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 之俄罗斯12日

晶晶

<h3>也许学的是俄语,也许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有点苏联情结,老爸建议去俄罗斯看看。</h3><h3><br></h3><h3>俄罗斯,是“苏联”分崩离析后的一个“大块”。脑子里只有不成概念的碎片“苏联”,列宁在1918、高尔基的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社会主义强国、解体后经济崩溃、始终不能想象崩溃是啥样,去看一看吧。</h3><h3>…… ……</h3><h3>比较了多个俄罗斯行程,最终选中了这个俄罗斯12日金秋旅行。</h3><h3><br></h3><h3>走之前听说了一点关于现在的俄罗斯,有说比较穷,有说菜饭没味道巨难吃,出行通知书也有带榨菜的提醒。榨菜重,就带点盐以备不时之需,后来证明都是多余。</h3> <h3><b><br></b></h3><h3><b><br></b></h3><h3><b>【行程轨迹】</b>总共三个大站。<u>第一站</u>,伊尔库茨克,三天,吃俄餐看教堂看木屋游贝加尔湖;<u>第二站</u>,莫斯科,看红场看庄园看教堂游玩四天;<u>第三站</u>,(圣)彼得堡,看皇宫看修道院看街景逗留三天;<u>回程两天</u>,到北京,行程结束。</h3> <h3><br></h3><h3><br></h3><h3> 【第一天】<br></h3> <h3></h3><h3><br></h3><h3>第一站——从北京飞抵<font color="#39b54a">伊尔库茨克</font>。<br></h3><h3>19日早上5:45,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8:30降落在伊尔库茨克。一下飞机顿时感觉收骨头——下飞机没有廊桥通道是机场大巴接驳,很冷,完全不是之前预报的20度;赶紧换上厚衣服,等出了机场上大巴更冷了,感觉只有3-5°C,真后悔没把羽绒服换上。</h3> <h3><br></h3><h3><br></h3><h3><b style=""><font color="#b04fbb">喀山大教堂</font></b></h3><h3>之所以叫喀山大教堂,不是因为地点喀山而名,是因为教堂存放俄罗斯东正教的圣物——喀山圣母的画像而得名,喀山圣母是俄罗斯最灵验的圣母,复制的喀山圣母画像有着同等的效力,所以俄罗斯有很多的喀山大教堂。<br></h3><h3>由于刮风下雨打乱了旅行社的安排,所以临时决定就地参观几个教堂。</h3><h3>我们首先来到喀山大教堂——从外面看上去像童话里的城堡。<br></h3><h3>进入教堂,看着规模不大,却满眼塑像浮雕,精彩美丽金光闪闪。</h3><h3>许多人物画像的边框就是一个小型拱门,花样浮雕装饰门柱。小时候家里的罗马数字自鸣钟就是这个样子,拱门上还有尖顶。自鸣钟源于西洋。</h3><h3></h3><h3>教堂的吊灯真够漂亮,非常精致,是在俄罗斯看到的最考究最漂亮的两个吊灯之一(还有一盏在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就是小灯盏也是花样层出造型各异的艺术范儿,照明的同时兼顾让人养眼;感叹,西方的艺术从土壤里生长,无处不有。</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木质别墅</b></font></h3><h3>在不小的风雨中导游带着大家来到一座俄式别墅前。</h3><h3>瞧这座二层楼房,它的屋檐、窗户、护栏等等,无不饰以精美木板花雕,处处传递着文明、富足和美感。</h3><h3>想着西伯利亚曾是流放罪犯的苦寒之地,竟有如此精致的房子,真是,人多了,就成了城。</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初尝俄餐</b></font></h3><h3>中午在一家俄餐馆,吃了此生的第一顿俄餐。</h3><h3>按着上桌的顺序:①每人一份蔬菜沙拉,有点像中国的凉拌菜,只有少许沙拉酱,感觉比沙拉好吃、比中式凉拌菜清淡而不差;②放了番茄包菜土豆的大罐蔬菜汤;③每人一份米饭和一份猪肉末饼,肉饼跟中国肉圆比味道稍有区别,米饭不好吃(米质差做得也差);④每人一块土豆饼和一段香肠,土豆饼挺好吃香肠也可以。</h3><h3>这家餐厅的餐具多是笨重的陶器,好处是吃饭到完时罐子里的开水或汤还是烫的。</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导游</b></font></h3><h3>现在的导游都是要跟当地对接,这次也是。</h3><h3>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导游都是由中国在读留学生兼任。都是90后,同他们短暂的接触,感觉他们都有能力有墨在胸了;他们独自在外面读书打工都是不容易的,且过得挺好;他们学成后多回国,即便喜欢且适应俄罗斯也留不下来,因为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移民过来也习惯不了,所以一般都不打算留下。<br></h3><h3>而在伊尔库茨克,导游玛丽娜和安德列(负责游湖那一天)都是俄罗斯人,没有中国留学生做导游,大概伊尔库茨克没有好的大学可读,生活也相对差一点吧。玛丽娜在中国读过几年书能说中国话但说得不怎么好,后来回俄罗斯结婚生子做旅游。<br></h3><h3>在车上,玛丽娜介绍了现在的俄罗斯,由于听得有点吃力费解,所以大约记下了一些。</h3><h3><br></h3><h3>俄罗斯是92年开始取消福利分房。</h3><h3>政府鼓励生孩子,生一个两个三个孩子有不等奖励;生满四个孩子是英雄母亲。</h3><h3>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读书免费,上大学要钱。</h3><h3>俄罗斯人平均工资1500元(合人民币);警察医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3000—10000元(合人民币)。</h3><h3>…… ……</h3> <h3><br></h3><h3><br></h3><h3>吃过饭又去看教堂,在路上看见一尊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的经典的挥手姿势的塑像,像的不远处是列宁街。</h3><h3>掠过一丝庆幸:总算还好,苏联解体后并没大张旗鼓地反对马列主义。</h3><h3><br></h3><h3>在俄罗斯所到之处都是牵挂的电线,许多时候有点煞风景,少拍了许多照片——回来开始用了PS后知道这不算问题,后悔,唉,无知闹的。</h3> <h3><br></h3><h3><br></h3><h3>下了车就能看见救世主教堂、斯巴斯克教堂、监狱大教堂等等。</h3><h3>苏联时期绝大多数的教堂⛪️都关闭或改做工场作坊等等用处,苏联解体后才又逐渐恢复。</h3> <h3><br></h3><h3></h3><h3><br></h3><h3>这是<font color="#b04fbb">二战胜利广场</font>,广场上有长明火——燃烧的是天然气。</h3><h3>路边有许多鸽子和麻雀,不怕人,不知怎么的毛都松着看起来很胖但都缩着脖子。</h3><h3>看完教堂看完二战胜利广场,走过一座桥看见安加拉河,遥望对岸美丽的秋色以为最美不过此,急急乎想要收入镜头,无奈太远看不清——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样的美景在多的是,不遗憾。</h3><h3>大家贪婪享受眼前美景,置压到头顶的黑云于不顾,结果给大雨淋了个透。</h3> <h3><br></h3><h3><br></h3><h3>大雨过后往州政府走,路边有座天主教教堂——俄罗斯曾经唯一的天主教堂,是过去波兰人建造,由于俄罗斯全民东正教而不允许异教存在,所以实际上现在这里是一个音乐厅。</h3><h3>在街上,公交车好像都是电车,两条辫子的那种;电车的式样是我们多年前有过的像依维柯的客车。</h3><h3>路上经常看到拉达轿车,这车在我国已经消失30年以上(东北可能晚点),不禁想到俄罗斯很穷的传说,可看大街上的车子,日系的德系的好车都有。