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明清时期是中国兰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兰文化的核心内容"瓣型理论"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明初时,江浙地区仍崇尚建兰之素心,对盛产在当地的兰蕙品种还熟视无睹。陶望龄在《养兰说》中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后来因江浙兰"堪能入画"而被重视,在挖掘兰文化内涵的同时,逐步诞生和完善了"瓣型理论"。</b></h1><h1><b> 成书于明永乐十年(1412)的《南中幽芳录》,是明清时期最早的兰花著作,也是云南地区流传至今唯一的兰花文字。《南中幽芳录》的出现颇具戏剧性。</p><p>元末明初,云南大理总管段功被梁王用"孔雀胆"毒死。段功女儿段宝姬欲为父报仇,以"发兵伐梁"为条件嫁给了建昌(今四川西昌)彝族头人阿黎。婚后,阿黎沉湎于酒色违背婚前诺言,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段宝姬报仇无望。明朝统一云南后,明太祖朱元璋赦免了大理段氏。宝姬悲喜交加,携一双女儿归宗大理。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妻离散,段宝姬终于看破红尘皈依了佛门,并在大理苍山兰峰下的无为寺边建起兰苑,种植滇西兰花数十余种。平日里段宝姬经常邀约文人墨客来兰苑赏兰。被人称为"南中七贤"的桂楼、安道、大云、无极、达果、继白、宝姬等常在赏兰之余,吟诗作对,以文取乐,并将所植的兰花资料记录在案。永乐十年,七贤之一的杨安道,将苑内三十八种兰花的文字汇编成册,由段宝姬题名为《南中幽芳录》,南湖樵夫朱景先撰写了《庚子兰苑记》,书后附众人咏兰抒怀的诗词一百六十余首。</p><p>《南中幽芳录》对碧玉莲、大雪素、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莲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较准确的描述。在形容花瓣形状时有"五瓣如梅""花形似蝶""如蟹爪"之类的形象比喻。这些形象的比喻为后来的兰花瓣型理论打下了基础。</b></h1><h1><b> 瓣形理论的形成地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江南的兰蕙资源丰富,兰蕙特有的幽香深受江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在浙江宁绍平原,每当春节过后,山农趁农闲时间采挖一些带花苞的兰花装在革篓、竹篮里,挑到城里沿街叫卖。城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买上几朵兰花戴在头发上,佩在衣襟里,兴高采烈地追逐打闹,驱散冬天的寒冷,迎来温暖的春光。</b></h1><h1><b> 绍兴市区至今仍有惠兰桥、望花桥等桥名,当时这些桥边都是兰花店、兰花摊。集市的酒肆、茶坊、商店的主人都会买上几株栽在盆中放在店堂中,迎接春天的到来。平常百姓家也会买上几盆放在房前屋后,闻到兰花的幽香,感受春天的气息,送走寒冬迎来春光。</b></h1><h1><b> 明代画家徐渭就有"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的诗句。江南百姓将兰花融入进日常的生活之中。</b></h1><h1><b> 兰花瓣形理论的形成与江南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直接联系。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兰花也与书画、古玩一样,得到文人与商人的空前重视。</b></h1><h1><b> 为细分兰花之品第高下,明代冯京弟(簟溪子)在《兰史》上将兰的品位与挑选人材的"九品十八级中正制"联系了起来。也将兰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他将建兰品种"陈梦良"等列为上上品,"吴兰、金棱边"等列为上中品,将"潘兰"等列为上下品,将"赵师博"等列为中上品,将"何兰"等列为中中品,将"大张青、蒲统领、陈八斜"等列为中下品,将"小张青、许景初、石门红"等列为下上品。