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遗落的青春芳华》

飞燕

<h3>1970年开春,我们一群初68级一一高66级的四医大子弟,被分配到总后下属的青海省贵南军马场。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们竟追随着文成公主的脚步,一路来到文成公主当年摔宝镜的日月山。翻过了日月山,茫茫的戈壁滩就呈现在眼前,别说人就是棵树都很难见到。汽车在称不上路的石子上艰难前行,路越走越艰险,夜幕下终于看见了星星点点的灯光,过马营镇终于到了,才感觉到有了人气,有了点希望!由于我们的到来也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产物,贵南军马场十姐妹放牧班。第二天我们就来到海拔3300米高的木格滩四分场马九队,开始了我为保国防养军马的生涯 ~</h3> <h3>对于军马场,当时我们的认知是为保国防,为军队输送战马的,是军队军需后援的强大保障。中央首长及毛主席的座骑都由这里选送,一匹好的战马可以和火车同行十里地,立了战功的那更是无上光荣死后等同于烈士。所以肩页着如此崇高神圣使命的我们责任重大,做为一名军工战士,能为国家为军队贡献一点热是光荣使命和义务。畅想青春梦想飞扬,更是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这样振奋人心的战斗誓言怎不让人热血沸腾!</h3> <h3>历经半个世纪,姐妹今何在?这张泛黄的照片透着沧桑!是我们刚到军马场时照的,也是当年西安女知青人员最齐的合影。</h3><h3> </h3> <h3>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多么诗情画意,向往浪漫梦幻一般!胸怀理想为保国防养军马,奉献青春,美好伟大。广阔天地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每个人!</h3> <h3>而接下来我们要渡过的首先是生活关,海拔高气压低,馒头蒸出来一按一个窝,吃在嘴里是粘的感觉没熟难以下咽,我们这南方人想吃顿米饭那是基本没有。蔬菜因为要靠卡车运来,所以只有宜保存的包包菜,萝卜,土豆,再就是食堂自已做的豆腐。为改善生活我们也尝试过自己种菜,由于气候条件收效不大。时间长了一切也都在慢慢适应,人的生存力是强大的!</h3> <h3>要当一名牧工首先要会骑马,看似简单其实不宜。我个子小相对灵活,多次摔下马来都能打个滾爬起来,完好无损的坚持了下来。有些姐妹就没那么幸运,摔断胳膊骨折的都有发生,阚玉兰就因为摔断锁骨而被调离放牧班,分配到四分场部电话室。一同调走的还有小四川,她不足丨米4的个头上马实在困难,转眼我们十姐妹就只剩下8人。</h3> <h3>看这诗一样的画卷,激情过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考验。强烈的紫外线,炙人的热浪晒到融化热到融化,唯一的阴凉地那就是马肚子下,我们就是借助着坐骑马肚下的那点阴凉来避暑的,也就不难知道为何我们被称为比当地人还当地。脸蛋上被称为青海红的印迹,更是在回内地多年后才逐渐消失,那是因为晒伤了,至使面部的毛细血管外露,那可是我们的花季最爱美的年纪 ~</h3> <h3>70年时还没有折叠伞太阳镜,戴草帽那是会惊着马的。雨雪天气和隔潮的唯一装备那就是毡衣,当时连件雨衣都没有。穿上毡衣或翻毛皮大衣根本就无法自如上马,我们独创也是唯一能想到的上马办法,就是人站在高处马在低处,一个人先把另一个人拉上去,骑在马上的那个人再拉这个人上马,你能想到这种无奈与艰难吗!</h3> <h3>我努力在适应着这从未经历过的一切,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再加上夜晚放牧时伴着狼的嚎叫,与群狼的远远遥望,那心是多么的恐惧。遥远的家在当时就是唯一的念想,父母是能想到吐露心声的地方。17岁的我并没有想到我的倾吐会给父母带去多大的忧虑,现在想起来都能感觉到爸爸来信的温暖,关切的问询,百般的安慰,防狼的办法,这些交流往来坚定了我的信心,却不知怎么让队领导知道了,马九队指导员找我谈话指出,"刚到队里不应该害怕这里的艰苦环境,要安心扎根边疆,为保国防养军马那是无上的光荣,狼有什么可怕的,这里是最能锻炼人的”。指导员给予的不是安抚信心,打消这种恐惧而是指责批评,从心里我是不能接受的。