</h3><h3>在州政府旁边有个超市,大家进去买了巧克力水果等许多东西,似乎都不贵,那种我们超市也有的四五公分的西梅六七元钱一斤,紫雪糕好像合到3元人民币一支。</h3><h3><br></h3><h3>晚饭在一家“北京烤鸭店”吃的,菜式和味道都不错,没吃烤鸭,以素为主很合胃口;饭店布置装修都是中国风,只是没见有一个华人店员。</h3> <h3><br></h3><h3><br></h3><h3> 【第二天】</h3><h3><br></h3><h3>乘坐小火车游览贝加尔湖。<br></h3> <h3></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贝加尔湖</b><br></h3><h3>被誉为“西伯利亚的眼睛”,是世界上年代最久、最清澈、最深的湖泊。<br></h3><h3>早晨大家来到伊尔库茨克车站,乘坐上午7:40发出的小火车开始游湖。小火车车速三、四十公里,中间停五次每次四十分钟左右,下午5:00下车。下车后需要乘十几分钟船离开贝加尔湖。</h3><h3>火车上的乘客多数是中国游客,少数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人。</h3><h3>目前这个游湖项目被炒得价格很高。<br></h3> <h3><br></h3><h3><br></h3><h3>伊尔库茨克的火车站,除了安检像是三四十年前的国内一般火车站;但站台上有电子屏。<br></h3><h3>小火车上的一天由当地导游安德烈(?)带领,他很负责任,上了车把小火车运行时刻表发到大家手里,每到一站便把注意事项挨个嘱咐一遍,中文讲得不是很溜但可以沟通。</h3> <h3><br></h3><h3><br></h3><h3>小火车宛如行进在油画中,没阳光也够美,如果是阳光下层林尽染的美景恐怕不是能够想象的。</h3> <h3></h3><h3><br></h3><h3><br></h3><h3>小火车有点旧,设施也不全,没有开水炉,一个车厢里放两个热水壶;整列车大概六七节车厢,厕所只在第三第六节车厢有,所以厕所门口始终排着六七个人的队伍。<br></h3><h3><br></h3><h3>排队上厕所的时候,听见一个带点口音的人在跟人说话,回头一看居然是个外国人,好像对中国很熟悉,就攀谈了几句。</h3><h3>他是俄罗斯人,到过中国许多地方,喜欢四川的美食,还起个叫“佛辣德”的中国名字。</h3><h3>问他上海怎么样,他说不咋滴,没有北京好,北京浓浓的中国风,还有西安也不错。听了他的话心里思忖,北京西安也都是翻新了的;再一想,他的感觉也对,他没见过老北京。北京西安虽早已翻新不见城墙却依旧翘檐灰墙;而即便倒退50年或更多,上海还是洋场,总是不似“中国”的中国。</h3><h3>问可不可以给他拍照,说没问题,合影也很乐意。</h3><h3>手腕上黄色的手环是下小火车后乘船上岸的船票。<br></h3><h3><br></h3><h3>厕所门口的垃圾箱上方,有“玻璃”和“所料”的标示,看来是在中国有口音的地方生活过一段日子的俄罗斯人写的,把塑料写成“所料”了。</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小火车上的很多时光是看贝加尔湖对面的山景,这么大范围的山体拦腰一条线分明,看起来似乎上面阳光普照,下面给云遮蔽了,其实不然,那天始终是沉重阴天,是分明的气候气温层的显示。</h3><h3>有个山坳后面的白色山,看起来是雪山,其实不然,它是大理石山。</h3> <h3><br></h3><h3><br></h3><h3>小火车停靠的第一个站比较正式,大,估计有给养整修的功能;有一个教堂和商店;没啥风光。</h3><h3>横跨铁道有天桥,走上天桥看见整列缓行而过的原木车皮正要拍,几个过桥的铁路员工(应该是)中的一个朝我摆手示意别拍。</h3> <h3><br></h3><h3><br></h3><h3>第二个停靠站叫<font color="#b04fbb">一半车站</font>,这是一个总共二十多个人的小村庄,今天午餐在这里吃,也是第二次吃俄餐。</h3><h3>一碗罗宋汤、一份肉末饼加土豆泥;俄式大面包是主食,随拿;再发一块巧克力饼干。土豆泥好吃,肉饼也可以,经过腌制的黄瓜味道独特好吃,可惜只有两块。</h3><h3><br></h3><h3>看这家彩钢瓦盖的彩色房子,跟俄罗斯其他地方一样色彩斑斓夸张,门前挂了许多花篮,只是房子并不保暖——冬天这里将不会开张。</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意大利墙</font></h3><h3>是意大利人设计的隧道和防护墙。</h3> <h3><br></h3><h3><br></h3><h3>晚饭是中餐,应该是俄化的中餐吧,味道有一点点陌生的改变,看,汤是奶油汤——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吃,飘在浮面的是奶油;汤是咸味的,奶油好像有点甜,不难吃只是不习惯。</h3> <h3><br></h3><h3><br></h3><h3> 【第三天】<br></h3><h3><br></h3><h3>李斯特温卡镇。</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里斯特温卡镇</b><br></h3><h3>里斯特温卡镇应该是贝加尔湖边上随便的一个普通镇子,却安了一个缆车供人上山看贝加尔湖,可见俄罗斯注重旅游业。</h3><h3>我们乘坐缆车到达山顶,看山看树看贝加尔湖,真的美,山美树美贝加尔湖美。</h3><h3>坐在我们前面缆车上的是同团的一对对夫妻,看着他们银发上头却携手旅行,不时相互欣赏对拍,真的一幅完美的人生写照!</h3> <h3><br></h3><h3><br></h3><h3>在山上看完风景看完湖色步行下山,看一路的叶子,看叶子上的光,美;看一路高耸茂密的树林,看它们的树种,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h3> <h3><br></h3><h3><br></h3><h3>在高而密的大树林中蜿蜒的小路上,走着的人显得更小;阳光下的叶子闪着金光,就是油画中的样子,多了风吹树林刷刷的响声,让人惬意而浮想联翩。</h3> <h3><br></h3><h3><br></h3><h3>午餐在镇上一家感觉是“俄式农家乐”吃的,似是一户不大的人家,环境却不错。</h3><h3>旁边有一家正在施工的房子,看得出来在建的是饭店。</h3> <h3><br></h3><h3><br></h3><h3>这顿午餐是此行俄罗斯印象最好的一顿俄餐。</h3><h3>1/ 先上了一份蔬菜沙拉和一篮面包(左图)。</h3><h3>2/ 接着是一碗汤,里面有一点感觉是手擀面、土豆和胡萝卜等等几种蔬菜丝,上面还飘一些茴香菜叶,尝了一下,鲜美;这色香味俱全的,感觉是中国菜了。</h3><h3>3/ 下来(等的时间有点长)是每人两段烤鱼和烤土豆(右图三),鱼是贝加尔湖的鮰鱼,鱼皮裹少许面包屑烘烤,脆而香很好吃,鱼肉有点像马鲛鱼,但细腻一点;烤土豆大概腌制后烘烤,肉质不粉但味道不错。</h3><h3>4/ 最后上了一道点心(右图二),我们蛋糕店也有的那种千层酥,撒在上面比芥菜籽还小得多的小黑点,很香,但显然不是芝麻;咨询地导玛丽娜,说是罂粟壳。[惊讶]</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鱼市</b></font></h3><h3>吃过饭去镇上<font color="#010101">鱼市</font>参观。小镇一条街不算冷清,而且车很多;一辆加长版的婚车驶过没来得及看清牌子就过去了,俄罗斯人看来也是喜欢排场的;一户人家有几进的小花园——那里应该充满了浪漫故事,看见它屋顶上有牌子才知道那是家商店[偷笑]。</h3><h3><br></h3><h3>进鱼市前领队涂先生关照拍照悠着点,恐怕人家反感。</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鱼市</font>里人不很多;因为行李箱太小不准备购物,没去关心鱼产品价格,好像不贵;工艺品手工羊毛品价格并不便宜,一个桦树皮做的首饰盒大约合人民币四五十元,羊毛织的手套大约六十元。</h3><h3>买了东西如果想跟摊主合影,摊主很乐意。