他认为兰无卑品,就不列下中和下下两品。他还将建兰品种列为"兰本纪"三种,"兰世家"十一种,"兰列传"二十种,"兰外纪"九种,"兰外传"五种,第一次将兰花分成等级。</b></h1><h1><b> 从明中期起,江浙兰蕙就开始盛行。但兰界由于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无法明确判定江浙兰蕙的品位高低。虽然人们也探索出一些规律,但一直没有人认真总结。一直到清初,鲍绮云在《艺兰杂记》中根据前人的经验提出了"瓣型"的概念后,赏兰才有了品评的标准。将孔子关于"君子"的标准作为品兰的文化标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者,庄重也,"威"者,威仪也。意为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庄重"也就成为兰花的唯一品赏标准。"重"在兰花中的直接体现就是花瓣厚实,花型端正。"人以端严为重,花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而为世所珍"这一理念,成了后来"瓣型理论"的基石。</b></h1><h1><b> 清顺治年间(1644—1660)在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春兰。它不仅外三瓣铜线一样圆,型如梅花瓣,且捧瓣起白头,颜色翠绿。于是,被命名为翠钱梅。它是中国兰花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第一只兰花,也是第一只瓣型花。从此兰花有了"梅瓣"的称呼,遗憾的是翠钱梅久已失存。康熙初年在浙江绍兴又发现一只外三瓣圆头,捧瓣起兜,舌瓣全白但在舌瓣根端两边有微红(后称为桃腮)的花,花瓣翠绿如玉雕一般,深得人们喜爱。于是人称它为"玉梅"。几乎同时,康熙五年(1666年)在浙江富阳山中选出了一只花瓣短圆、飞肩,猫耳捧,方缺舌的蕙花,外三瓣较薄微飘。即名花"蜂巧"。</b></h1><h1><b>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兰花界终于迎来了一只标准的梅瓣花——宋梅。端正的花容、厚实的花瓣、圆整的中宫、翠玉般的花色,令人叫绝。此品由浙江绍兴宋锦旋选出,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宋锦旋梅",简称"宋梅"。宋梅的出现,使"瓣型理论"找到了一个标准梅瓣的范本。宋梅成了"瓣型理论"中梅瓣的代表,它的一切特征,都成了梅瓣兰花的标准。时隔不久,蕙花中也出现了二只赤杆标准梅瓣花。一是在江苏常熟程姓医师选出的瓣紧质厚,短圆阔大、合背捧心、尖如意舌的赤转绿梅瓣花,后被命名为"程梅"。二是在江苏浒关万和酒肆选出的外瓣短圆,豆壳形分窠捧瓣,大圆舌的梅瓣花,后被命名为"万和梅",又叫"关顶"。</b></h1><h1><b> 清乾隆中后期,各地陆续了选出了兰蕙的园艺品种。如江苏宜兴潘姓选出了"潘绿梅",又名"宜兴梅"。嘉兴陈砚耕选出了赤蕙仙"大陈字",又名"赤砚字",嘉善胡少梅在富阳下山兰中选出了绿蕙仙"大一品"等</b></h1><h1><b> 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1796)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兰著。据《第一香笔记》卷一"花品与本性"中记载,当时各地已发现的"兰上品"的有:柳梅(净绿)、汪氏梅(净绿)、萧山绿梅、萧山荷花素、常熟绿梅、绿梅红梅。"蕙上品"的有:万字梅瓣、朱氏水仙、洪氏水仙、彩蟾梅瓣、李氏梅瓣、尤氏梅瓣、丰氏水仙、黄氏水仙等品种。</b></h1><h1><b> 到了嘉庆(1796—1820)年间、浙江余姚高庙山又发掘出了第一只标准的春兰水仙瓣花,端正的瓣型,艳丽的花色被人们虔诚地命名为"龙字"。龙字,又叫姚一色,花大、色彩靓丽。人们将它与宋梅并称为"国兰双壁"。</b></h1><h1><b> 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梅、荷、水仙素心瓣等兰蕙新品种。