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与长安一原之隔的蓝田,同在秦岭脚下,是那样近,又那样远。近的可以听见彼此报晓的雄鸡,在晨曦里悠扬的啼鸣。可以看见彼此缭绕的炊烟,在碧空里寒暄、攀谈。远的即使偶尔相逢,却都匆匆擦肩而过,谁也不愿率先寒暄,就如同茫茫人海里的一朵朵浪花各自飘远。<br></h3><h3> 丰沛的滋水养育了无数才俊,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他们用生花的妙笔抒写着日新月异的蓝田。温润如玉的文字,越岭翻山,慢慢把老死不相往来的陈规陋习撮合成一次难忘的遇见。</h3><h3> </h3> <h3><br></h3><h3> 那是2017年暮秋时节的一个周末,原本计划携妻去终南山爬山。早上起来,吃过早饭,看到窗外的天气阴沉沉的,去还是不去,正在犹豫不决之间,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接通电话后,得知是农民诗人、忘年交袁益善老师邀请我去蓝田汤峪,参加一个文学社的挂牌仪式,顺便介绍认识几个蓝田的文朋诗友,喜上眉梢的我毫不犹豫的答应驱车前往。</h3><h3> 在导航的指引下,出韦曲,过长安大道,沿着环山路,风驰电掣,向蓝田汤峪,疾驰而去。按照导航的语音提示,到达终点后,泊好车,举目四望,寻找着袁益善老师的身影。身影没看见,只看到一块上书“沐心阁”的黑色牌匾,映入眼帘。于是,我加快脚步,直奔沐心阁。周围早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走到跟前,发现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围着书案观看写字、画画。刚想钻进人群,欣赏一下这些书画作品,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循声望去,原来是袁益善老师一边摇手,一边喊道。“刘锋!快过来!给你介绍个朋友!”我转身走出人群,三步并做两步,走到跟前,握着袁益善老师的手,说:“袁老师!,你好!”袁老师侧过身,抬手指着身旁一个留着齐眉披肩发、身穿红色连衣裙、脚蹬棕色皮鞋,四十岁左右的女士,说道:“这是曹林燕老师,散文写得好很!”</h3><h3> ”曹老师,你好!”我连忙伸出手,礼貌的问候道。</h3><h3> “这是长安刘锋!”袁老师又指着我说。 </h3><h3> “你好!你好!”曹老师面带笑容,热情的握住我的手,说道,“袁老师过奖了!”</h3><h3> 说话间,我注意到曹林燕老师原本就不是很大的眼睛,一旦笑起来,随即眯成了一条缝儿,却透着一股清澈明亮而睿智的光芒,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她说话的声音细小,语速低缓,就像燕子呢喃。我不由得在心里赞叹,果真性格恬静、不张扬,真是名如其人。</h3><h3> “来!给你们在沐心阁门前合个影!”袁老师拿着手机,热情洋溢的说道。</h3><h3> 第一次与陌生的曹林燕老师见面,就冒昧的合影,倘若被拒绝,剥了一个大男人的面子,让我如何挂得住。于是我偷偷瞄了曹林燕老师一眼,略有迟疑的站在原地没动。没想到曹林燕老师听到袁益善老师的建议,毫无功成名就的傲慢与大家闺秀特有的矜持,大方的率先站到沐心阁门口的台阶上,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身前,爽快地说:“好啊!”</h3><h3> 我闻声随即丢掉心中多余的顾虑,快步走向前,站在曹林燕老师左手边,抬头看着手机镜头。只听见“咔嚓!咔嚓!”几声响过之后,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此诞生。照完相,我与曹老师互加了微信,握手道别,分头去参加挂牌仪式。</h3><h3> </h3> <h3> 从那天以后,尽管我与曹老师再也没有谋面,但是,在微信朋友圈里,一直相互关注着彼此的动态。尽管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学新人,尽管我的文字,还很稚嫩,但是曹老师每次都给与我持续不断地点赞、鼓励,让我备受鼓舞。尽管我与曹老师很少在微信里交流,但她在朋友圈里发的每一篇文章,深得朱自清等散文大家的精髓,我都会认真拜读,仔细体会,反复揣摩。每读完一篇她的文章,都如同面授机宜,耳提面命。 精心独到的选材、细腻如丝的文笔、真挚炽热的情感、温润如玉的文字,勾勒出故乡破败,诉说着淡淡的乡愁。 </h3> <h3> “当我站在风中,远远的注视故乡的时候,我听见了风与老屋散架的骨头正在碰撞。屋檐倾斜,门漆剥落,山墙早已破败,挂在墙上的那副犁杖,犁铧生锈,勉强于风中支撑着曾经的没少岁月和历历过往......”,与“故乡最终让我感到悲戚和生疏,尽管它在我记忆中的单纯美好未曾消遁,可我的怀念却愈来愈苍老了。”这是曹老师在散文《故乡空远》中,回望渐行渐远的故乡时,生发出流年飞逝的感叹。故乡的苍老与拳拳之爱,直击人心,其情也真,其情也壮。读后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万千。</h3><h3> “它像一位母亲,养育着一个村庄的儿女;相遇故乡,它又像是一位禅深的老僧,倾听过岁月的热闹和欢畅、寂寞和沧桑,最终以一种沉默的方式,不动声色的顿悟着尘世的密语。”与“老井,故乡的源泉,你是村庄深陷的眼睛,曾经目送过多少次乡间炊烟的升散?你是游子离弃的背影,执意要留在家中,等待儿女的深情归来......”这是曹老师在散文《老井》中,对故乡老井深情而由衷的赞美,其构思新颖、联想丰富,情感缠绵悱恻,跃然纸上,堪称美文。</h3><h3> “故乡,我们一生的精神系带,一头连着思念,一头连着记忆,它就像一块与生俱来的胎记,牢牢地烙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不知道多年以后,故乡会不会被篡改?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会不会像老屋和东山墙的记忆一样,随着时间的消逝,最终无处安放?”这是曹老师在散文《山墙记忆》里,面对故乡破败不堪的的山墙,睹物思人,浮想联翩。既有对父亲热切的思念,更有对故乡的无限眷恋。</h3><h3> 像这样的散文,在曹老师的作品里,多的不胜枚举,唯一不变的是她永远像一只燕子,喃喃诉说着浓浓的亲情、乡情,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独白,如同一道清泉,自然流淌,悲而不伤的基调,值得我们每个人回味。</h3><h3> 由于自己缺乏悟性,尽管未学到她的万分之一,但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她的散文集《从故乡出发》的出版,不仅文学花园里多了一朵奇葩,而且让我在文学之路上,多了一本学习的教材。</h3><h3> 刘锋于长安</h3><h3> 2018年12月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