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京剧

竹君

<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生活中人总会有点业余爱好。于是,工作忙碌之余便有了精神寄托,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充实且富有乐趣。私问自己有什么爱好,这个还真不好说,想来想去,如果把喜欢可以算作爱好的话,那么,京剧算是一个吧。</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京剧,喜欢听,喜欢看,甚至还喜欢与别人讨论。至于是什么原因让我喜欢上了京剧的,一时说不清楚。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了非常时期,民间娱乐活动不多。银幕上能看到的除了重复放映的几部战斗故事片外,就是几部现代京剧,后来叫革命样板戏。常演的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京剧就被吸引住了。我被剧中潇洒英俊的英雄人物形象所震撼,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悦耳动听的唱腔旋律所陶醉。我曾经连着几天跟着放映队转,有时为了赶场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是为了体验京剧带来的视听享受。</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通有线广播,广播里也常播这几部戏,时间长了剧中的唱段对话耳熟能详。我对《智》剧中参谋长少剑波“誓把反动派一扫光”一段情有独钟。这一段旋律舒缓,唱腔优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情景交融。尤其</span>是沈金波先生那清润高亢、别有韵味的演唱,给人以清新高雅、荡气回肠的感觉,是几部戏里少有的借景抒情的老生好唱段。为此,我着迷到了逢播必听的程度。经常是广播里大唱我小唱,听了一遍又一遍。在一些娱乐晚会上,我还曾登台献丑,一大段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唱完,便觉得很过瘾。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上京剧的起缘了。</p> <p class="ql-block">  接触传统戏是看了一部六十年代拍摄的戏曲电影。那是在传统戏解禁不久,大概是七七年的秋天。有熟人送来几张电影票,我们家和邻居一起去了电影院。看的是戏曲艺术片《野猪林》,主演是京剧名家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先生。几位艺术家引人入胜的演唱,让久违了传统戏的观众大饱眼福,我更是大开眼界,感叹原来京剧可以演绎得这般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为剧中林冲的不幸遭遇感到愤慨,为鲁智深的狭义无双感到解气。当看到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一路上受尽折磨,行至野猪林险遭暗算,幸被结拜兄弟鲁智深救下,侥幸逃过一劫时,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如同磁铁一般,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剧场里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随着剧情不断发展,观众的心情也跟着不断升级。当演到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时,人戏共鸣达到了高潮。此时的林冲,由原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沦落为看守大军草料场的贼配军,人生跌到了谷底。编剧从塑造人物出发,在这里精心设计了一大段反二黄唱腔,用来表达林冲遭遇陷害后的悲愤</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心情,</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也为接下来林冲忍无可忍手刃奸贼,逼上梁山做铺垫。这就是著名的经典唱段大雪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银幕徐徐开启,画面上天地昏暗,大雪弥漫,一片萧杀,主人翁在低沉缓慢的声乐中缓缓出场。只见林冲身着青色褶子衣,</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枪挑酒葫芦,迎着漫天风雪,孤独地走在返回营地的路上。空旷荒凉的天底下,“人”显得那么渺小。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张望,家乡遥远,英雄末路。不禁悲从中来,终于发出了灵魂深处的呐喊——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望家乡,去路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业内有神仙美称的李少春先生,凭借高超的演唱技艺,借助电影布景的烘托,</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采用低吟浅唱,唱念结合,边歌边舞的形式,把林冲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压抑、凄楚、怨恨以及心有不甘的复杂情绪演绎地丝丝入扣,出神入化。这一段唱词写得好,唱腔设计得好,演员演绎得好,舞美烘托得好,</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观众宛若身临其境,欲罢不能。回来的路上,我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野猪林大雪飘。</span></p> <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受京剧艺术熏染,我也由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慢慢懂得了生旦净末丑行当分类,四功五法基本内涵,对各大流派的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一出戏看下来够不够味有了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唱戏讲究得就是“挂味”,听戏就是品尝个中滋味,进而获得艺术享受。观众看戏是冲着角来的,同样一出戏,不同的“角”演唱出来自然是味道大不一样,有的会百听不厌,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听一遍就不想再听了。京剧的魅力是独特的,有人说,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像京剧这样,一出戏或者一个唱段,你可以一年到头反复去听,每次都会觉得津津有味,而不感到厌烦。<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体会也是这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听戏还是多听艺术大师们的戏。他们的辉煌艺术成就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所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比如马连良先生的借东风,谭富英先生的失空斩,李少春先生的野猪林,还有其他艺术大师们的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现在我学着用京剧调节心情,当心情舒畅时,我会来两句朔风吹,或者借东风;不开心时会哼上一段大雪飘;感到寂寞时,就听上一段“我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京胡一拉,锣</span>鼓一响,<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心情立马不一样了,听着听着便入了戏,不经意间,仿佛自己也成为剧中人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