</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塔里茨民族建筑露天博物馆</b></font></h3><h3>这个博物馆在利斯特温卡镇的附近,介绍说是这里聚集着各个时代的木屋,看那个样子是为开发旅游而建——无论它是否古迹,都有传承的意义。</h3><h3>整个景区还是比较美的,童话般的木屋、油画样的树林、烟波静谧的湖景。</h3><h3><br></h3><h3><font color="#39b54a">有点遗憾的是天气</font></h3><h3>自以为是地想象俄罗斯秋天的秋高气爽,新疆不就是太阳很多很好吗?俄罗斯在新疆更北边应该雨水更少的,还真不是;这次行程12天多数阴雨,能出半天太阳算是好的了,也是此行遗憾的地方。</h3><h3>今天也是,上午在小镇享受了阳光美景后一片厚厚的云层遮蔽了太阳一下午就是不露面。</h3><h3>俄罗斯司机就要下班了,看着就在云层边上“徘徊”的太阳大家心有不甘又等了一小时太阳公公就是不给脸。</h3><h3>等怏怏地上车开了二十分钟后,金色的阳光便斜射了出来,树林中、道路上车厢里无处不在,处处美景。</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大巴</b></font></h3><h3>俄罗斯的旅游大巴都是从西欧进口的二手车,乘坐感觉没啥不好。<br></h3><h3>大概俄罗斯制造都是“牛刀”,制造这种客车都是宰鸡活儿,还转不过弯来,进口二手车既可以学习又可以节约。</h3><h3>无意间看见车尾的排气管上还顶着一个塑像头,有意思。</h3><h3><br></h3><h3>无论在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和彼得堡,每天有一辆当地旅行社的大巴供出游,因为语言不通对他们的关注不多,驾驶员性格素质不一。</h3><h3>去木屋博物馆的驾驶员是位帅哥,也温和;莫斯科的驾驶员好像凭着有肌肉💪有不遵守交接结算规则的事,问题不很大导游小成就没跟他计较下去;彼得堡的驾驶员是位65岁的热情老人,他说是退休了闲得慌才来开车,家里有儿子经营。</h3> <h3><br></h3><h3><br></h3><h3> 【第四天】<br></h3><h3><br></h3><h3>就是第二站,从伊尔库茨克飞往<font color="#39b54a">莫斯科</font></h3><h3>早晨四点起床——这次行程都不用早起,这是最早的一次。</h3> <h3><br></h3><h3>晨曦中的伊尔库茨克机场,金光斜照在储油罐上照在直升飞机上很漂亮;一辆接驳班车行动了,机场在苏醒。<br></h3><h3>7:40左右,飞机起飞;登上弦梯时最后再看一眼伊尔库茨克,以后还会来吗?美丽的西伯利亚。</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莫斯科,我来看你。</b></font></h3><h3>莫斯科,曾经共产主义阵营的象征,亲切的陌生地方,经典、不了解却有感情。</h3><h3>知道莫斯科还是在读书之前,在一本早年的课本上看见的克里姆林宫的图像。到读书时苏联“老大哥”已经翻脸,课文中已读不到关于苏联了;只是听老师讲“老大哥”怎么刁难我国,我们勒紧裤腰带还债;赫鲁晓夫怎么个耍阴谋上台;后来发生了“珍宝岛战争”……。</h3><h3>现在,要去那个地方了。</h3><h3>…… ……<br></h3><h3>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飞机于13:40降落在莫斯科机场,期间有了5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此时的北京时间是13:40,莫斯科时间是8:40;气温也从七八度升到二十多度。<br></h3><h3>莫斯科机场是新的,很大,无论在里面还是外面看,尤其在外面,一般收不进一个画面。</h3><h3>可能是集散规划还没跟上,机场上有点乱。</h3> <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团餐</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午饭就是在红场旁边的一个中国饭店里吃的,——包括以后的饭店,都跟国内旅游景点的大食堂没啥两样,几十张桌子及以上的规模,不断地翻台。菜的数量和质量比在伊尔库茨克的用餐水平有点差距了,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行程结束,猜想,伊尔库茨克的物价是比较低廉的。</h3><h3><br></h3><h3>除了莫斯科,俄罗斯的旅游团餐饭店都有俄罗斯特产放在店堂卖,如糖果巧克力松子仁等,尝过了味道后就买了1公斤巧克力100元人民币,味道很好,说不是代可可脂,想多买又实在塞不下,推荐哈。</h3><h3>一家饭店把牙签放在墙上,虽然low了点,但很有创意是吧。</h3> <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红场</font></b><br></h3><h3>红场,意味着克里姆林宫,意味着莫斯科。</h3><h3>在到红场前,心里有点小激动,毕竟这是从小就知道的革命圣地之一呀。</h3><h3><br></h3><h3>吃过饭参观红场,地导小成关照千万当心小偷,那些来自印度或菲律宾的小偷不敢惹俄罗斯人专门偷中国人,偷不着东西就偷证件,如果给偷了证件非常麻烦——俄罗斯警察是不很作为的办事效率很低,没了护照怎么回国呢?</h3><h3>听了小成的话,当得知红场是自由活动时心里恐慌得紧——那怎么成呢?可小成跟女友走了只得独自游览——走了一段才明白恐惧是多余,红场及周围就那么大,氛围平和;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于是把小成的嘱咐抛诸脑后——后来确实也没碰到小偷。</h3><h3><br></h3><h3>红场从克里姆林宫开始,顺时针依次是:<font color="#b04fbb">克里姆林宫、列宁墓、历史博物馆、国立百货商场、瓦西里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b></font></h3><h3>在克里姆林宫的对面,是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这家建于1893年的“古姆”,是欧洲十大百货商店之一。</h3><h3>地导小成竭力推荐这家商店和店里的冰激凌,于是决定进去看一下。</h3><h3>进门需要安检,虽然并不严格。</h3><h3>进门后并排三四条街,各有三层铺面,各种品牌店;上下左右各有连通;两街之间的天井里多为各种布置考究的吃食摊铺,奶酪、面包、牛奶以及水果坚果等等。一瓶大约800ml的牛奶100卢布约合RMB10元;葡萄250卢布一斤……</h3><h3>冰激凌🍦售卖亭前排了很长的队伍,都是慕名而来?有,当然还有不少当地人。</h3><h3>一个东南亚人长相的导游老是插队买冰淇淋给她的团员,虽遭到排队顾客的指责,但她低调解释依然故我,售货员大概也认识她,所以卖了几个排队顾客就卖一个给她。整个商场的顾客游人似乎都在吃这种冰淇淋。</h3><h3>这么有名的俄罗斯冰激凌🍦当然是要尝一下的,于是100卢布买了一支紫雪糕吃了,没感觉味道有啥特别,跟和路雪伊利啥的都差不多。</h3><h3>看见一个脸上画着很好看的花样的小姑娘,请她让我拍照,她和她的妈妈都很乐意。</h3> <h3><br></h3><h3><br></h3><h3>红场上,几乎孩子是主题,父母带着孩子,爸爸或妈妈带着孩子,少数还有祖辈带着孩子,看来俄罗斯人的家庭观念也是很重的。</h3> <h3><br></h3><h3><br></h3><h3>跟所有地方一样,红场上的人群中,有许多有趣的人。</h3><h3>在饭店旁边,有两个打扮夸张的人,大概是cosplay之类,看见我拍他们就朝我挥手微笑,我却没时间好好拍他们。</h3><h3>看见广场上穿着古装的人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那是跟人拍照收钱的。</h3> <h3><br></h3><h3><br></h3><h3>在历史博物馆的西侧,这位老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前专注地在唱歌,好像是苏联二战时期的歌曲,是缅怀逝去的年代?