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灯笼

武当山石

<h3><br></h3><h3> 一年又一年的元宵节又到了。看到朋友圈里随处可见的祝福,也看到图片视频里面全是各地灯火辉煌的灯展,’’火树银花不夜天,少年留恋不思返’’。偏偏我却想起少时在家乡大孔村时我们所过的元宵节——碰灯笼。</h3><h3> 我们当地并不叫元宵节,那时只说是过十五。从大年初一开始,村里就有唱秦腔戏、演马戏等等节目,但在孩子们来说,过十五最大的事情应该还是晚上的灯笼会。虽然是小孩子们最大的事情,不过大人们也早就为孩子们做准备了。</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 农村一到农历正月初五,街面上红红火火的一片又一片的灯笼嗖的一下子好像从地下钻出来了,全是卖灯笼的摊贩。我见过用自行车带着灯笼来卖的,竟然能带起几百只灯笼。早先的灯笼,用芦苇杆做框,白纸蒙面的较多,做好后再在白纸上红红绿绿的画一些花花草草。后来才出现了蒙红纱的圆的纱灯,有软纸编制的西瓜灯,再后来有了红绿塑料制作仿古灯等等各种样式。一般来说灯笼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外婆家送的。</p><p class="ql-block">送灯笼是我们当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部分人家送灯笼都是在初六,初八,初九这几天。女子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过完正月初五,就为新娘送一对灯笼。等生了小孩,孩子的舅舅家人就开始为孩子送灯笼,祝福孩子健康平安成长了。送灯笼一直送到孩子十二岁,然后完灯,叫长明灯,想来长明与长命的谐音有关了。也有个别的送几年就不再继续送的,叫猢狲灯。那时候每家几个孩子,往往第一个孩子送长明灯,后面的就是猢狲灯了。送灯笼是很讲究的事,孩子几岁,就得买几只蜡烛,是有说法的,并不会随意多送。一直送到孩子十二三岁,然后完灯。完灯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长明灯的呵护了。完灯是很隆重的一个仪式,要专门请厨子做席面,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来,这时,孩子母亲的娘家人就是最为重要的主角了,因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舅舅家送的灯笼护佑了孩子的平安成长。我想‘‘完灯’’不但表示孩子长大成人,同时也是一种感恩舅舅家送灯的仪式。以这样一种隆重感谢十几年来舅舅家送灯的呵护。按照习俗在当天完灯仪式完毕后,主家是要送给舅舅家比较贵重的回礼表示感谢。现在想来,中华民族传统习俗里面,总是蕴含了无比深厚的礼仪与做人做事的感恩哲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灯笼是要挑起来点亮的,用来插蜡烛的座子和灯架需要自己制作。灯架上再绑一根细的竹棍,就可以挑灯笼晚上出去了。那时候村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多,每到这时候,夜晚的村里就全是挑着灯笼玩耍的孩子们。昏黄的亮着的灯笼便照亮了漆黑的村庄,你呼我喊的相互追赶着玩耍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大部分灯笼是纸糊的,一不小心就会着起来。蜡烛点着后,隔一段时间要弹去烛花,不然烛焰太长就会烧着灯笼。也有调皮的男孩子,有过年没有燃放完的鞭炮,悄然的跟在一边,点着,嗖的扔进灯笼里,纸糊的灯笼哪能经得住这样折腾,呼呼的着了。便哭着闹着跑回家告状了,碰到那些不认输的,哪能放得下,非得追着打闹一番才了事。记得有一年,爷爷为我亲自制作框架,糊了一只灯笼,一只很大的飞机灯笼,机身机翼非常逼真,那可真是全村没有的新奇而又现代感的灯笼啊。谁知自信满满的挑着,刚刚出了村口,就有人朝里面扔了鞭炮,忽的燃烧起来。不过回家告状爷爷却说:‘‘没事没事,到十五那天还是一样要碰坏的,着了就着了,着了有福气‘’,我却不明白灯笼着了咋就有福气了,既是有福,也就不再追究……</p><p class="ql-block">一连几天,村里一到黄昏便人声鼎沸,灯笼一溜串的如火龙般在家家户户游走着进进出出,煞是热闹。着了灯笼的,也乐哉乐哉点只蜡烛用冻的通红的小手遮挡着风跟着乱窜了。冷便冷着,却一直到蜡烛着得灰飞烟灭方恋恋不舍的回家。这样直到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十五的晚上,一定是孩子们更多了,大人们也跟着出门看灯。有人手里拿着‘‘嘟嘟机’’,甩着圈的转,喷出的火花就在空中画着圆,煞是好看。.也有拿几个鞭炮,不时听见一声炸响。还有拿了一种叫‘‘圈子’’的烟花,拿在手中,点着,嗖的一声,像一支带了哨子的火箭直飞向月明星朗的夜空,那是多么热闹的场景啊!不过,灯笼理所当然还是十五的主角。看,那不是一溜儿的似火龙般游过来了!方的,圆的,有的还是带电池的呢,红的,黄的,各色各样,数不胜数。这样的火龙队伍越聚越多,你便不知不觉中被花灯所包围,置身于一片灯火阑珊的海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等到个个灯笼里蜡烛将近点完,碰灯笼的高潮就来了,有人就开始趁你不注意拿着自己的灯笼快速甩碰过来……一时间,呼声喊声,笑声哭声,奔跑声,撵打声,鞭炮声,声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这样不一会,刚才看到的灯火阑珊成为星星点点的几盏了,只有那些框架结实牢固的灯笼才能不明不灭的照着,其余大部分要不化为灰烬,要不就是烧的残缺不全。‘’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着了回家睡’’,逐渐的,喧哗变得寂静,没有了地上游弋的各色灯笼的陪伴,明朗的夜空只留下眨眼的明星与恬静的月儿相伴……</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挑灯笼过十五,是心底里最为有趣和狂欢的节日了。在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在那孟春初到寒冬未远的季节里,寒冷的温暖始终围绕着你,童心未泯,欢乐不尽。多少年没有在家乡度过十五了,不知是否还在自做灯架,夜夜相约,是否还相互碰灯,多少年都是匆匆逗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再也未曾经历过碰灯笼的十五之夜……</p><p class="ql-block">完稿于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三子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