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构图在摄影中的小应用

良子诗影

<h3>喜欢国画,特别喜欢写意这一画派。这几年看了不少画册,所学之感悟在摄影中也用了一些,比如构图,国画中的构图可谓是包罗万象,相比西方画的透视,我们的国画在意境构筑上,可谓是独一无二。本着学习的想法,小结了一些从国画中学到的一些构图心得。当然不包括摄影中常见的九宫格、S构图等摄影常规构图,这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不再赘述。主要从主宾、取舍、疏密、虚实、开合、留白、对比、均衡、布势几个纬度在摄影中的应用,聊一聊。</h3><h3><br></h3><h3>一、主宾。</h3><h3>《纽约摄影》中对主宾说的比较多,一幅好的照片,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amp;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主,其他的元素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主体的,都是宾。主不明确抑或不显眼,那就可能主次不分,甚至喧宾夺主了。这是明确的道理,但这并不是说宾不重要,相反,主比较容易确定,也容易凸显,宾的作用更重要,往往宾在提升整体意境上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点像中药,大家都知道中药配药分主药和辅药,主药是大多数医师都会配的,而且医书上写的也比较清楚,真正考验医师水平和经验的是辅药用法,往往决定整体效果。这和摄影中的主宾关系比较类似,宾才是考验水平的关键。</h3><h3><br></h3><h3>一般情况下,为了突出主体,要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主体的位置,比如常常会把主体安排在视觉交汇处。下图的主体毋庸置疑就是梅花,而且用一枝独梅来表达梅孤寒之品质,构图采用S构图/对角线,用枝干的弯曲走势为整个画面布势,在画面开合之处安排主体梅花,突出主体。作为宾,虚化的枝干和前后景虚化形成的朦胧感,却是营造梅花孤寒之美的关键,试想,如果画面除了梅花和枝干外,画面主体很明确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估计也没多少了。这就是主宾的辩证关系。</h3> <h3>再举一例,下图中,主是蜻蜓,宾是甜圈圈的光斑和草。试想,如果只有蜻蜓,可能主体很明确,但这幅照片就是实实在在写实的生态片了,画面的趣味性和所谓的意境也就失去了。</h3> <h3>二、取舍。</h3><h3>摄影是做减法的,而中国写意画也是做减法的,大家往往寥寥几笔,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看八大山人和青藤先生的画,都是大道至简的典范。说句题外话,生活中和工作中也是一样,把事情做简单是最难的。当然简洁不等于简单,做到取舍不易,初学者总觉得元素越多表达的东西就越多,其实不然,过多的元素可能导致主体不明确,画面纷杂,不“干净”。当然元素过少,又可能画面空洞、言之无物,这个度的把握取决于你究竟想表达什么。</h3><h3><br></h3><h3>下图的主旨是表达残荷的孤独与高冷,以虚化的水面为背景,过滤掉其他元素的纷扰,同时冷色调的背景,不至于让主体过于单调。</h3> <h3>下图主旨表达樱花清冷孤寂的品性。千枝万枝只取一枝,虚化背景让画面有一种神秘感,也不至于太单调。</h3> <h3>取舍不仅是意象的取舍,还包括色彩的取舍,单一色调让画面更简洁,虚化的残枝背影交代了蜻蜓的环境,同时一只蜻蜓独立,表达了作者所喜好的孤独清远的意境。</h3> <h3>三、疏密。</h3><h3>古人作画说“疏能走马,密不透风”,讲的就是疏密有致。中国审美里比较崇尚自然之美,不着人工痕迹,所以疏密要自然。所谓的密,就是凝聚,也就是物象相对集中。一般来讲,太密也难以给人以想象空间,让读者心理紧张的透不过气来,难免不能畅怀。太疏也容易空洞,疏密一致或者说疏密均匀又会显得呆板不自然。所以疏密有致,道法自然,视觉上也易形成松弛有度的感受。</h3><h3><br></h3><h3>下图竹干疏密相对自然,同时只选一簇竹叶,画面简洁,主体明确,背景的疏密让人心理有松弛感。</h3> <h3>下图上密下疏,舒朗的白墙给人更多想象空间,密集的梅花和墙瓦,交代了主体。</h3> <h3>为表达竹的清雅,使用多重曝光,右上角密集竹叶,左下角舒朗的虚化竹叶,形成更开阔的想象空间。</h3> <h3>柳枝的疏密是自然的,是随机,有时候随机的反而是最美的。</h3> <h3>四、虚实。</h3><h3>通过虚实变幻来突出主体和表达情绪,是摄影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摄影镜头的虚化也是把玩摄影趣味点之一。虚实之关系,与主宾关系有点类似,一般情况下,主体部分都是实,宾是虚,但虚实也是要有度,虚化太过,容易感受太空洞,观赏者心理没有抓头,太实可能会比较压抑,分不清主次,所以这个度的把握,也同样是看想表达什么。镜头的虚化,确实容易制造梦幻的感觉,有时候,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梦幻感本身就是超越正常视觉效果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梦幻感能提升艺术水平,关于虚实的应用,笔者还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这里不再赘述。