可能。<br></h3> <h3><br></h3><h3><br></h3><h3>在红场的不远处的一个小广场,是供人休息的场所,凳子竟然是几大段原木稍作加工而成。<br></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克里姆林宫</b></font></h3><h3>下午三点半,排队参观克里姆林宫。</h3><h3>进宫前会经过无名烈士墓,这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无名英雄而建造的,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h3><h3>进去要安检,然后城墙过道,到那个克里姆林宫的标志、顶着五角星的塔楼下面的城门进入宫内——进去了才知道克里姆林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座宫殿建筑,而且教堂和宫殿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所以在俄罗斯除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地方<font color="#39b54a">有许多克里姆林宫</font><font color="#010101">哦,傻了吧,反正我傻了</font>。</h3> <h3><br></h3><h3><br></h3><h3>进入克里姆林宫,道路左边是<font color="#b04fbb">普京</font><font color="#b04fbb">办公大楼</font>,大楼的一边停放着一排钢炮,感觉像苏联遗留下来的二战时的武器,有意思,是要表现战斗民族的意思?</h3> <h3><br></h3><h3><br></h3><h3>道路右边是<font color="#b04fbb">克里姆林宫</font><font color="#b04fbb">大剧院</font>。</h3><h3>这是一幢没有雕饰的现代建筑,只在顶端放了一个双头鹰国徽,一些重要会议也会在这里举行。</h3> <h3><br></h3><h3><br></h3><h3>大剧院往前往里走,是<font color="#b04fbb">教堂广场</font>,有圣母升天大教堂(克里姆林宫里的主教堂)、天使报喜教堂、十二门徒大教堂等等。中间那高的是钟楼,也是克里姆林宫里最高的建筑。</h3> <h3><br></h3><h3><br></h3><h3>进入克里姆林宫,官方给每个旅游团队配了两名当地的解说员,其中一个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俄罗斯的就业率好到需要高龄人出门工作了?真是费解。<br></h3><h3>后来听到一个说法,是俄罗斯有关部门派人专门管理中国游客的[尴尬]——好像有点对——我们参观克里姆林宫主教堂即<font color="#b04fbb">圣母升天大教堂</font>时导游说原则上不让拍照所以少许掩着点拍,结果进去了给两个老太太看得死死的不让拍。</h3> <h3><br></h3><h3><br></h3><h3>再往里面走,路的左边是大草坪;右边一片是教堂还有<font color="#b04fbb">炮王</font><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b04fbb">钟王</font>等古迹,游人如织。</h3><h3>走到底便可以看见据说是普京的停机坪,远望宫外的莫斯科河……</h3><h3>克里姆林宫区域内办公区域禁止靠近,规矩森严,游人必须按照白线行走不得逾越。往回走时我们在草坪一侧拍照游览后径直往进口处走,没搞清状况就走进了办公大楼区域的白线,让工作人员制止了,示意线外绕行,再一看地上有白线。</h3><h3>走到大剧院那儿,已是下午五六点钟的样子,许多俄罗斯家庭带着孩子穿着礼服络绎不绝进宫来走入大剧院,哦,是周末的观剧之类的文化娱乐。</h3> <h3><br></h3><h3><br></h3><h3>从克里姆林宫出来,天色暗下来,往红场方向走去等待红场的夜景。</h3><h3>比黑暗来得更快的是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淋湿了广场上绝大多数的人们——根本来不及跑到遮蔽处,也很少有遮蔽处。</h3><h3>同样快的是大雨的离去,天还没完全黑透,欣喜地看见一个不断清晰的大月亮出现在瓦西里大教堂后面的天空,让人感觉童话仙境;克里姆林宫开始亮灯,宫墙辉煌蔚为壮观。</h3><h3>天很快黑了,在同团老师们恋恋不舍下收工回宾馆。</h3> <h3><br></h3><h3><br></h3><h3>在莫斯科,我们住在<font color="#b04fbb">帝国饭店</font>,饭店很大。</h3><h3>房间里的电视机是韩国的三星牌,看到不是“made in china”的电器好像有点意外。</h3><h3>看这遥控器还有考究的外套,想起一个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的视频,说中国人喜欢在遥控器上包个塑料袋子好奇怪,他应该到俄罗斯来看看才对。我就喜欢把遥控器包好,要不面板的清理很麻烦,而且还可以防止溅到水。</h3><h3>房间里有开水壶——行前通知书注明要带开水壶,因为俄罗斯的饭店不供应开水,但实际上即使房间里没有过道里也有热水机。</h3> <h3><br></h3><h3><br></h3><h3>导游说帝国饭店旁边有一个“超市”,进去了才知道是个自由市场,规模不小,电器日杂样样有,葡萄9元钱一斤不算贵,我们买了好多;松子仁90元一斤,比其他地方便宜了10元;其他蔬菜杂粮折合人民币比中国要贵。这时人民币对卢布的汇率是1:10的样子。</h3> <h3><br></h3><h3><br></h3><h3> 【第五天】<br></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察里津诺皇家庄园</b><br></h3><h3>这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下令修建的,典型的皇家园林,有城墙、拱桥、湖泊、森林、大草坪等等和一个教堂⛪️,湖光山色俱全,气派非凡。</h3> <h3><br></h3><h3><br></h3><h3>庄园的内室,是作为收费博物馆参观的,350卢布一个人;走进去只觉得金灿灿亮堂堂,皇家的颜色。</h3> <h3><br></h3><h3><br></h3><h3>从庄园出来,恰逢俄罗斯人办婚礼,可惜已经到上车时间了看不见过程。</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卡洛明斯克庄园</b></font></h3><h3>吃过饭,来到卡洛明斯克庄园,这是一座木结构宫殿,是沙皇的郊外避暑官邸,里面有240个房间,还有一个收费博物馆。</h3><h3>走过宫殿是大片像樟树(?没仔细看)的树林,再过去看见远处的莫斯科河畔,风景如画,没能来得及抵达河边便往回走,一路感觉很好。</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列宁山 • 莫斯科大学</b></font></h3><h3>从卡洛明斯克庄园出来,便来到列宁山观景台。列宁山其实是莫斯科的一个高地,也是平地,列宁山观景台就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旁边,朝北可以俯瞰莫斯科市区——是不是有点像上海的东方明珠建筑群?很漂亮!</h3><h3>转身,正对着的南边就是通往莫斯科大学的正门。</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莫斯科大学</b></font></h3><h3>莫斯科大学创办于1755年,这里是于1953年9月建成的新校舍。</h3><h3>32层的主楼包括55米的尖顶在内,总高240米,正面宽450米,是7个斯大林式建筑(号称七姊妹)中规模最大的建筑。</h3><h3>跟莫大的规模相应衬的是它前面的广场——在观景台看着就在眼前的莫斯科大学,走到跟前要花十分钟,中间是数十米宽的花园带,花园带两边是马路,再往两边是树林,整个广场气势非常大。