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编者按:</h3><h3><br></h3><h3> 人生犹如一杯水,在杯子加糖、加盐、加咖啡自由选择。人生又如放风筝,舍得才能放开,才知道放飞后的精彩和奔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下了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舍得,是一种精神更一种智慧一种境界。</h3> <h3> 《生活里的舍得》
作者/圣学讲堂
常去的一个论坛里,一位女网友写着她的心酸事:说是自己很爱男友,可男友却很花心,多次与别的女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每次被她发现后,男友总会在她面前痛哭流涕说会痛改前非,她心一软就会原谅他。不过,事后男友又会旧病复发,这让她苦不堪言,在这段感情上是去是留让她犹豫不决。
论坛上网友的意见也是一边倒,大都是劝女网友分手了事,免得婚后追悔莫及。不过,一位网友却回复得精彩,说是这样的垃圾股还是早日割肉清仓为好,否则会越套越牢,最后血本无归。看来,爱情和股市相似,谈情说爱也与征战股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人在股市沉浮,在手中的股票被套牢时,总是不舍得割肉,而且是股本越多越会捂紧手里的股票,期待那股票能在下一个交易日会一飞冲天至涨停版。而同样在感情问题上,当自己的情感投入越多,对于那份爱情也更难以自拔,希望有朝一日那个已经完全陌生的他能迷途知返,重新给你爱的温暖。</h3> <h3> 曾和一个征战股市多年的朋友聊过股票,虽然大盘的指数起起落落,可朋友总能全身而退,而且还有盈利。朋友说,炒股票要有一个止亏的底线,当那大盘直线而下时,要有斩仓的勇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留住那份本金,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爱情其实也一样,当你的真情唤不回对方的心,就该考虑是否还值得留恋的事了。否则,看到的只是红颜老去,听到的也只是青春簌簌剥落的声音,当你幡然醒悟的时候,却是大势已去,再无后退的机会。
身边的爱情有好有差,当自己手握一只垃圾股爱情,还是趁早割肉清仓为好。长痛不如短痛,少受点损失总比无肉可割的结果来得好一些。况且,抛掉了这只垃圾股,就有了资本去重新选择新的股票。在爱情面前,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年轻,还有一颗未曾黯淡的心,还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也还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且你或许能找到一段更好的爱情,会让你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如果是死盯着眼前这个如同鸡肋的人,那只能给自己空留一段遗憾。人大都能承受前面几次打击,但事不过三,当那份打击接二连三地来到时,只会心如苦海,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直至沉沦。而到那时,韶华已逝青春不再,你已经被蚀得连谈情说爱的资本都没了,怎么能再去谈论爱情。</h3> <h3> 总是见到那些被爱情套牢的人不忍心抛弃手里的垃圾股。或许是不舍得那段曾经美好的回忆,或许是期待死去的爱情能重新萌发新芽。可还是早点醒悟吧,股市不是搞慈善,会让你的股票必定能气势如虹。情场也不是天堂,定能让你爱的付出得到回报。早一步退出就少一点损失,早一点斩断情丝也能早一点重新得到爱的滋润。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在股市里要提防被套牢,要舍得割肉清仓。爱情也是如此,没有一帆风顺的爱,没有心想事成的情。割肉自然痛,但只要舍得斩仓,不被爱情套牢,就肯定能寻觅到爱情的幸福。</h3><h3>
我们总是会期待一场美好的生活,总是会期待向往的生活。总是会想着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是让人羡慕的,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总是想得很美好,但是现实总是摧残着我们向往的内心。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道理明白一大通,到了自己身上却拖泥带水,明知道应该早点面对生活,却还在顾影自怜,有的时候早明白对方并非良人,却仍然会为了“不舍得”想着再拖一会儿吧,再坚持一下吧,最后害了自己。没有人会同情你的犹豫不决,只会把你当作反面的教材。
知虽易,行却难。而有时候不得不逼自己一把,该放手的时候终究需要不回头得往前走,舍不得听起来多凄美,但是真的面对问题,要么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要么快刀斩乱麻,光凭舍不得三个字,拖………<br></h3> <h3> 散文部主编:杨慧点评</h3><h3><br></h3><h3> 作者以巧妙细腻的笔法,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描写的淋漓至尽,生动形象的表述着社会现状,呈现出的画面感特强,既切合实际又有灵魂,舍得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婚姻走到了尽头还放不下,就被困在了围城。亦如股市持续下跌不尽快抛出就会越套越牢。</h3> <h3> 《直觉与理智》
作者/心如蓝天</h3><h3>
直觉是无需逻辑思维和理性论证的一种直感。直觉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我们身体范围和认知水平而感知事物同时性的一种能力,它是自我联系大我的有效通道。
在生命的过程中,直觉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传送信息。它能否指引我们活出更高的生命质量,更高的目的追求,就看我们能否发现它并遵从它了。
运用好直觉能力,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自己的内在意念和感觉的世界。