</b></h1> <h1><b> 张茂实曾作《续兰谱》,是继赵时庚、王学贵后作的第一部描写江浙兰蕙的兰谱,《续兰谱》记有江浙蕙百余只,且每品都有诗歌描写,共有古、近体诗数百篇,可惜已失传。</b></h1><h1><b> 根据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费梦仙兰画谱》记录,当时蕙花品种有:一品、大水仙、王明阳素、炯字、绿梅、红梅、陈金、碧玉、翠蝉、莲素等。春兰品种有:大雪(文团素)、小素、小梅、石氏小梅、朱梅、红梅、席白、徐梅、董字、刘梅、淡圆、韩公祠梅等。</b></h1><h1><b> 到清中后期,据杜文澜《艺兰四说》记载,江浙兰蕙已选育了近90余只品种。其中"兰之佳品三十余种,蕙之佳品六十余种"。但"自庚申兵乱之后,强半消亡,所存者瓯兰(春兰)十一种,兴兰(蕙花)九种。"</b></h1><h1><b> 1876年袁世俊编著的《兰言述略》在"花品"中列出了名种32种,并将瓣型花的优劣顺序排列为:"梅瓣素第一,水仙素第二,荷花素第三,梅瓣第四,水仙第五,荷花第六,团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八,柳叶素第九。"卷三"名贵"中列出了江、浙兰蕙品种共98只。浙人朱诗南有诗云:</b></h1><h1><b> 近日艺兰喜看头,为寻梅瓣尚时流,老夫万事皆知足,但原春风香满楼。 </b></h1><h1><b> 随着兰花瓣型理论的出现与深入探索,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兰花文章与书籍。除前面提到的著作外,还有冒襄的《兰言》、继光的《翼谱丛谈》、方时轩的《树蕙篇》、刘文淇的《艺兰记》,杜筱舫的《艺兰四说》、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等等。这些著作不仅逐渐完善了瓣型理论,而且对如何莳养兰蕙的方法,挑选瓣型花的经验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记载。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操作的方法。</b></h1><h1><b> 到清中期,"瓣型理论"已基本完善,瓣型理论已深入人心,成为鉴别江浙兰蕙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一理论,艺兰界对兰蕙的花朵各器官的形状、颜色,花型的整体结构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袁世俊编著的《兰言述略》、柏子堂编著的《兰蕙真传》、周怡亭编著的《名种册》《种兰法》、方时轩编著的《树蕙篇》、恽氏的编著《兴兰集》、孙侍洲编著的《心兰集》、区金策编著的《岭南兰言》、陈研耕编著的《王者香集》、查彬编著的《采芳随笔》、沈沛霖编著的《品兰说》、黄氏编著的《兰蕙图谱》、罗文俊编著的《艺兰记》,杜文澜编著的《艺兰四说》、杨子明编著的《艺兰说》、朱氏编著的《朱氏兰蕙图谱》、程氏编著的《兰蕙图谱》、岳梁编著的《养兰说》等大量兰花著作,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兰花的鉴赏标准。</b></h1><h1><b> 随着品种的不断挖掘,关于栽培方法与技术也频频出现在兰著中。万历年间高谦的《兰谱》中就有"种兰奥诀"。他首次提出了"培兰四戒",即"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后人浓缩为文"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十二字要领。"逐月护兰诗诀"是以诗文形式写成的养兰工作月历。明末,冯京第《兰易十二翼》中总结了兰的十二大习性:喜日而畏暑;喜风而畏寒;喜雨而畏潦;喜润而畏湿;养兰宁干而毋湿;喜干而畏燥;喜土而畏厚、宜浅土;喜肥而畏浊;喜树荫而畏尘;喜暖气而畏烟;喜人而畏虫;喜聚族而畏离母,兰之分不得已也,极衰则分,皆不得已而分也;喜培植而畏骄纵。</b></h1><h1><b> 到了清代,朱克柔在《第一香笔记》卷一"本性"中指出:"大抵兰喜阴,蕙喜阳","凡兰蕙生于某处,即以某处之土种之最妙"。