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去冬来,天气越发冷了,已是许久不回老家石匣。晚上正陪孩子学习,新子舅来电,打算邀请“文峰书院”总编辑一清老师和部分章丘本土作家到石匣采风,邀我与景滢同往,充为向导,我便欣然应允。</h3><h3> 周六一早,从明水驱车出发,大约一小时车程,便回到了石匣,与一清老师等十余位作家在新子舅的“小红楼”顺利会合。“小红楼”坐落在北岭半山腰,是一栋二层小洋房,新子舅把外墙刷成粉红色,在这古朴的山村里倒是别具一格!站在小红楼上,整个山村尽收眼底,虽有薄雾,但远处相峪岭上的山神庙也是隐约可见。小红楼前的小院里,种着几棵果树,还养着野鸡,冬日暖阳下,虽无瓜果飘香,却有鸡鸣犬吠,一派农家景象。新子舅热情好客,四方而来的驴友们,都爱在小红楼驻足,甚或安营扎寨,这小红楼恍若成了“驴友之家”。歇息片刻,我与景滢便引领众人去石匣村中游览。</h3><h3> 我虽自幼在石匣长大,但少年时便外出求学,后来又在明水成家立业,每次回老家都是来去匆匆。这石匣的大街,虽无数次走过,却不曾悉心打量,有此机会,反而自己也感觉挺新鲜的。石匣村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但从村中古迹估算,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村庄临河而建,汶河水自西向东从村中缓缓流过,石匣大街便因河得名“顺河街”。汶河两岸,古桥古庙,古泉古道,古迹众多。村中的房屋也大多建在沿河两岸,多为石头房子,素净淡雅,古朴山色。</h3><h3> 石匣村东头,最显眼的建筑便是石匣小学,坐北朝南,门前一棵大柳树,院中还有一棵垂柏傲然耸立。石匣小学原为千年古寺“报国寺”,近年出土的石碑中又有“九圣庙”之说。虽已改建多年,但从遗留的殿堂仍可见识昔日之辉煌,寺中的垂柏已有数百年树龄,却依然苍翠挺拔!学校前边有一高堰,堰下为官地,官地正前方即为古戏台,逢年过节,村中老戏“章丘梆子”便会在此鸣锣开场!</h3><h3> 从古戏台往西行,不远处便是“龙王庙”,庙内供奉龙王爷,呵护一方水土,庇佑风调雨顺。古庙早已损毁,修成了池塘,近年来村民们又在原址填湖重建,但尚未完工。龙王庙西邻,便是“东井泉”,东井泉再往西,便是“升仙桥”,桥为三孔石柱桥,两座石柱及桥梁桥面都是巨石砌成,桥身厚重大气却又精巧绝伦。儿时在桥下玩耍,千斤巨石常令我们惊叹不已,此时见之,依然对祖先之勤劳与智慧顶礼膜拜!桥头存有石碑,碑身完整,字体优美,为大清乾隆末年重修升仙桥所立。</h3><h3> 升仙桥继续西行,为“南井泉”,泉西也有一古石桥,为单孔石拱桥,我家就在桥南,这古井古桥再熟悉不过了。再往西,依次便是石羊、泉子崖、大庄、北沟子,一路上沿河两岸有数座古井古桥。北沟子也有一座“升仙桥”,因在村西,便称作西升仙桥,但几经改造,面目全非,桥头的石碑也断裂倒伏了。</h3><h3> 从西升仙桥继续往西走,一座石头小庙映入眼帘,墙体门窗皆为石质,古色古香,庄严肃穆,这便是“真武庙”,庙内供奉“真武大帝”。门前一对石狮子,还有石桌石案石供台,石门额上刻有四个汉字,依稀可辨为“威镇坎方”。真武庙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依然香火旺盛。</h3><h3> 自真武庙继续西行,便是“凉水泉”,据景元华老师书中所载,凉水泉又名“报效泉”,《章丘县志》所记载的章丘名泉之一。凉水泉水质清澈,水量充沛,为石匣众泉之首!凉水泉一年四季甘泉不竭,而且冬暖夏凉。就在我们一行在河岸上驻足观望跺脚驱寒之时,就有两位乡亲在凉水泉边浣纱洗衣,还有几只鸭子在河边悠然嬉戏。</h3><h3> 从凉水泉西行,便已接近村西头了,出了村子还有一古寺名为“白云寺”,供奉“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奶奶”。因石匣村东行数里,大青山中,有兴隆寺被称为“东寺”,遥相对应,所以又把白云寺称作“西寺”。“兴隆寺”“白云寺”“报国寺”曾是石匣村最有影响力的三座寺庙,“兴隆寺”古迹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依然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报国寺”改成了学校,好在庙宇结构仍存。但“白云寺”却是如“龙王庙”一般,古寺都被损毁殆尽,现在的“白云寺”也是近年重建的。</h3><h3> 众位文友一路兴趣盎然,对石匣有如此众多的古泉古桥古庙古迹,也是赞叹不已。从村西往回走,我们不走大街了,改从小胡同穿行而过。石匣的小胡同也是别有风味,脚下是光滑的青石板,两侧是古朴的石头房子,漫步其中,脚下踩的,触手所及,都是历史!</h3><h3> 学校门口,几位老者在石凳上坐着晒太阳,冬日的阳光下,宁静祥和!曾几何时,我也曾陪爷爷在那坐着,听爷爷讲石匣的故事传说。今时今日,我在石匣的街头走过,三两知己相伴,清风薄雾相随,或许多年以后,石匣的故事里,有你也有我……</h3><h3> 景晔写于2018年12月16日</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