直觉常常会给人带来不合逻辑的答案。但如果我们信任她,并据以行动,可能比冥思苦想的答案要高明不知多少倍。因为她来自于我们尚无法认知的领域,来自灵性的指引、神性的启示。</h3> <h3> 当然,过分地相信直觉,也会有陷阱。最好的办法是直觉与头脑并用。
理智和直觉分别由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支配。左脑负责记忆、逻辑推理、以时间和序列的观点进行思考等活动;右脑则负责直觉和感觉、创意和想象等超越理性世界的活动。
一个人直觉打开的程度,与其成长的经历有关。过去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爱我们的过去,能够使得我们进入更高的直觉层次。尊重过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入未来。我们今天所有的洞见、进步与成长,都是从过去时光中发展出来的。
回忆过去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清理过去的负面记忆,使其不要消耗我们当下的生命能量。
清理过去的负面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送爱给它,并100%对过去的事件负起责任,让那些负面的东西消溶在爱与慈悲的光里。只要我们送爱给它,它就不会继续消耗我们的能量。
直觉往往用我们爱做的事来吸引我们,召唤我们进入未来。直觉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推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它往往通过冲动、一闪而过的念头、某种洞见和感觉形式,在当下与我们进行对话。遵从直觉的声音,往往会为我们开启我们未曾想过的人生大门。</h3> <h3> 将直觉转译成物质实相,需要培养耐心、信任、自信、聚集和专注的品质。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在心智层面擘画好自己的未来,对目标要保持稳定的愿景,并坚定实现它的强烈愿望与信念,要有实现它的计划、措施与行动。太过于执着,容易堵塞神性的指引,容易阻碍创意的流动,因而会阻碍奇迹的产生。所以,执行计划保持弹性很重要,要善于顺势而为,随机应变。
我们每个人原本就具有依从直觉与灵感的能力,其实这本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基本生存技能。依从直觉采取行动,往往会加速愿望实现的进程。太受理智的约束,会让人感觉不到精神上的自由,而无法与灵感结伴。因而无法与奇迹结缘。当然,人也不能总是活在直觉世界里,不能老是处在幻想和做白日梦的状态,只注重谈论自己远大的目标、宏伟的愿景,而没有实质性行动。
关注未来,并将愿景带回到现在并据以采取行动,与只是向往未来,不活在当下完全是两回事。当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br></h3> <h3> 散文部主编杨慧点评</h3><h3> </h3><h3> 惊叹于作者独到的文笔及符合逻辑的思维,诗篇蕴含哲理满满正能量。过去只能留作回忆,要展望未来放飞梦想,活在当下不被昨天牵绊,用知识开启人生智慧,让心灵与五彩缤纷的世界融为一体,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点亮心中那盏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问题看待人生。</h3> <h3> 《那一夜的黯然神伤》
作者/闲云野鹤(袁琴)
午夜梦回,醒来时想起一句不知谁的诗:“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
梦里故乡,空无一人。却花海满地,一望无际。回头,又隐约见得那些故去的人脸,面无表情。心中恐惧盘升,泪先成行。
回首我们的一生,豪迈而悲壮。父母没有因为我们的成长更加幸福,子女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哺育而更加快乐,而我们从未停止过辛劳。我们的心中没有上帝,我们要如何找到我们的归宿。我们说世界在变,孩子们说我们在变。我们心中的诺亚方舟又将如何着陆。倘若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我们将如何善待自己!
世界离我们不远不近,晨曦没那么耀眼,或许我们该规划春天,就如同规划我们的人生,而我们依然忙碌。或许我们心中原本便没有诺亚方舟,因为我们的心从未停泊。
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h3> <h3>离家的孩子们一路迷茫,风雨兼程,不知未来的世界哪一片灯光为他们照亮。成长的路上有诗也有远方。孩子们重温我们已去的春天,离家的那一刻依旧转身,目光中有坚定也有迷茫。泪光闪烁的我们,唯有注视。中年的我们靠信仰而活,春天的孩子们靠什么一往无前?热情吧!我们的父辈也曾这样为我们祝祷,一步,一步,莫停留!
无法表达对父母和故乡的眷恋,无法阐述父母和子女的缘份,就像花蕾与晨曦的拥抱,斜阳与大雁的守望。唯有用最美最伤情的文字封印对他们的记忆,用飘忽的几尽迷乱的诗行,宣泄无法诠释的黯然神伤。所有的所有也只能是一首诗,而能确定的是,所有的离愁源自故乡,最美的文字为了故乡。
有一种人生是注定,我便是那个注定。有一种成就是注定,我便是那个成就。<br></h3><h3><br></h3><h3> 散文部主编:杨慧点评</h3><h3><br></h3><h3> 又是一年雪花飘,母亲的话语耳边绕,再次忆起您的音容笑貌,怎么我刚刚学会宽容您就已走三年整,不知您在那边冷不冷,不知您在天堂可安好,也许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来生再相见报答您的养育恩情。</h3> <h3> 《岁月如歌,我愿接受所有的音符》
—读袁琴老师《那一夜的黯然神伤》有感
<br></h3><h3> 作者/冯俊龙
这段时间有点忙,先是怀孕的女儿住在我家,妻要全力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不但不能像从前那样全心全意“服伺”我,还要时不时“命令”我陪女儿出去溜达溜达;再就是侄女的草莓基地面临拆迁,时不时来电和我商量。另外正在装修的新办室,居然遇到开发商把整栋楼抵押了出去,法院要收受、整理材料。我一边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挤时间写作。正忙得不亦乐乎,女婿突然传来消息:他母亲不小心,腿摔折了!