卷二中"外相及培养"有"相蕙十则",写得非常专业细腻,如"茎细叶厚,神完气足,正士论人,内美敛束"为"好花"。"蕙喜干燥而向阳,兰喜干润而向阴,故浇灌时须视盆面土已燥烈方可沿盆徐徐浇水,如大盆碗许,小盆一小盏足矣。"卷三为"防护和杂说",有"花之宜""花之劫""花之器""花之忌""花之助""花之用"等。</b></h1><h1><b> 到清末,许霁楼在《兰蕙同心录》中,更详细地记载了养兰的"场地、泥土、栽盆、分根、蔽日、御冰"等段落。另外,广东区金策的《岭海兰言》也提出了栽兰"以面面通风为第一义,不得已,以刻之留心为第二义","兰喜阳而恶热,喜雨而恶湿,喜遮而恶密,喜风而恶雪";"养兰之法,阳多则花佳、阴多则叶佳";"久旱得雨,兰芽怒生;阴雨连旬,兰根朽腐";"兰畏久晒,法必须遮;兰贵通风,遮又忌密";"兰不通风,阳多则晒死,阴多则淤死"……</b></h1><h1><b> 为了描述兰花的品位,艺兰家们还创造了许多兰花专业用语。如:外三瓣,主、副瓣;豆壳捧,猫耳捧;刘海舌,龙吞舌;子芽,抽箭;收根放角,紧边结圆等等。</b></h1><h1><b> 为了能事先从未开花的兰、蕙"粗花"中挑选出"细花",艺兰家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从花苞的形状、质地、颜色即能判断出花开后的花容与花色的经验。从籜壳形状、质地、颜色,判断出该兰花的稳定性的经验。</b></h1><h1><b> 养兰、玩兰原先是文化人的一种休闲活动,但随着瓣型理论的逐渐形成,赏兰有了新标准,"品兰为雅,艺兰为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和追求,与收藏书画、收藏古董一起成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特有的文化活动。由于兰花生在山中、文化人和商人不可能亲自去山中选兰,且江浙兰蕙中的名品,大多是从浙北会稽山脉中选出。</b></h1><h1><b> 因此从明中期就出现了一行独特的职业——兰贩。兰贩大多是浙江绍兴棠棣人,也有余姚、富阳等地的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上山挖兰。特别是春兰开花前后上山挖兰的人最多。他们将从山上挖下的兰花放在箪篓中沿街叫卖。兰贩不仅在本地的大街小巷中叫卖,他们还跑到外地、外省去卖。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地凡是卖兰花的大都是绍兴口音。叶圣陶在《题陈从周兰画》中有"播挥简笔成佳构,叶瘦花腴崖角斜。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b></h1><h1><b> 这些人大部分卖的都是普通兰,即"粗花",只能赚点小钱。赚大钱的是专做"细花"生意的"兰客"。他们虽目不识丁,但在玩兰文人的"熏陶"下,也懂得了赏兰的标准。从山上一掘到"好花",他们就直送到艺兰家之家中。兰客们大都自己上山挖兰,偶尔也收购别人的"好花",将不懂或初懂兰花的人手中的好品种,廉价吃进再以高价卖出。由于"细花"品种都记载了发现时间、地点、发现人姓名及发现过程的历史,因此,兰史上就留下了一大批"艺兰家"和"兰客(贩)"的姓名和轶事。</b><br></h1> <h1><b> 明清时期,江浙有名的"艺兰家"有:绍兴宋锦旋、周文团;余姚徐岭湖;奉化汪克明;长兴冯虞臣;常熟叶畹香;杭州毛荣昌玉器店,杭州万家花园,杭州火药胡园龚兴花圃、冯长金、邵芝岩、吴恩元;嘉兴陈砚耕、许霁楼;嘉善胡少梅;湖州纫慎五、郑同梅;苏州袁世俊、顾翔霄、盛阿关;无锡杨大笙,南浔朱兰第;上海周肇甫、李良宾、孙培仙;常熟张雨生;杭州吴淳白等。知名的兰客有冯长生、刘茂成、张圣林、常莲元等。</b></h1><h1><b> 《第一香笔记》载:</b></h1><h1><b> 古人于兰蕙,不过形于篇咏间,有好事者籍以娱目悦心,适一时之性而已;今则合志同道,甚而互相标榜,每年春二三月间为花之会,贤遇竞逐,雅俗共赏,岂物之盛衰有时,抑亦风会使然,不仅争传十里香耶。</b></h1><h1><b> 从乾隆(1736—1795)时期开始,每年三、四月,苏州、无锡、上海等地都要举办一至二次的大型"兰会",这些大型"兰会"都会吸引许多兰家参与。