我爱马场我爱马,马九队这个大家庭由这样的当家人掌控,要说爱你还真是不容易!</h3> <h3>狼真的不可怕,年长的老牧工也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去招惹它,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向人发起攻击,但如果马匹受到侵害那可算是责任事故,所以责任必须战胜恐惧。幸运的是在我短暂的放牧生涯里,只是听到它壮烈的嚎叫,远远的遥望,并没有面对面的抗挣拼搏。这样的环境怎不让人锻炼成长,刚出校门单纯的我就象一张白纸,刻画下的每一道印痕都是永远的记忆。初尝社会的复杂艰辛,本能地将自己固封起来,锤练成坚韧,偏执独立自强的个性,成就了现在的我,幸与不幸就是从这一课开始。</h3> <h3>老牧工都是用看太阳来掌握时间,而我们无知只能用肚子饿了该回家吃饭了,所以往往回去只能吃到冰冷的饭菜。有时坐在草地上,既能和草原融为一体而忘了收滩,其它群见我们没回去,调头来找才知到点该收滩了,所以我想托姐姐帮忙买块手表掌握时间,事情还在进行中指导员又知道了,这次指导员更严厉"刚参加工作,怎么就不能保持艰苦朴素,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样下去是会犯错误的”。这样简单的工作方式,这样的委屈我也只能深埋心底。手表最后还是买了145元,用掉我三个月的工资,瑞士机械表至今完好如初陪伴我一生。这些插曲从发生至今我从未向任何人吐露,尘封的记忆历经半个世纪我当已经忘了,一经开启却是历历在目,太过深刻己成永恒!</h3> <h3>牧马人的座骑是战友!队里有一匹马意外死亡,当时那种条件下队领导决定为全队改善生活,我看见当全队人吃的兴高采烈,而马的主人却流着眼泪一口未动,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我的坐骑是匹棕红色的大洋马,象极了照片上的这匹马,乖巧高大漂亮,骑上飘逸平稳。我视她为亲人替她擦汗梳毛,她为我遮阴挡雨,牧马的一年我们相依为伴。离开马九队除了巡回演出,我没有专程回队上看望过姐妹们,唯独想念这匹马,演出空隙我还去看过她。想想也是无情,没想念人却想念一匹马,我爱她因为她忠诚!</h3> <h3>窦娥冤里的六月雪,一直以来都以为是剧本杜撰,一场突如其来的六月雪真的降临了。还没从惊叹中反映过来,全队己投入到抗灾的工作中。气温突然下降十几度,马匹都经受不住出现流产现象,草场也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放牧只好转场更远的草场,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脚印,那些日子真的异常艰辛 ~</h3> <h3>在有月亮星星的夜晚放牧那是种享受浪漫,我和 * * 分头巡回然后会合;而在漆黑不见五指的黑暗中,那就是种惊恐煎熬,我俩绝不敢分开,形影不离那是怕把我们自己给丢了。黑暗中如何放牧靠听,我们能感觉到马儿在吃草喘息,她们安静睡觉了,我们也就委缩在皮大衣里就地而卧的休息了。突然马群一阵躁动,第一反应是狼来了吗?还好我们能感觉到,是两匹马在打架。凭感知来判断事物逐渐养成习惯,第一感觉不会错!这是收滩时的场景,大家合力将马群往回赶。</h3> <h3>赶回连队给马儿先加盐喂水,再收群交班,一个对时的工作就算圆满结束了。</h3> <h3>特别要指出的是要依次,千万不可混群了。有次没控制住两群混在一起,再分开那可是费了老劲了。</h3> <h3>美得让人心醉的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狂奔嘶呜的马群,英姿飒爽的女子放牧班,曾经的一切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感概不己!</h3> <h3>昔日的木格滩草原现在也绿树成荫,过去可是连一棵树都见不到!这是现如今的三分场场部。</h3> <h3>暑去冬来为使马儿平安过冬,必须提前储备冬草,割草、运输、堆垛那都是力气活。</h3> <h3>为了冬季取暖而捡拾牛羊粪,这是冬季取暖的燃料,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作!</h3> <h3>寒冷的冬季终于到了,储存的冬草有限,不到特大暴风雪马群是要照常出滩的。为抵御零下二三十度的风雪,我们身穿翻毛皮衣外套毡衣,脚上更要套上毡靴,全套装备在50斤左右,就这也难抵严寒。