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孔子也进行过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孔子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呢?是学生的责难。</h3> <h3>学生学习效果总不一样,学生就怀疑孔子给部分学生开小灶,认为孔子对某些学生偏心,不然怎么教出来的学生不一样呢?孔子说:“我没有偏心,也没有隐瞒,我全都讲给你们了,只是你们学到的不同罢了。”</h3> <h3>《论语》的记载是这样的: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h3> <h3>桂花的香气一直都在飘着,闻到没有闻到都在自己,而不在桂花。</h3> <h3>孔子的意思是,我给你们说的话是一样的,但你们悟性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也就不同。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剩下的是你们怎样去悟,怎样去学。</h3> <h3>自从学生提出老师偏心的问题后,孔子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了,需要进行改革,要把学习还给学生,下决心搞课改,坚决控制课堂灌输,决心实行零讲授。孔子不再讲,是因为只是自己讲,对学生来说只是“学而知之”,而不是最好的“生而知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悟,才能“生而知之”。不讲,更多地是指教师不替学生“学”,不剥夺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知体验。</h3> <h3>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体验,经历新知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学生才会在心中有感悟。只有学生亲身体悟过的知识,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h3> <h3>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满堂灌,老师讲得再多再好,学生没有领会接收,还是白费工。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要放下教材,走下讲台,让学生去思考探索,新知让学生自己生成,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会学习,有收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