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宜兴,南京等地兰家从他们的兰房里选出几盆精心莳养的兰蕙,登上小舟赶去百里之外的苏州、无锡、上海参展,和各地艺兰名家品蕙相兰。</b></h1><h1><b> 据苏州人袁世俊《兰言述略》记载:</b></h1><h1><b> 沪城每年一次于邑庙内园,自乾隆时起,至今未替。从前与会者,凡三十余人,各出一金,以作公分,或者不敷,则会首几人公贴。自庚申后,赴会者仅十人,或送香烛,所费乏为首者当之。 </b><b>自清朝乾隆年间上海就有兰花展览了,办展的地点是"邑庙内园",即城隍庙的内园。花会是由兰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四月初五日(农历)为花会期,兰花爱好者约三十人左右,每人出银洋壹圆,供花会期开销,各地兰友如期参展摆花会。凡与会者,便将名花剪下配以假叶,旁置蜜水一瓶将花插入瓶中,不易枯菱。花会期间由主持人组织评比,得首座奖则荣耀无比。故花会期间,各家均选出名兰,争妍斗丽,互相竞争首座,气氛热烈,观者如堵。花会期间,亦可买卖,或互相交换。庚申之乱(1860年)后参与的人减少到十多人,但仍然坚持着。</b></h1><h1><b> 刘雅农在《豫园梦影》里介绍豫园时,有"当春兰盛放时,艺兰者每假此雅集焉。兰开多种,幽香扑鼻。盆必古瓷,架必紫檀,艺兰主人每于盆外粘署斋轩名或诗词句以资识别,款或拟印章,或画金签,务取雅致。"</b></h1><h1><b> 晚清王韬著的《瀛据杂记》有城隍庙每年举办兰花会和菊花会的记载,这种花会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到上海以前就已成习了。兰花会一般每年一次,有的年份在早春及春夏之交各一次。会址通常在内园(又称东园,今豫园东部),若是两次,另一次就在西园(原豫园)的船舫厅,每次会期23天。花会由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声望的人发起,几个有实力的行业公会斥资赞助,参展的花卉由花艺爱好者或者生产者提供。花会不收门票,游人可任意观赏。展品都可以参加评奖,出售与否由花主自定。1927年上海建市后开始举办全市性菊展,后来城隍庙菊花会停办,但兰花会延续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停办</b></h1><h1><b> 《上海园林志》也有关于"花会"的记载:</b></h1><h1><b> 豫园的花会(花展)约起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以后相沿成习。花会以菊花为主,其次有兰花、梅花等,参展的盆花皆由私人提供,并评出优胜者。梅花会多在农历正月初二举行,但不是年年举办。兰花会通常每年在东园举办一次,时间多在农历四月下旬,会期三天,会上将公认的最佳品称为"状元"。上海开埠以前,豫园早就有举办菊花会、兰花会的习俗。及至一批近代城市公园建成之后,各公园都适时地举办各种当令花卉的小型展览。</b></h1><h1><b> 上海老城隍庙是花会举行最多的地方,杭州城隍山海会寺,苏州浒关,上海半淞园内也常举行。花会地址均由主持人决定,但上海老城隍庙则是每年必定举行。上海半淞园有次兰展,浙江义乌陈彬携来一株新梅参展。因其花形端庄秀丽,夺得魁首,故命名为"冠淞梅",以示纪念。</b></h1><h1><b> 清后期,苏南的苏州、无锡、南京和浙北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小型兰会也很多,一般在当地的商会会馆、私人花园,也有在茶楼、酒馆举行的。多则数十人,少则三、五人。</b></h1><h1><b>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社会发生动乱。不少兰花品种遭到毁灭。《兰蕙小史》载:</b></h1><h1><b> 余姚之老细种,庚申以前,每年多有载往各处求售者……以后丙寅间,常莲元往余姚,载细种来沪,后黄阴齐载细种至沪,价则较前三倍。盖以别处细种皆断,惟余姚携出避匪乱,故其种独茂,彼故以奇货居之。近年愈种愈多,不但仍复旧价,较前更贱。余姚素无超品之种,嘉兴枫泾,超品最多,兵燹后尽遭毁伤。惜哉!</b></h1><h1><b> 明清时期,福建、广东地区流行建兰、墨兰,《兰言述略》提到的建兰品种有:金丝、玉珍、青梗、大叶白、紫壳青、永福素、龙眼素、大头素、建宁素、福州素、永安素、风尾素、灯草素等。