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h3> <h3>一夜的凛冽风雪那冷是渗到骨髓里的,你是否见过凌晨的夜色,拼尽全力很累的!当东方鱼肚渐渐发白,大地寂静无声,唯听得见雪花落地和那彼此跳动的心声,我们在企盼着阳光。看着初升的太阳,一点红到红彤彤再到光芒四射,照耀着大地唤醒着万物,冰冷的心也随之复苏,这个过程不仅是壮美,更是温暖是希望。真好,我们又活过来了!</h3> <h3>一直以来女子放牧班,都备受连长和男牧工的关心与支持,出滩时帮我们备马鞍,偶尔有走散丢失的马匹,也是在有经验的老牧工带领下找寻回来。遇到恶劣天气,仅凭我们自己那柔弱的力气挥不响马鞭,更阻挡不了随风而行的马群,只有等待救援,可以说没有这些帮助女子放牧班根本存活不下去。随处都能感受到的关怀,让人感觉到温暖,但随后发生的事打破了这一美好 ~</h3> <h3>马九队有个简易的蓝球场,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们依然享受着,从中寻找着那份最纯真的快乐,这个蓝球场承载了我们多少欢笑和忧虑。* * 因和我住一个宿舍而和我分为一组,同吃同住同放牧,她比我年长而处处照顾我如同姐妹。在我离开马九队后她出事了犯了错误,被吊绑在篮球架上,用马鞭任人抽打凌辱还被戳了三刀,指导员这时你在哪?她纵有错但罪不至死,这样对待一个知青末免过于残酷,我们在与不在现场,又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伤害是终身的!分开后我们再未见过面,一别那就是永远,听闻她至今生活的都不太好~</h3> <h3>草原上不知名的小花多么骄艳,呈现出生命的无限张力和羞涩。我们的青春也是我们最美好的花季,是在用生命和命运抗衡!曲折离奇,欢笑泪水还能坚持多久;我们,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更强大!</h3> <h3>71年初我意外的调到过马营镇,军马场总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此离开马九队,离开了女子放牧班,来到了一个新环境新起点,憧憬着末来 ~</h3> <h3>孙敏慧、吴艳、张月兰、看当年的我们有多憨!</h3> <h3>说意外一点也不奇怪,从小到大从没和文艺沾过边,唯一跳过的仅有忠字舞。真的感激李长仲队长这个伯乐,他发现挖潜了我仅有的一点文艺细胞,启发培养逐渐成长使我终身受益,请接受我这迟到半个世纪的谢意!这张照片是当年过马营的沙山上,能看到苍桑而荒凉的过马营全貌!</h3> <h3>这是当年青海日报的记者下基层体验生活,听说我们是西安知青时而感叹,特意给我照了几张,留住了稚嫩的我,留存了值得回忆的美好瞬间,我们也曾经灿烂!</h3> <h3>这个大集体让我有种又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简单温暖热情充滿活力,最主要的是不需要怀着一颗戒备的心,那样活的人很累 ~</h3> <h3>歌飞扬,舞滿堂,我喜欢这个平台,它让我看见了美丽的自己,发挥出未曾发挥的特长。每一次的尝试,努力都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我,梦圆的感觉真好!</h3> <h3>当年有着时代印迹的过马营总场场部大门口,不知现在还在否?后排左起李长仲、王惠稼、季胜、杨应军、前排候永德、王兆卿、熊玉邦。</h3> <h3>夜晚寂静的过马营小树林,是我们唯一能够散心休闲的好去处 ~</h3> <h3>宣传队是播种机,当时还属于文革时期,它传播着党的政策,毛泽东思想,活跃着广大军工战士的精神生活,带去领导的关怀,温暖着牧工积极向上,贡献奋斗!</h3> <h3>宣传队是桥梁,它联通着场领导和基层广大牧工,发挥着扭带作用。</h3> <h3>这几张扎及滩拍的巡演剧照,是送往总后参展的,是当年摄相室李师傳所照,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青春倩影!</h3> <h3>宣传队就是我们温馨的家,光我们西安知青就有五个。在周日我们想办法借来用具搭伙包饺子,不光为了吃,是为有家的感觉。饭后兴致未了又来到过马营的沙山下,在水沟旁的小树林里尽情玩耍,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自由飞翔!