</h3> <h3><br></h3><h3><br></h3><h3>从莫大往回走,斜阳照在路边行人身上,照在房子上,照在树干上,光影明媚,时光惬意。</h3> <h3><br></h3><h3><br></h3><h3>走回列宁山观景台不久,天色就黑了。</h3> <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俄式建筑</b></font></h3><h3>白天在经过一幢长房子的时候——这幢房子长得让我在开动的车上朝前朝后两次拍摄都没能拍全它的身影,莫斯科地导小成给大家介绍了苏联时代建筑的<font color="#b04fbb">三个主要形态</font>:<font color="#010101">斯大林式的建筑、赫鲁晓夫小楼和勃列日涅夫大楼。</font></h3><h3>眼前这长的大楼是典型的<font color="#b04fbb">勃列日涅夫大楼</font>,大而厚实有电梯有暖气的(用现在我国的话就是)小高层“整体建筑”,墙体达1米厚;这是处于苏联实力高峰时期的产物,是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的象征;也是这次见到最多的建筑。</h3><h3>在勃列日涅夫大楼之前的是<font color="#b04fbb">赫鲁晓夫小楼</font>。当时战后急速城市化需要大量住宅,赫鲁晓夫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建立了大批的从西方"廉价社会住宅"移植的廉价楼房,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采用预制板结构,层高一般是5楼(省去了电梯费用)。这样“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虽没能实现,但确实达到了“居者有其屋”的成就。<br></h3><h3>赫鲁晓夫小楼的典型就是筒子楼,个人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前造的住宅其实都是赫鲁晓夫小楼,只是中国国情下房屋设施比不上赫鲁晓夫小楼的好些且面积更小。</h3><h3>随着这些赫鲁晓夫小楼慢慢的年久失修,功能退化跟不上时代需求了,普金执政后,觉得“不能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下令大规模拆除了这些住宅。</h3><h3>而最早的<font color="#b04fbb">斯大林式建筑</font>,典型的就是莫斯科大学等“七姊妹”建筑,气势雄伟,布局对称的蛋糕建筑。我想这在中国也有许多,中国军事博物馆就是众所熟悉的这种建筑。</h3><h3><br></h3><h3>后来路上看见不少在建的住宅,大,仍然是特点。<br></h3> <h3><br></h3><h3><br></h3><h3> 【第六天】</h3><h3><br></h3><h3>谢尔盖耶夫镇。</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圣三一教堂</b><br></h3><h3>圣三一修道院坐落在莫斯科郊区的谢尔盖耶夫镇旁边,是俄罗斯最著名最古老的大教堂之一,属世界文化遗产。</h3><h3>圣三一,就是圣母圣子圣灵三位合一。</h3> <h3><br></h3><h3><br></h3><h3>走进圣三一修道院,门廊的墙壁和顶上都画满了圣经故事的壁画,壁画上面的人物如果头顶光环(不是帽子哦——想想画的金光环这一点是不是属于写意?)就是圣徒。</h3><h3>修道院里面有建于不同时期的好几座教堂,走近院内左边第一座是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b></font></h3><h3>这是叶卡捷琳娜沙皇大帝(二世)在位时建造,她是一位德国公主,嫁到俄罗斯后来当了沙皇,武则天式的人物;按照女沙皇的意志,教堂被建成了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从外面看纹窗雕柱花墙,华丽精致,尽显欧式风格。</h3> <h3><br></h3><h3><br></h3><h3>进入外庭和中庭,只见雕柱花框之外,考究的圣经故事壁画布满墙壁和穹顶。</h3><h3>比起察里津诺皇家庄园的室内装修,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除了豪华气派,多了精致。瞧那盏吊灯,做工特别考究,每个细节、每个细小的挂坠件都细腻光精;都是经过仔细打磨抛光后的完美呈现。</h3><h3>内庭,更是女皇心思所在,这些精雕细琢的花饰都用俄罗斯金包贴——所谓俄罗斯金,是俄罗斯特有的含铬等元素的金致几乎永不变色,达800公斤(见最下图)。</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谢尔盖耶夫教堂</b></font></h3><h3>挨着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的,是谢尔盖耶夫教堂,它是圣三一大修道院的创建人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建造,谢尔盖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传播研究者。在谢尔盖耶夫教堂内不允许拍照。<br></h3><h3>进入教堂⛪️ ,一派肃穆氛围。神父给信徒宣教,吟唱了一段后,坐在角落里的三个人左右的唱诗班(不是修女)开始和唱,美妙空灵的歌声非常动听——连我这样的对音乐没兴趣的人都给深深吸引;或许由于教堂的结构又或许教堂内的肃静,三个人的声音居然就能唱响整个教堂;由于不能拍照和录像,只能录下一段唱诗班的歌声。</h3><h3>唱诗班的歌声不断,有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员“上下班”轮换。在里面时间不长,看见一个人下班又来了两个人,变成四个人唱了。</span></h3> <h3><br></h3><h3><br></h3><h3>大修道院里有好几座不同时期的教堂。</h3> <h3><br></h3><h3><br></h3><h3>今晚住在<font color="#b04fbb">弗拉基米尔</font>小镇。</h3><h3>从饭店的窗户看出去,远处有深蓝色的浩瀚“大海”——没听导游说这里有海呀。于是用长焦拉近仔细看,看见竟是浩瀚的森林,竟然是林海!</h3><h3>所谓幅员辽阔、所谓地大物博,扎扎实实地看见了。脑子里呈现地图上的俄罗斯那一大片,顿时感觉俄罗斯不光比中国辽阔,应该还比中国物博呢。</h3><h3><br></h3><h3>在俄罗斯住过的两个饭店,卫生间里的毛巾架都是暖气管,兼有散热功能,所以放心洗衣服,半夜就干了。</h3> <h3><br></h3><h3><br></h3><h3> 【第七天】</h3><h3><br></h3><h3>苏兹达里。</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小克里姆林宫</b><br></h3><h3>这里指的就是<font color="#b04fbb">苏兹达里</font><font color="#b04fbb">镇</font>。苏兹达里位于莫斯科东北方约220公里处,距离弗拉基米尔市约30公里。</h3><h3></h3><h3>这个9平方公里的小镇是早在7世纪就辉煌过的古城镇,被称作“小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的意思是内城,四周筑有带塔楼的要塞城墙,有防御建筑物、宫殿和宗教建筑群)。有很多名胜古迹,属世界遗产;我们参观的其实是苏兹达里镇的一个角落。<br></h3><h3><br></h3><h3>下车后经过一座木桥,再走过堤埂,便看见一座教堂,白色墙壁的样子比较粗糙——在外国电影里看见过。</h3><h3>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是堤埂旁边的一间木屋,看样子是过去的教堂⛪️,连尖顶都是木质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木屋都是好风景。