城的今天</font></h1><h3><font color="#39b54a"> 我们的县城不大,还不具备一定的规模。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儿不断涌向县城。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多,县城里开始热闹了起来。</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白天吧,白领们忙于上班。而小县城的街头巷尾,还是人头攒动,小商小贩一会在这儿,一会儿又出现在那儿。退休后的大爷大妈们,不甘寂寞,今天在这条街上走动,明天又去了那条街去转。从农村来县城专供孩子上学的大叔大妈以及年轻妈妈们,极力去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有能力的找活干,没能力的和着城里人,过起了消遣的日子。</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男人们,出门手提一把马扎子,凉了跑到热处,热了躲到凉处,哪里热闹去哪里。地摊上下棋的争的面红而赤,广场边上晒太阳的,谝的天南海北……</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女同胞们,真正成了新时代的女性,已不再天天围着锅台转了,她们勇敢的走向广场,站在大众面前。放开嗓子尽情的唱,唱出新时代自己的心声。甩开膀子尽情的跳,跳出了女人们真正的英姿和风貌。</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当夕阳西下时,落日的余辉随着夜幕的降临完全散净了。但小县城的喧嚣,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晚饭后的人们溜出了家门,又拥向了县城的两个广埸。</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于是,广場上又红火了起来,有练武的、健身的,自然少不了打拳的、耍棍的、翻跟头的;健身器材上有蹬腿的,爬高的,左右扭腰的;广埸中心蹦迪的,做健身操的,甚至还有扭秧歌的。人群中有老的,有少的,有男的,自然少不了女的;有坐办公室的,有经商的,还有在家带娃娃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广场边上少不了大爷、大妈们碎碎步儿转圈的,她们恨不能把自己的生命线绕上地球三圈儿。还有不少抽烟的、闲谝的,尕娃们在一边撒欢的。人多的时候还少不了摆书摊的,卖水果的,甚至还有卖炒面和五谷杂粮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不远处的夜市摊上拉面的,烤肉的和卖杂碎的。每天晚上少不了尕小伙们碰杯的、吹瓶子的,还有不少带姑娘们耍口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街道两边免不了小车摆长蛇阵的,还有不少在满大街溜弯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看看今天的西北小县城,人们都傻眼了。小县城的节奏快赶上大城市了,农村的大泥脚也踏上了城里人的步伐。这一切,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村城镇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如今的榆中县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小县城变了,尤其是近几年变化不小。一条条城市道路不断在扩展延伸着,城区面积也扩大了一倍多。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近十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付诸实施。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不断在健全,人居环境一天天改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归功于县委有一个好带头人。</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如今的榆中人,放开思路,大胆构想。要建设美丽家院,要旅游强县,要把榆中建设成为兰州城市的后花园,将来成为兰州城市的副中心</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崭新的、美丽的新型城市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美丽的兴隆卧桥</font></h3> <h1>小楼的见证</h1><h3></h3><h3> 记得,二O一五年的年底,随着一阵急促的鞭炮声,我所熟悉的小楼开始人去楼空了。</h3><h3> 我想,所有曾在小楼里工作、学习的同仁们,多少有些依依不舍,留恋不忘的感觉。</h3><h3> 据上辈人讲,小楼是县城最早矗立的楼之一。当时,面对残垣断壁的城墙和平房,小楼显得格外高大气魄。虽然只有三层戴帽,六十多间办公室。但是,曾经有多少人向往挤进去,在那里去工作、学习……</h3><h3>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小楼被无数高楼淹没了,已失去了以往的气魄,更是无法承载发展中的榆中公安事业。</h3><h3> 作为榆中公安人,永远都记得小楼。因为,几十年公安事业在小楼里得到发展,几代公安人在这里奋斗拚博过。每个榆中公安人视小楼为一个战壕里战友,和陪伴人生的伴侣。</h3><h3> 小楼的后院,还有一棵松树,如今有十几米高。屈指一算,已近六十年了。据前辈讲,它是榆中公安成立之初栽种的。当时,单位是四合院,全是平房。松树栽种在院中央的花园里,有一米多高。<br></h3><h3> 如今,松树长大了,单位的四合院早被小楼替代了。……</h3><h3> 每当楼上的工作人困倦时,总喜欢向窗外望去,总能静静的凝望着松树,总能被松树的苍翠和挺拔所激励。……</h3><h3> 想一想,六十年了,小松树已成为一棵大树了。榆中的公安事业也不断发展成熟了。</h3><h3> 想一想,在这小楼里的面孔也换了好几茬了。前辈们走了,后辈又接上了。唯独这精神、这意旨,一直在传承着,在继续着。</h3> <h3> 现在,小楼不起眼了,是不是要被淘汰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的老前辈、老战友,曾在这里默默地的奋斗过。他们为了榆中这片土地的安宁,为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幸福,战斗着,奉献着。而今他们有的走了,有的已两鬓斑白了。就如同小楼一样,将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天天从世人的记忆中消逝了……</h3><h3> 可我们知道,曾经小楼里灯火通明着,无数的大要案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侦破了,多少受害人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慰籍,多少公安英雄的壮举在这里展示了,多少公安史志在这里续写着。</h3><h3> 小楼的每一节台节,都隐浸了无数奋斗者的辛酸和郁闷。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只有小楼知道,也只有小楼去见证!</h3><h3> 小楼弃用了,何人能理解曾经在这里奉献一生者的心绪?</h3><h3> 如今,每当漫步通过小楼时,觉得很亲切,心里也有一种沉重感和留恋不舍的感觉。</h3><h3> 希望后来的人们,不要忘记了小楼,更不要忘记小楼里发生的事,也不要忘记曾经在这里奋斗的多少代人……</h3> <h3><font color="#ff8a00"> 人来到这世上,走着走着,从一个孩童变成了一个老头。心里想着,想到这想到那,最后也无法想下去了,想也就是白想。或许,这也就是人生的结局。</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人活一辈子,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经历过的事太多太多,感触深的事也不少,说也一时说不完的。这里最后再说一件事。</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的一个同事,我的老股长。</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我转行干公安时,遇到的第一个顶头上司就是他。他姓王,是部队转业的干部。不知他在部队是一个什么级别,到了地方按普通干部使用。</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和他共事时留给我的映像是:爱喝酒,抽烟也凶,闲暇时还爱下几盘臭棋。可工作很认真,很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也很少有埋怨情绪。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老实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可现实中,是老实人总是吃亏,他工作几十年,到退休时还是一个老科员。他好象不怎么在乎,也没听到他有什么埋怨的话。</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后来,他又被单位反聘了。单位又给不了几个钱的,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他又干了几年,工作中依然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由于他的认真,很多年轻人嘴里不说,心里有些怨言:还那么认真的。</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后来,不知什么时侯他得病了,不得不离开了单位,去修养治病了。因此,也就很少见到他。</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就在那年的除夕,他在兰州儿子那里去逝了。他悄无声息的走了,好多一块共事的人都不知道,连最后一程都没得送一下。给大家也留下很多遗憾。</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说实话,想起他的一生,有时觉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有些打报不平。</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王股长他静静的走了,一生平凡。平凡的让人不理解。或许,这正是他的高贵之处吧。是很多人不曾具备的。</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想一想,我们同处于一个竟争的时代,人人都想为自己争点什么。可王股长偏没有去争,不是他没有那个能力,而是他没去争。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去体味,好好的去理解。</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不是还要具备点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活着的人,去揣摩去了的人的心!……</font></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