不过当年可没这么漂亮,小树都是刚栽下,现在可己经绿树成荫!清清小溪流,幽幽思乡情。</h3> <h3>过马营就是个盆地,被沙山四面环绕着,整日笼罩在黄风中。当时有句调侃"过马营刮风镇,一年一场刮到冬“,那风吹起来象刀子,刮的脸都是疼的!现在想想很奇怪,包括我们在内怎么没人戴口罩呢?这是现在的过马营镇,变化的己不敢认!</h3> <h3>未泯的童心什么都想尝试,在这过马营的大坝上,我们曾结伴游过一次泳。高原的水真凉,气压低缺氧,游泳消耗体力大喘不上气,但玩的那个兴奋欢乐,好象世界都不存在了。这么健康的体育活动,事后却被个别领导批评成"男男女女像什么样”。我们当时没有泳衣,可是穿着长袖衬衣长裤下的水,这样的结果现在看来可笑,当时可是无奈!</h3> <h3>场部机关食堂的伙食比连队好很多,十天半月的还能吃到米饭。从不吃羊肉的我现在最回味的,那就算手抓羊肉,不光是香而是吃起来那个豪爽,那种气氛让人回味。再就是那听着军号去就歺的那种感觉,这应该算是种情结吧!</h3> <h3>军马场是部队编制军事化管理,军工战士是我们的荣耀,八一建军节是个隆重庆祝的重要节日。藏民同胞身着华丽服饰结伴前来同庆,赛马购物游玩,热闹非凡,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体现军民一家亲的盛况。虽说现在军马场己不复存在,但这一传统却传承至今。</h3> <h3>在宣传队我们渡过了18岁生日,迈向成人的第一步。在这个家里有欢笑,有激情,也有青春苦涩,是我们人生的奠基地。在这里我们逐渐成熟,学会思考,受益匪浅!</h3> <h3>不懂音律的我却喜欢听乐队的演奏,委婉、抒情、销魂、沉静在里面的那种心境真的很美好!</h3> <h3>宣传队的节目一直紧跟当年社会热点,学演革命样板戏《红灯纪》,革命传统教育,牧马人生活等等。每场演出都是一次政治任务,需要团队协作配合,精彩的完成演出,李队长是当之无愧的团队领头人。</h3> <h3>下连队巡演我们都是坐敞篷汽车,千里草原一览无余,赏心悦目那是极美的;而在风雪中前行那就是历炼,是考验。我忘不了严寒中我们坚持演出,鼻涕流出来瞬间就冻在脸上,下台后擦掉也就一笑而过。意志坚定,团结一心,保证舞台效果,这就是我们当时信仰的军工战士精神和荣耀!下图是剧照南泥湾精神《军民大生产》</h3> <h3>宣传队员都是多面手,梁浩是演员也是司机,他的这张雷锋照多酷!</h3> <h3>当时场里最流行,也是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一首歌《牧工最听党的话》,代表着军工战士的心声。我们编排成舞蹈,鼓舞人心,激情奔放最受欢迎,可惜没留下剧照 ~</h3> <h3>战备需求排练的说唱《四大嫂做军鞋》</h3> <h3> 喜剧小品《快乐的炊事班》 </h3> <h3>这是我们去青海海南州巴仓农场演出,英雄门合壮烈牺牲的地方。也是当年我们宣传队人员最齐的一张照片。</h3> <h3>当时的宣传队更是一个机动队,秋收时节又变身秋收工作队。宣传队员主体,理发师、保卫干事、藏语翻译、汽车司机、还有一个专门赶马车的师傅,能开车就开车,不能开车就坐马车。下连队做杂务、理发、帮厨什么都干。甚至医院有急需血浆的病人,还会叫我们去献血,真的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去!</h3> <h3>有演出就演出,没演出不排练时就被派去油菜地打药灭虫。</h3> <h3>秋收时节,康拜因上的我们干的热火朝天,喜获丰收愉悦欢快!</h3> <h3>在不知什么是旅游的时代,跟随宣传队就来到了青海湖,当年的我还没见过大海,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湖泊那个兴奋啊,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振憾。只要你来过,就一直拥有!</h3> <h3>塔尔寺雄伟壮观,佛教圣地凈化着人们的心灵。圣神的寺巧手的僧人,栩栩如生的酥油花至今还浮现在眼前。好美的塔尔寺,是我念念不忘的圣地 ~</h3> <h3>丰富多彩的宣传队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两年,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陶冶情操提升气质,我改变了很多,喜欢这个大家庭 ~</h3> <h3>青春在酷署和严寒中,在各种政治口号中消逝殆尽!