女儿马上忧心如焚起来,要我赶快去探望她的婆母。
于是,我赶了过去。
地铁里拥挤不堪,和我临坐的女孩,可能是没带耳机,正把手机放在耳边听毛阿敏和孙国庆演唱的《篱笆墙的影子》:“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我猛然一惊,现在还有这么年轻的女孩听这样老的歌?
三十年前,我正在湘南,也是如眼前这女孩一样年纪,为《篱笆•女人和狗》里的枣花着迷,更为这部当时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里的两首主题曲感动得泪流满面。</h3> <h3>我们那代人,正在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很迷茫,也很努力。但所承受的压力和苦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有可能体会不到的。
正如这部电视剧里另一首主题曲《苦乐年华》里写的那样:“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经过我们并不认识的范琳琳和后来才知道的毛阿敏,极富感染力和煽情气息的演唱,让我们倍感生活的沉重,甚至是无奈。
三十年过去了,我的女儿也比当年的我大,而且她正在孕育新的生命。她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在为另外一个曾经和她没有一丝关系的家庭分担忧愁、承担责任,她也曾经像现在我眼前这位年轻女孩一样,洋溢着青春活力,从别人的过去里找寻前行的方向。
我感慨岁月如歌,一路飘洒着音符,给每个时代的每个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我感慨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再多的无奈都要无条件地接受;我感慨岁月静好,但却是有无数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h3> <h3> 手机震动,我忽然看见袁琴老师这篇《那一夜的黯然神伤》,里面如诗一样的文字,如泣如诉地倾诉着我们一生的“豪迈而悲壮”。我们就是我们,“父母没有因为我们的成长更加幸福,子女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哺育而更加快乐”,而“从未停止过辛劳”的我们,和“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袁琴老师的文字不但充满音韵的美,还富有诗的节奏。甚至,您在读完她的作品,还在为她写的究竟是抒情性散文还是叙事性诗歌甚至是议论文纠结的时候,您忽然发现,袁琴老师作品里透出来的那种对人性、对生活、对命运的剖析,已经带给您深深的震撼。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连自己都没有活明白,我们写的作品又如何能感染读者呢?写作的基础、知识、技巧,这些东西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磨练,谁都会掌握。但是,作者们谁更能理解生活、理解人性、理解自然,可以深入人心、可以写出永存于世的经典,留下让人一直感动的文字,是需要用真实的情感来铸造的。</h3> <h3> 这个世界总是和我们期望的不一样。但我们通过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残酷,来塑造出我们心中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应该既不脱离现实,又充满了我们内心中对美好的渴望。“中年的我们靠信仰而活,春天的孩子们靠什么一往无前?热情吧!我们的父辈也曾这样为我们祝祷,一步,一步,莫停留!”袁琴老师用她的生花妙笔,写出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呐喊。
我们痛,并把这种痛通过写作发酵,不是为了让人更痛,而是让人从我们的痛中,吸收到另外一种力量。
我曾经在我的文章《坟头》里,写我家乡的老人:“……但就是别离了这短短的十几年,他们却一个个默默地躺在了地下。俨然如当年生产队开会时聚集在打麦的晒坝里,或蹲或坐,或说或笑,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某种义务。如今,他们统一躺着,静默着,在地下,在阳光的穿透中,在生养他们的土地里,永远地期盼着,永远地没有了说笑声,永远地守着这片他们一生都不曾离开、将来再也不会离开的土地,永远地在这里等待着后代儿孙们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诉说……”
因为熟悉,所以尊重;因为熟悉,所以敬畏;因为熟悉,所以恐惧。
眼见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头扎进泥土,再也不会活过来,我们才猛然惊惶于生命的脆弱、无奈、悲哀!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大地。
但在大地上行走的时候,有谁会停下来对生命发出轰然的质问?!<br></h3><h3><br></h3><h3> 散文部主编 :杨慧点评</h3><h3><br></h3><h3> 作者一篇洋洋洒洒的散文,通透着淡墨的韵味,妙笔生花把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生命是多么庄严,又是那么的令人敬畏,刹那间毫无征兆的走了,一瞬间该来的也来了。流畅的文字让我们驻足,触动心灵的诗篇让我们落泪,过去的追也追不回,有些事总让我们在十字路口徘徊,经典老歌《苦乐年华》诠释了生活的全部让我们回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