《岭南兰言》将墨兰品种分为"白墨兰种"和"黑墨兰种"两大类。</b></h1><h1><b> 活跃的兰事活动,催生了许多兰花著作。高濂的《遵生八笺兰谱》、张应文的《罗篱斋兰谱》、王象晋的《群芳谱》、簟溪子的《兰易》《兰史》、苏灵的《盆玩偶录》、鲍绮云的《艺兰杂记》、冒襄的《兰言》、继光的《翼谱丛谈》、刘文淇的《艺兰记》、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吴传潭的《艺兰要诀》、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兰蕙谱》、柏子堂的《兰蕙真传》、周怡亭的《名种册》《种兰法》、方时轩的《树蕙篇》、恽氏的《兴兰集》、孙侍洲的《心兰集》、陈研耕的《王者香集》、沈沛霖的《品兰说》、黄氏的《兰蕙图谱》、罗文俊的《艺兰记》、杨子明的《艺兰说》、程氏的《兰蕙图谱》、岳梁的《养兰说》、区金策的《岭南兰言》、朱氏的《朱氏兰蕙图谱》、查彬的《采芳随笔》、杜文澜的《艺兰四说》、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等相继出现。这些著作各有特色,为完善兰花的"瓣型理论"作了探讨和完善。</p><p>其中,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区金策的《岭南兰言》和许霁楼著的《兰蕙同心录》影响最广,流传面最广。袁世俊的《兰言述略》记有"花品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附录"等四卷,也将兰花分为九品,与当时选人材的"九品中正"相对应,写出了许多新观点。区金策的《岭南兰言》为手稿,未曾付印,共分上下两卷,上卷有序言、绪论、称谓、培养、位置、栽种、防护、鉴别、格理、众谈、艺兰僮课、艺兰备物章,下卷分述兰种和附录等,是对广东、福建一带兰艺的总结。从"兰性与人性同"的角度详细讲述了"兰花称谓、栽培技术、鉴别方法、格理丛谈"等内容。以"种兰有活法而无板法"之观第点,提倡养兰必须因时、因地、因品种、因人制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b></h1><h1><b> 《兰蕙同心录》乃是一部承前启后之艺兰佳作。前半部分"王者之香""楚骚遗韵""名蕙老传十种小像"三篇,并用墨线勾勒法为花传影,不仅一睹名兰佳蕙之风采,而且方便后世正讹误、明流中传。后半部将前人提出的艺兰之法,进行了大胆的发挥,并提出了新观点。</b></h1><h1><b> 明清时期,江浙兰蕙主要的产地集中在浙北和苏南地区,尤以浙江上虞、余姚、富阳和江苏宜兴一带为最。余姚位于句余山(四明山支脉)和姚江之间,因此得名。余姚县《明代嘉靖志》载: </b></h1><h1><b> 治西南并江有浦产兰,今其地曰兰墅。</b></h1><h1><b> 意出深谷中,然治南大江乃独产蕙,因名蕙江。</b></h1><h1><b> 余姚城内通济桥桥西一段姚江的两岸叫兰墅洲,兰墅洲依山傍水盛产兰蕙。兰墅洲边的一段姚江主流叫兰江,通济桥以西的姚江称之为蕙江。</b></h1><h1><b> 历史上许多名兰名蕙如春兰十圆、龙字,贺神梅、蕙花金奥素都产于此地。富阳也盛产名蕙,如春兰大富贵、蕙花盖字、圣林素梅等。宜兴、嘉兴地区的蕙兰被称为"兴兰"。许多名蕙都出于此地,张光照著有《兴兰谱略》,恽氏编有《兴兰集》。</b></h1><h1><b> 到清末,"瓣型理论"将上品花规定为四类,即"梅""荷""水仙"与"素"。</b></h1><h1><b> 明清时期,以兰花为主题的文学和绘画作品大量出现。人们制订了"梅、兰、竹、菊"画谱,作为中国花鸟画的基础训练。以兰花为题材的诗、赋、画的作品数以万计。</b></h1><h1><b> 明代著名画家有文徵明、周天球、徐渭、李日华、陈元素等。清代著名画家有朱查、石涛、金农、李鲤、郑板桥、李方膺、汪士慎、罗聘、吴昌硕等。这些大家都为后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兰花墨迹。而明、清诗人更留下许多兰花诗、词、赋篇章。</b></h1> <h1><b><font color="#1564fa">脩竹</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