</h3><h3><br></h3><h3>下面几副照片都是利用前后景虚化的效果,制造朦胧感和梦幻感。</h3> <h3>当然表达虚实,不仅仅只有虚化,绘画中常用浓墨表现实,用淡墨表现虚,摄影也可以通过多重曝光强弱对比,实现浓淡和虚实的表现,比如下图。另外,疏密也能表现虚实,动静也可以,摄影中常常用慢门的效果表现虚,常常起到意象不到的作用。</h3><h3><br></h3><h3>下图通过多重曝光,背景过曝,主体欠曝,合成后可实现浓淡和虚实的效果。</h3> <h3>这副原理与上幅相同</h3> <h3>动静来表现虚实</h3> <h3>五、留白。</h3><h3>这个白倒不是指白背景,也不是空白,白是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有,无就是白,相对于密,疏也是白。国画中最擅长用留白,大家看西方画,留白就很少,中国话,特别是宋以后,留白则极多。画画是加法,一张白纸上不断地增加元素,但元素太满了,心理上则容易造成拥挤的感觉,留白用好了,能增加画面阅读性,增加想象空间,元代大家倪云林就是留白高手。摄影中使用留白,其实也是减法一种体现,当然这个白不仅是空白,虚景也是白的一种。</h3><h3><br></h3><h3>下图中虚景就是白的一种。</h3> <h3>这是一种留白,是真正白色的白。</h3> <h3>这也是一种留白,虚化的背景为白。</h3> <h3>这也是一种留白,实际上是留“黑”,黑背景也是一种白。</h3> <h3>这也是留白(黑)。</h3> <h3>道理同上</h3> <h3>道理同上</h3> <h3>六、对比。</h3><h3>对比是利用构图中的矛盾,构成冲突,相互映衬,从而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这也是综合的方法,能做对比的元素很多,前面讲的虚实可以做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还是为了制造矛盾强化主体。</h3><h3><br></h3><h3>下图是动静对比的例子,宁静的湖面,残荷静立,死气沉沉,一片哀伤之景,突然远处游来一只小鸭子,画面立即被割开,画面活了起来,更显得幽静了。</h3> <h3>冷暖对比</h3> <h3>色彩对比</h3> <h3>七、均衡。</h3><h3>画面的均衡,更多的是欣赏者欣赏图片时心理上的平衡。一般来讲,拍大海,水平面都是平的,否则心理失衡的厉害,看着心里就不舒服,当然有的画面表达的不同意思,或许就是故意让你看了以后心里不平衡,这个令当别论。构图上的均衡,是通过元素来平衡画面,彼此之间形成呼应,避免画面的失重。</h3><h3><br></h3><h3>下图的梅花重心在下部,如果上半部全部留白。就没有了呼应,心理就难以平衡。</h3> <h3>比如下图,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把残荷安排在边角处,这个有点突兀,而且很不显眼,其实这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大关系,这样安排为了表现残荷的孤独清远,不合时宜。当然,如果没有上半部分甜圈圈做呼应,整个画面就可能失衡了。</h3> <h3>左右均衡。</h3> <h3>下图右边的花儿比例较大,右边的画面很重,左边就用虚化的光斑来平衡画面,也用春光来呼应了花儿。</h3> <h3>八、开合。</h3><h3>开是打开、开放,合是聚合、收敛。有点像写文章中的起、承、转、合,整个构图结构和脉络很清晰。画面起始时是开放的,画面舒展,最后是收敛的,让视觉最终有个落脚点,有个收尾。</h3><h3><br></h3><h3>下图中,梅花下为开,上为合</h3> <h3>开合</h3> <h3>开合</h3> <h3>开合</h3> <h3>根部开,树梢远处收尾,为合。</h3> <h3>九、布势。</h3><h3>谈到“势”这个环节时,我是比较心虚的,因为自己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我拍的照片能谈的上布势的,微乎其微。势是个很玄的东西,我们看一副画,隐隐约约有个气韵或有个中心在起着向心力或统帅作用,这就叫做势,势是气流动的具体表现。我们前面讲到的主宾、对比、疏密、开合、虚实等,都作为分枝服务于总体画面,从而形成画面总体趋势,势是一股隐含的力量,是综合因素形成的。</h3><h3><br></h3><h3>下图中的梅花枝干选择做了精心安排,上扬枝干表现梅花的倔强的性格,这可能就是一种势。</h3> <h3>前面讲过这副照片,作者想表达的是梅花的孤寒与清远。一枝独梅,清高孤寒,这是画面的开,梅花枝干,瘦骨嶙峋,隐约表达整个画面的气韵流动,把视觉引向远方,符合作者表达的清远的意境,枝干的S型构图,形成了整个画面的势。</h3> <h3>我的照片中,能体现布势的作品还真不多见。考虑到版权,以上所有照片都是本人拍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滥竽充数之嫌。有兴趣的朋友指点斧正,交流意见,切勿人身攻击,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自我总结,争论的面红赤耳犯不着也谈不上。</h3> <p>如果有喜欢的朋友,请不要送花了啊,因为都送给平台了。</p><p><br></p><p>更多良子的摄影、诗词、散文,请关注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