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激情岁月的磨炼,接受岁月的馈赠面对所有的坎坷,无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是我们的人生阅历,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军马场让我们锻炼成长,百炼成钢!</h3> <h3>三年在我人生的历程中,虽则短暂却足够波澜壮阔五味杂陈。从懵懂到成熟,从单纯到沉默,难忘那年那月的那个时候。时代的印迹终身的记忆,蓦然回首碎了一地的芳华!</h3> <h3>73年3月我调回父母身边工作,就此离开了贵南军马场,离开了宣传队,从此失联转瞬间就是将近半个世纪。如烟的往事,一个不经意间,再回首己是那泛黄的岁月 ~</h3> <h3>说我们是知青充其量只是个小学毕业,场部王干事就曾说过一句“不知你们怎么上的学,字写的象个小学生“。所以说我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回来后的我极易知足,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甘于平淡 ~</h3> <h3>找了个忠厚的爱人,有个懂事的儿子,看似平淡无奇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最温暖的情感,幸福就在这简简单单的苦辣酸甜里!</h3> <h3>保管员、计划员、统计员,最后在基建出纳的岗位上退休,与世无争从未出过差错,这都得益于马场练就的沉稳。</h3> <h3>中国大妈的最爱也是我的最爱,广场舞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娱自乐自静其心,独醉其中!</h3> <h3>我这一生是幸运的,现在的我尽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平静快乐幸福美满!</h3> <h3>2017年的4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李队长为筹备这次牧马人聚会,费尽周折找到了我,让我非常的感动!历经45年居然还有人记得我这微不足道的过客,还是李队长又一次让我归队,回到这我己经忘却的,花季遗落曾经的家,谢谢!</h3> <h3>多才多艺的队长仍不失当年风采,组织者主持人,高歌一曲仍是那样激昂!</h3> <h3>滿怀深情同唱《难忘今宵》,念念不舍地结束了联欢会的演出。</h3> <h3>孙敏慧、李敏、江铭、吴艳我们都是四医大子弟,当年的西安知青。</h3> <h3>牧马人聚会,女子放牧班只见到毕延红,她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很幸福!</h3> <h3>宣传队的战友团聚在一起,透过滿脸的苍桑我们认出了从前的彼此,温暖的回忆又唤起了心中的牵挂。</h3> <h3>张月兰、刘敏茹、马玲、马丽琼、吴艳。</h3> <h3>孙敏慧、张毓苒,吴艳我们更是小学同学,一生的姐妹。孙敏慧我俩从小学到宣传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岁月如歌寻往事,心中依然是少年情怀!</h3> <h3>欢聚一堂齐欢笑,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可是宣传队的半边天!</h3> <h3>当年的姐妹45年后的相聚,同框对比真是岁月如刀面目全非,还认识当年的自己么!</h3> <h3>当了奶奶的我愉悦、欢快、幸福无比!</h3> <h3>和李队长的夫人亲切温馨,遗憾的是当时怎么没拉上队长,太过激动了!</h3> <h3>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h3> <h3>宣传队这个大家庭全体队员的全家福。忆往昔崢嵘岁月,惜今日牧马人情怀,互道珍重幸福安康!</h3> <h3>回忆是一座丰碑,无尽的往事是丰碑下的光环,献上我们所有的眷恋,祭奠我们不悔的青春!</h3> <h3> </h3> <h3> </h3><h3> </h3><h3> </h3><h3> <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