</h3> <h3><br></h3><h3><br></h3><h3>沿着教堂围墙往里走是一条马路,马路上停了一辆供人游览拍照的漂亮马车;马路两旁是各种商店不见营业,路上也看不见人,估计这些都为旅游而建造,生意似乎不大景气。</h3><h3>只有两三爿卖旅游品的小店开着营业,询问一个颇为精致的桦皮小首饰盒的价格,这个店主回答“西巴,西巴”,看底部钞票是400卢布,估计来这里的中国人比较多,她已能说简单的汉语。</h3><h3>跟店主还价,导游小刘说,这里不是中国,没有拦腰斩的还法。</h3> <h3><br></h3><h3><br></h3><h3>放眼小镇四周,到处都有教堂木屋的影子,看来在苏兹达里应该呆个几天慢慢看才好。</h3> <h3><br></h3><h3><br></h3><h3>吃过饭去看弗拉基米尔市的<font color="#b04fbb"><b>圣女修道院</b></font>,在外面看就觉得好看。</h3><h3></h3> <h3><br></h3><h3><br></h3><h3>这个修道院远看上去造型“秀气”漂亮,近看勾线边框确也都是精致,很耐看;另一侧的屋檐还用金色花边装饰,让人想起女孩子衣服上的蕾丝花边;连落水斗都雕上花,真是不服不行。</h3><h3>看那个尖顶,像不像美猴王的脸?</h3> <h3><br></h3><h3><br></h3><h3>往里面走,是一条非常高的树下的林荫大道,树的高大显得景致深远,画面漂亮。</h3><h3>路的那头是一个雕塑广场,站在雕塑广场看教堂更全面。</h3><h3>看往另一边,我们的脚下是在山上,山下应该是弗拉基米尔辖区;往远处看,还是漫无边际的林海。</h3> <h3><br></h3><h3><br></h3><h3>往回走到教堂广场前,看见一群穿着制服的俄罗斯小学生(应该是吧)可爱极了,游客们争相与之合影;纳闷儿的是他们的制服,是校服?也许吧。</h3><h3>停车场对面广场的另一边,有一圈店铺——跟中国一样,景区门口都有店铺,只是也大都不开张。</h3> <h3><br></h3><h3><br></h3><h3>回到莫斯科吃过晚饭就朝着火车站去了,今天要乘火车去圣彼得堡。<br></h3><h3>走在街上看见莫斯科有很漂亮的电车🚃,首尾都是子弹头的样子以为可以两头开,仔细看看并不是。</h3><h3>莫斯科火车站像是我们的长途汽车站,建筑不怎么高大。</h3> <h3><br></h3><h3><br></h3><h3>我们乘坐的是双层列车,一个包厢四个铺位。</h3><h3>一进门就看见四个盒子,打开看里面有矿泉水(瞧,连瓶子都彰显艺术性)、干湿纸巾各一、创可贴及牙签;那个蓝色的小包是一次性拖鞋,窝在里面的是一次性牙具。</h3><h3>车开动了,有人敲门,原来是列车员发每人面包一个(里面夹黄油培根)。</h3><h3>车厢内,一边一个充电座、每人一盏灯、挂钩等等;下铺可以掀开,液压的。</h3><h3>再看厕所,备有卫生纸擦手纸洗手液,各种温馨提示……,整个车厢设置得很人性化,也非常干净。</h3><h3>到了早晨,列车员会提供开水或咖啡。我去要咖啡,列车员夹杂着中文摇摇手说,“两分钟,station”,哦,还有两分钟要到站了。</h3> <h3> </h3><h3><br></h3><h3> 【第八天】</h3><h3><br></h3><h3>到圣彼得堡,开始第三站旅程。</h3> <h3><br></h3><h3><br></h3><h3>清晨莫斯科时间五点多,火车抵达<font color="#39b54a">圣彼得堡</font>。<br></h3><h3>下车后去吃了早饭,前往喀山大教堂参观。</h3> <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喀山大教堂</b></font></h3><h3>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外面的立柱高伟而漂亮;教堂里面厅堂高大,庭柱贯顶,氛围肃穆。</h3><h3>有细链子把参观的人们跟祈祷忏悔的信徒隔开,一边是游客参观一边是信徒在跟神交流。</h3><h3>照例的,穹顶有壁画有雕塑,那些应该是圣经故事的雕塑人物栩栩如生,真好看。</h3><h3>进门处有售卖蜡烛等物品,蜡烛比较细,猛一看以为是香。</h3><h3>…… ……</h3> <h3><br></h3><h3><br></h3><h3>喀山大教堂就在涅瓦大街旁边,我们的车抵达时正逢上班时间,人们行色匆匆,车辆川流不息。</h3><h3>喀山大教堂正对着一条大街,街的尽头是以后要去的滴血大教堂;右手旁边(东面)是涅瓦河,以后的几天每天都会在涅瓦河上来回经过,这座石桥看来是有年代了。</h3> <h3><br></h3><h3><br></h3><h3>对面那条大街的街角是一个百货商店,没进去,就在外面看了看——感觉满满的艺术能量——门框、窗栏、墙壁和房顶,无处不有雕花或塑像装饰,这么多看着感觉没有繁复,只有养眼。</h3> <h3><br></h3><h3><br></h3><h3>走在涅瓦大街,不,应该是在圣彼得堡的任何街上,几乎无房不雕饰就街有塑像。瞧,这路边的风景。</h3> <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彼得堡罗要塞</b></font></h3><h3>在圣彼得堡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的这个像针一样的尖顶,这就是要塞里面最著名的彼得保罗大教堂,也是彼得保罗要塞的标志建筑。</h3><h3>这要塞与彼得堡同龄,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的。彼得保罗要塞是同瑞典战争时期的前哨阵地,后来成为政治犯监狱;曾经关押过车尔尼雪夫、高尔基等名人。</h3><h3>要塞里面保存了自彼得大帝以后几乎所有的沙皇皇后的遗骸。一段时期内教堂曾成为博物馆。<br></h3><h3>除了大教堂,要塞中有圣彼得门、圣保罗大教堂、钟楼、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至今俄罗斯的金币纪念币还是在这里制造)、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党人纪念碑等建筑。</h3><h3>圣保罗大教堂前的广场,很多游人都在这里休息拍照。</h3><h3>有两个大客车做的公厕,需付钱3元人民币,坐便位,空间小得坐下去都不够。</h3> <h3><br></h3><h3><br></h3><h3>这个门进去面对的是涅瓦河,看着涅瓦河和对面的城区,美。</h3><h3>在这里看要塞城堡,看出它的厚实——墙体厚度达2.4米。</h3> <h3><br></h3><h3><br></h3><h3>走出这个以为是出口的门又是一个广场,回头看这门也很漂亮;再过一重门才算是出了要塞,走过一座桥便抵达街区。</h3><h3>这边才是正门。</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阿芙乐尔号巡洋舰</b></font></h3><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英文:Aphrora Cruiser)是1900年(有说1903年)下水的,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甲巡洋舰。</h3><h3>尽管十月革命炮打冬宫是在阿芙乐尔巡洋舰射出的炮弹是误传,但炮打冬宫的命令是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发出的,意义照样重大。这艘传奇的巡洋舰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于世,是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h3><h3><br></h3><h3>从要塞出来便去看停在涅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巡洋舰很大,人们在岸上在岸边拍它全身还有点难;游人不能上舰,舰上另有博物馆,买票可以上舰、并参观博物馆。