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br></h3> <h3>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br></h3> <h3>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h3> <h3>北京颐和园</h3> <h3>承德避暑山庄</h3> <h3>苏州拙政园</h3> <h3>苏州留园</h3> <h3>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br></h3> <h3>颐和园中著名的十七孔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桥面宽8米,桥高7米,长150米,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恢宏之感。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都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十七孔桥,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桥面像一张弓,又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非常壮观。<br></h3> <h3>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都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金黄色的落日余晖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将洞口全部照亮,形成了美景。<br></h3> <h3>这些日子里,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拍摄“金光穿洞”。拍摄的最佳位置在十七孔桥的西北角。每天不到下午3点,桥头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游客。河岸边架起了长枪短炮,横举的手机也此起彼伏,有经验的摄影爱好者搬来了梯子,以变换高低角度。随着太阳偏西,十七个桥洞逐渐染上越来越浓重的金色,人群也越发兴奋起来。</h3><h3>听大家说,每年拍“金光穿洞”都挺不容易,平日里虽然也有夕阳,角度却不如意,只有在冬至前后这几天,夕阳才能把17个桥洞同时点亮。除了时间,还要有晴好的天气,最好水面还要结冰,以加强阳光的反射效果。<br></h3> <h3>“金光穿洞”现象是如何出现的,网上很多解释。简单来讲,日落的方位随着季节是在不断变化的,好比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美景。网上还有大量文章称,当年造十七孔桥时,工匠利用了天文学的这一原理,把这样的景观呈现出来,由此称赞清朝的工匠巧夺天工。对于这一说法,有人保留质疑态度。
天文学在我国虽发源较早,但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最优先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风水,十七孔桥作为颐和园中最主要的桥梁,设计中优先考虑了现代自然科学,这一说法令人生疑。十七孔桥的修建时间为清乾隆十五年,那么“金光穿洞”如此奇景,若真是有意为之,却在此后清乾隆钦定的“燕京八景”中没有入流,这难道不奇怪吗?<br></h3> <h3>为弄清原委,《北京晚报》的记者请教了专家。专家们则告诉记者,十七孔桥建造之初,实则仿照卢沟桥的样式而制,桥栏上的石狮子544只,比卢沟桥还多了59只。经考证,当年造桥时,“金光穿洞”的现象,确为巧合,虽然后人可以科学解释,但当时并非利用了天文学原理。
“可能是现在网络发达了吧,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专家们也提到,“金光穿洞”2018年来得确实是早了一些,却也不算做是什么百年不遇的奇景。<br></h3> <h3>太阳更偏西了,天空一片通红。走在园子里,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夕阳的这一抹金,其实并不只在十七孔桥上“作画”,遍布颐和园,所有的建筑都被勾上了金边,细心发觉,美不胜收,建议大家多多留意,可能有更奇的美景在等着您,审美的目光何必只“锁定”一座石桥?<br></h3> <h3>最后再向您透露一个小秘密 : 颐和园也是北京最适合看落日的地点之一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