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所谓五岭,史书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的具体位置是:</h3><h3><br></h3><h3>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h3><h3><br></h3><h3>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灌阳和湖南江永之间的都庞岭。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由湖入粤之道。</h3><h3><br></h3><h3>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h3><h3><br></h3><h3>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h3><h3><br></h3><h3>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秦城遗址。</h3> <h3>五岭的位置都在南岭山脉一线之上,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这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h3> <h3>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五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五岭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地区。</h3> <h3>多数人能从地图上找到五岭中的三个——越城岭、都庞岭和大庾岭。可是骑田岭和萌渚岭,往往被人忽略。 </h3><h3><br></h3><h3>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也被称为“北岭”。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也因为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广为人知,而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虽然也很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h3><h3><br></h3><h3>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全国十“道”之一, 管辖“南岭”之南的两广区域。迄今为止,“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并滋生出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h3><h3><br></h3><h3>另外,五岭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h3> <h3>五岭山地雨量丰沛,发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潇湘两江,还有资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与贡水合成赣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发源了桂江、贺江、连江、武水、浈江……</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江永上甘棠村)</font></h5> <h3>虽然五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是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水界线,史上互相掠水现象屡有发生。古往今来,人们利用这些不明显的、有时只是个缓丘的分水岭,开凿了数条山道,从而水陆联运,沟通岭南两广与“岭北”的湘、赣。由唐朝张九龄建议并主持开凿的梅关古驿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辟山成谷,很快成为中原沟通岭南的要道。</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瑶族古都千家峒)</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