</h3> <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金顶大教堂</b></font></h3><h3>金顶大教堂,就是伊萨基辅大教堂,又称伊撒基耶夫大教堂,是世界四大教堂之一。据说做这个金顶用了400公斤黄金。<br></h3><h3>门廊的墙壁、天花板上不消说也都是浮雕;<br></h3><h3>看门面和门楣上像是铜质的浮雕,栩栩如生;门框的花边是大约三十公分宽的玉质雕花,细腻瑰丽,看着喜欢。</h3><h3>金顶大教堂没能进去,想象它的厅堂可能比喀山大教堂还要高大,看它的门廊就知道,廊柱比喀山大教堂的还伟大。</h3> <h3><br></h3><h3><br></h3><h3>不进教堂但可以登顶,我们登顶时下着雨,风很大,人都站不住。</h3><h3>爬上金顶100级阶梯,小有吃力,在转梯上每十级有数字标注,有助力之功。</h3><h3>从金顶上俯瞰四周,风景自然别样,但是风雨交加掩盖了应有的美丽,便无兴致多逗留,转了一圈就下来了,小有遗憾。</h3> <h3><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冬宫</b><br></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font color="#010101">冬宫,小时候对它就有印象——是俄国资产阶级阵营的象征,十月革命就炮打了冬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冬宫,也叫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有1022个宫室;与巴黎的卢浮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现在是俄罗斯国家博物馆。</h3><h3>冬宫最初由彼得大帝为妻子捷卡叶琳娜一世建造,后来成为捷卡叶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充满魔力的</font><font color="#39b54a">捷卡叶琳娜(一世)</font></h3><h3>在去冬宫参观的途中,美女导游檬檬给大家讲了关于捷卡叶琳娜一世:</h3><h3>捷卡叶琳娜(一世)原来是立陶宛的一个有未婚夫的普通农家女,名字叫玛塔。</h3><h3>玛塔长得皮肤黝黑,当时立陶宛占领军俄军将军看中觉得玛塔非常特别而带走据为己有;将军的上司绵齐科夫碰到玛塔也想要,最后得到手;后来彼得大帝发现玛塔并立刻喜欢上她,绵齐科夫心领神会就把玛塔送给彼得大帝,彼得大喜立刻把玛塔带回宫殿。</h3><h3>这玛塔有种魔力,无论彼得大帝多么烦心,只要回到后宫见到玛塔便立刻感到安静踏实,故而对玛塔特别喜欢,立她为皇后并给她起了个贵族名字叫捷卡叶琳娜,后来彼得大帝去世前,皇位不传给女儿也不传给孙子,而是传给了钟爱的第二任妻子捷卡叶琳娜即玛塔,玛塔继位成为第一位女沙皇——捷卡叶琳娜一世。</h3> <h3><br></h3><h3><br></h3><h3>下午三点半,天下着小雨,我们在进冬宫门口排队等候进宫参观,我发现宫墙上露天的地方都用白铁皮覆盖做维护,很细致,后来看到捷卡宫和夏宫也都这样。</h3><h3>不多会儿轮到进宫了,进宫参观是预约的,进去时也要安检;棉衣和双肩包都要寄存并穿鞋套;进去后每人租用导游讲解耳麦。</h3><h3><br></h3><h3>在冬宫对外开放的350多个展厅中,我们参观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h3><h3>进到宫室的第一感觉就是奢靡:金光晃眼,无论东方艺术馆,徽章大厅,彼得大厅(也叫圣乔治厅),还是画像厅,个个金碧闪闪。<br></h3><h3>那个彼得大厅,就是<font color="#ed2308"><b>大</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銮殿</b><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010101">有一张红丝绒沙发的皇帝宝座。在这里地板和地板上的花样可不是画的哦,是由多种名贵木材铺设镶嵌而成,两三百年不褪色不磨损保持至今。</font></h3><h3><br></h3><h3>有许多单个人物画像,捷卡叶琳娜二世的画像放在显要的位置,结合其他的画像看,女性人物都长着一张樱桃小口,代表当时俄罗斯人的审美取向。</h3> <h3><br></h3><h3><br></h3><h3>到冬宫就是看古董,冬宫中有藏品270余万件,有各种材质的雕塑、浮雕、壁画、油画和玩物等等收藏品。</h3><h3>看那圆桌上漂亮的图案花样,是用极细小的彩色石头拼成,工艺之细致让人叹为观止;不用说,圆桌的脚也不能寻常,形制雕花各有亮点。</h3><h3>这里的吊灯很漂亮,但比起特拉别丝娜亚教堂⛪️的吊灯就差了意思——配件多是金属板皮剪卷加工,稍显粗糙。</h3><h3>几幅看上去像是陶瓷的圣母浮雕像精致炫彩,更丰富了馆藏,居然还有烧陶的画像,还挺细致。</h3><h3>更多还有世界名画……</h3><h3>也没有留白的天花板,都是画,雕饰,都精致。</h3> <h3><br></h3><h3><br></h3><h3> 【第九天】</h3> <h3><br></h3><h3><font color="#b04fbb">去看</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波罗的海</span><br></h3><h3>到了彼得堡就住在这家波罗的海边的酒店,入住酒店的客人有很多看样子是印度人。<br></h3><h3>早晨领队涂先生在群里发消息去看波罗的海时,我们踊跃前往,因为海就在我们住的酒店后面。</h3><h3>先往左边(感觉是西边,阴天看不出方向)顶着风走了一段路,看见海了,有一座很大的跨海大桥;跨海大桥那里的水面上不知咋的,雾气蒙蒙的——大风把水吹到空中了?远,看不清。</h3><h3>因为够不着海就反向走,风更大,可是看着靠在岸边的游轮,一时半会仍然够不着,便在桥上拍了几张照片往回走。</h3><h3>路的另一边都是大而长的住宅楼房,在一幢房子前面有炮舰样子的雕塑(还是模型?),房子上刻着字,(经过请教美女导游檬檬)是纪念在1941-1945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波罗的海舰队水手们的英雄壮举。不远处还有一个大螺旋桨,还有一个大的门牌号“海岸街15号”,应该是一个至少跟军事有关的单位。</h3><h3>想想这荒僻的地方也有看头,俄罗斯有看头;要弄一个翻译神器,能扫描的那种,到俄罗斯自由行。</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狮身人面像 • 海神柱</b><br></h3><h3>今天下午参观捷卡叶琳娜宫,时间富裕导游送了两个项目:去看海神柱和师身人面像,真好。地点就在路边,就是在涅瓦河畔。</h3><h3><font color="#b04fbb">狮身人面像</font>是埃及人送给沙皇的;人脸上的胡子给凿掉了,说因为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给俄罗斯人所以弄掉——谬传吧,埃及人干嘛不凿一个没有胡子的像送给俄罗斯呢?还是凿掉它的胡子就是要破坏俄罗斯人的权力的意淫?多想了。<br></h3><h3><font color="#b04fbb">海神柱</font>是征服的象征,寓意打胜仗,用做镇水;又说是灯塔。</h3><h3>还有这个<font color="#b04fbb" style="">长着翅膀的狮子</font>,有啥传说?不知道,反正到处有故事。</h3><h3><br></h3><h3>看见一个卖小物件的小摊,问摊主价格,他连声用有口音的中文说着“太贵了”“太贵了”并不说价格,很是有趣很有意思——大概多数中国游客都这么说他也会说了。是有点贵,比如一个小坦克要50元人民币。</h3><h3>在一些景点会有动漫狼装扮的人找上游客“互动”或拍照,完了要钱(后来在滴血大教堂我也碰到过并拒绝了)。</h3><h3>这里就有一个,完了问游客要50元人民币,游客(我们同团人)给纠缠找导游也没办法,最后拿出100元让他找50元,他收下100元并拒绝找钱。