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益处自不必多言。大美校长在种子成长营开营之初就曾告诫大家:“名师成于勤,精于悟”,鼓励教师们勤学善思,多发现多总结多反思。多读书,读好书,读中学,学后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h3> <h3>《有效教学十讲》是由学校精心挑选,在本学期初就为大家发放的一本有关教育实践的经典读物。</h3> <h3>作者余文森教授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h3> <h3>这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h3><h3>第五组的小伙伴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基础,也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下面我们就一同领略火花绽放的美丽吧~</h3> 徐晶 <h3 style="text-align: left;">面对孩子的成长这个复杂系统,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尊重孩子们的个体的发展,尊重生命本身的力量。那有效教学又从何说起呢?这不得不谈起做事的共性与特性,也就是说当你有能力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也有可能有能力去做好另外一件事,我们称之为有效的迁移,这是做事的共性,有效教学就体现在这种共性上。教学活动是双重的,有教师的参与,也有学生的参与,因此这有效教学既指教师的有效活动,又指学生的有效活动。那何为有效呢?通俗点,比如你给汽车上螺丝,这就是有效的,因为可以确定的把握这个过程,也因此当我们想到发达的汽车工业的时候可以概括为,高度工业化的有效活动,都是具有可控性的活动。然而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工业化的,因为每个老师能够把握确定性的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把握确定性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有效教学方面,我能想到的方法也比较有限,第一,认认真真对待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第二,认认真真的生活,从其他领域的实践中探索事物<span style="text-align: left;">之间</span><span style="text-align: left;">共</span><span style="text-align: left;">性,从而做到有效性的迁移。</span><br></h3> 杨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span style="text-align: left;">罢此书,跟大家分享四点浅显的认识。</span><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比如在教授西安事变的课堂上,我要利用学生历史人物的兴趣来教学,因此,上课前就要求同学们搜集好关于杨虎城和张学良的简介,然后分组上来进行介绍,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它为一堂有效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课堂的有效要求教学中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所谓多信息,指的是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些生动、有趣、幽默的故事,让学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信息,丰富知识,激发兴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高密度是指突出学生主体。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要求在同一水平的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并列和反复地进行训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快节奏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操练的节奏要交替紧凑。当然所谓的“快”不是指一味的进度快,而是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的内容和学生轮换操练的频率要快速、协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 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教师自身也要多学习,多读书,了解各种学习与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的挖掘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关键所在,其实,“有效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位老师更好地发展。这两点并不是对立的,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学相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同时,教师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新教材特点,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div></h3> 陆泽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第三讲中,余文森教授的用“蝴蝶的启示”,形象地说明教学重过程的重要性: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正如“蝴蝶的启示”的那样,省去了“过程”,看似走了捷径,可能学生也会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但没有过程,没有思考,没有领悟或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不清楚那些“技巧”、“方法”、“结论”或“绝招”的来龙去脉,对它们的使用条件或使用注意事项也不明不白,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再现率差,遗忘率高。所以常常会在一些问题上一错再错。</h3> 关心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先教后学”——以教导学</h3><h3>“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产生相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h3><h3>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段话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教是为了不教。余文森教授把陶行知的这一教育理念归结为教学的一条铁律: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h3><h3>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h3><h3>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h3><h3> 余教授通过“先学后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余教授认为,这是教学者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方式、方法。学生“先学”的内容应该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的范围内,然后通过自学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h3><h3> 要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要注重学习本身的教学;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h3><h3>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h3><h3> 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h3><h3> “温故知新”,也是“先学后教”定律的一个先决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些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根基所在,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循序渐</h3><h3>进,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防止学生学业失败的根本措施。</h3> 郭睿 <h3 style="text-align: left;">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h3><h3>学习的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学习效率、学习结果、学习体验。</h3><h3>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h3><h3>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h3><h3>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h3><h3><br></h3><h3>关于新课程的理解:文化的种子</h3><h3>我觉得,新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环境下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而诞生的。小时候上学,貌似是强调双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环境下,新课程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三个维度方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想在我们小的时候,也许没有强调这些,但是我们的老师也都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给予了我们这些。这是一粒文化的种子,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所以这对我们教师而言需要有比之前更严的要求,要求自己在专业领域,在业务领域都需要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是一粒种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我们作为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留心专业与生活的交融。</h3><h3><br></h3> 黄路生 <p style="text-align: left;">读书之前,我就一直在想:有效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读过全书以后,我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3><h3>一、学生变了。</h3><h3>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可以说,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一个实验教师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了。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h3><h3>二、教师变了。</h3><h3>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h3><h3>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十分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h3><h3>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h3><h3>三、课堂教学变了。</h3><h3>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h3> <h3>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h3><h3>通过本次读书分享会,小伙伴们积淀素养,激发思考,读有所得,“读”出心裁。读书将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将所得融入教学,融入课堂。</h3><h3>与书为伴,一路芬芳!</h3> <h3><font color="#808080">文稿:郭睿</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整合:教师成长营第五小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审核:王荟姝</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