</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捷卡叶琳娜宫</b><br></h3><h3><font color="#b04fbb"><b></b></font>关于<font color="#39b54a">捷卡叶琳娜二世</font>——跟捷卡叶琳娜一世几乎无关,前者是彼得大帝的爱妻;二世则是彼得三世的妻子。</h3><h3>1745年德国公主嫁给俄国彼得大公;1762 年 6 月 28 日,即位6个月的俄国皇帝彼得三世,被妻子发动的宫廷政变杀害,她给自己命名为捷卡叶琳娜二世。</h3><h3>进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罗斯由此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政绩卓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类似中国的女皇武则天式的女沙皇。同时她的情史也相当了得。</h3><h3><br></h3><h3>这个捷卡叶琳娜宫外面看上去跟冬宫挺像,都是蓝底白框金黄雕饰,只是捷卡叶琳娜宫的金黄雕饰更多,成排的人体雕塑。</h3><h3><font color="#b04fbb">宫室的风格</font>首先是奢华金:宫室内到处的雕像花饰金光夺目,这些装饰比起冬宫多了俏丽柔美;还有圣洁风:装饰得洁白无瑕的宫室,花样雕饰更加细腻柔美,让人感觉那就叫圣洁,好不喜欢。</h3><h3>有一面跨两层的雪白墙体,雕花托上摆着各种深色的<font color="#b04fbb">中国瓷器,</font>画面唯美,太唯美了!只感觉赞叹辞穷。</h3><h3>女人都喜欢<font color="#010101">摆设等</font><font color="#b04fbb">小物件</font>,在捷卡叶琳娜宫内也显示了这点,而更多了奢华:无处不有的精致摆设;无论壁灯、烛台、时钟等等都是漂亮的艺术品;餐具更不必说自是精美无比,皇家格调。</h3><h3>捷卡叶琳娜宫的吊灯,也很不错,布满精致的小塑像,但跟特拉别丝娜亚大教堂(圣三一修道院内)内的吊灯相比,相对简单点。</h3> <h3><font color="#b04fbb">琥珀宫</font></h3><h3>在捷卡叶琳娜宫里面有一个琥珀宫,通体琥珀(当时比黄金会很多)和黄金装饰,表现极端奢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二战期间被德国拆走后又离奇失踪,现在的琥珀宫是赫鲁晓夫时代重修。</h3><h3>琥珀宫内不准拍照,但听说有的人就拍到了照片,贵宾?</h3><h3>琥珀宫就是一个宫室,当时灯光偏暗,没觉得好看,故意不想游人留意?</h3> <h3><br></h3><h3><br></h3><h3>走出捷卡宫室,还有很多展室和景致,许多展室不开放;再走过树林、花园、湖泊转了一圈,回到捷卡叶琳娜宫前,才看见它正面的样子——又是一个有许多小型雕塑群和草坪的局部花园。</h3> <h3><br></h3><h3><br></h3><h3> 【第十天】</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滴血大教堂</b><br></h3><h3>又称喋血大教堂,这是一座为纪念亚力山大二世沙皇建造的教堂,我们这次去它正好在维修所以“以纱蒙面”——不“蒙面”的图片是网上下载的以示原貌。</h3><h3>这座教堂相较之前看的教堂建造很独特,多以大小“马赛克”装贴而成——远看着像不一定是“马赛克”,就是那个意思,小块整砖之类,类似小时候玩的积木的意思,挺好看。</h3><h3>广场上有身着宫廷华服、或把皮肤涂成金属颜色所谓“行为艺术”的人,还有“卡通狼”,都在这里希望游人找他们合影赚钱;一个“卡通狼”前来要求合影,朝他摆手也没用,只能大声连说“NO!NO!NO!”摆脱纠缠。</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喋血故事</font></h3><h3><font color="#b04fbb"></font>在去大教堂的途中听美女导游檬檬跟大家讲的精彩故事:</h3><h3><font color="#39b54a">亚力山大二世</font></h3><h3>亚力山大二世沙皇是俄罗斯近代改革先驱,废除了农奴制。但由于措施不贴切遭致贵族和农奴阶层的共同反对,由此二者结成的民粹党决定杀掉沙皇。</h3><h3>前三次打听得沙皇乘坐火车出行而炸铁路都未成功;第四次买通宫中小木匠行刺仍未得逞;第五次由一个民粹党人执行刺杀结果该人睡着💤 而误事了;第六次准备挖地道行刺,结果中途事发又没成——吉人自有天相?</h3><h3>民粹党人仍不放弃又实行第七次刺杀,这次手榴弹炸死了沙皇马车的马,沙皇还是好好的。如果沙皇就此开路也就没下文了,可这时沙皇看见一个小女孩受伤了,顿生爱怜之心,又觉得自己命大便不顾左右劝阻硬是上前探视了,于是第二颗手榴弹抛过来了炸断了沙皇的双腿,致流血不止当天身亡,一代英王就此殒命。</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夏宫</b></font>——面朝大海的离宫</h3><h3>夏宫是历代沙皇的郊外离宫,二战给德军占领时曾给毁坏,战后修复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夏宫没有冬宫捷宫大,但照例金色宫室的富丽堂皇金光灿灿,只是太多的雕花堆砌了感觉有点啰唣,相对这点白色宫室比较雅致玲珑;一些室内布置展室很漂亮,包括餐室,尽显皇家格调。</h3><h3>有一间宫室居然是中国风,墙上画满了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管理员不让拍照,大概是八国联军的时候弄来的吧。</h3><h3>很喜欢那几盏紫水晶吊灯,通莹剔透,太美了,还有景泰蓝的吊灯也很漂亮。</h3> <h3><br></h3><h3><br></h3><h3>走出宫殿,是众多的雕塑喷泉群——这是夏宫特点;有阳光的时候对着喷泉拍照在适合的角度就能看见一截儿彩虹🌈 。</h3><h3>喷泉两边往前是大片大树林,大树林里有不小的路任人徜徉。</h3><h3>喷泉水一直往前就到了波罗的海,看见一艘没见过的由远处开往对过岸边的“艇”,特别快,“壮观”地溅出大片海水:艇的样子有点特别(也许是见识少)又让人感觉俄罗斯是尖端工业强国。</h3><h3>这海应该是海湾,隐约可以隔海看见对面是岸是城市。</h3><h3>虽然是海湾,海风依然很大(又,俄罗斯似乎到处有大风),吹乱你的头发让你无法拍照,吹走你的热量让你无心细看大海。</h3> <h3><br></h3><h3><br></h3><h3> 【第十一天】</h3><h3><br></h3><h3>踏上回家的路。</h3> <h3><br></h3><h3>一转眼,到俄罗斯已经玩了十天,归家的时候到了,今天用完早餐就往机场去了——飞往新西伯利亚去搭乘飞北京的航班。<br></h3><h3>路上跟之前的每一天一样,经过街区、经过涅瓦河,看行人看风景,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惜别多了没看够的滋味。</h3><h3>到了机场,每个行李都要收运费,于是称重缴费再办理登机手续,费了点周折。</h3><h3>过了安检进入候机厅的过道有点别致有点梦幻哈。</h3><h3>机场里面不算大,挺漂亮;一个俄罗斯民族着装的塑像是最亮点,很多人都跟“他”照相。</h3><h3>下午12:50,飞机从彼得堡起飞抵达新西伯利亚,这期间由于时差,指针向前越过5个小时;23:50从新西伯利亚飞抵北京。</h3> <h3><br></h3><h3><br></h3><h3> 【第十二天】</h3><h3><br></h3><h3>飞机从新西伯利亚起飞大约一个小时后,同机的一位乘客心脏不适,我们团的颜先生夫人刘医生也一直看护左右,尽管病人问题不大,机组仍应旅客本人要求,在阿巴坎降落让旅客自行转乘火车回国,回程因此延误两个多小时。</h3><h3>早上7:40左右(准点到达应该是5:05),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行程结束。</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