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尧头窑(二)

ikegami(王)

<h3>  在延绵数里长的塬边高坡上,形似草帽顶的馒头窑一座接一座地散落在灌木草丛中,无数残瓷碎片夹杂着炭渣和废匣钵,沿着崖壁滚落在“瓦渣沟”中。仰视其文化堆积层,竟达二、三十米高。</h3> <h3>  轻轻抚摸那锻造精华的窑口,深深呼吸那孕育灵性的山风,站在最高处的窑口远眺,山路狭道,峁梁阡陌间,遍地尽是残垣断壁、破罐残瓮,漫山遍野的窑口和拱起的窑身似一个个乱土堆般错乱而有序地分布着,让人唏嘘不已……</h3> <h3> “馒头窑”又称圆窑,因为形状近似馒头而得名,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始于战国时期,宋代以后以煤为炉料,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圆窑一般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排烟孔进入后墙烟囱排出。</h3> <h3>  这座馒头窑,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出灰道,窑门上的入煤孔、观火孔。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h3> <h3>  为了更为细致的了解北方制瓷业曾经广为运用的馒头窑,给大家提供一个经典的馒头窑示意图。</h3> <h3>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h3> <h3>  下面大家看看我们实录下这位最年轻的老师傅制坯的过程。(这里的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窑工,制瓷技艺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 揉制胎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h3> <h3>  拉坯的第一个环节: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掷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为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系上护腿布。</h3> <h3>  开始拉坯。首先,双手均匀用力压泥团使之平滑。然后主要以双手提拉的办法制作泥坯。</h3> <h3>  开口。从泥团顶部用右手大拇指,慢慢压下,同时向上挤压和向外拉大泥孔,两手四指里外相对挤拉窝泥,向上边或外边扩展,使窝泥变薄成适当厚度的坯体,同时使坯体成为预定的各种形状,同时双手要控制泥坯的大小和圆度。</h3> <h3>  可以蘸水或用稀泥浆保持手与泥柱间润滑,同时随时清除轮盘和手上的泥浆。</h3> <h3> 拉直桶。所有的器型都是从这一步过来的,所以非常重要。关键考验匠人双手的配合与稳定性。重点仍然是向上提拉。</h3> <h3>  做直筒。处理筒底。</h3> <h3>  造型。根据作品形状的需要,将直筒进行形状的变化。</h3> <h3>  造型调整。将坯体进行收缩变化,对坯体外观进行细致调整,达到自己所需的器型。</h3> <h3>  制作瓶口。修饰口沿。用割线取坯。</h3> <h3>  大家看看,像不像这个清代黑釉单柄酒壶。</h3> <h3> 当然,在修坯的时候,往往要用到工具,才能使外观更为细致、圆润。这里也曾拍到这位师傅修坯的照片。</h3> <h3>  修坯。壶盖内沿倒角。</h3> <h3>  制坯之后,进行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h3> <h3>  最后一道大工序,就是煅烧,简单地说:就是热处理,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隔绝明焰,避免污染。匣钵的使用,是瓷器烧造工艺的一大进步。隋唐以来,虽也还存在“裸烧”的情况,但入匣装烧成为主流。</h3> <h3> 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都有极大关系。用匣钵装好陶瓷半成品,一层一层隔开,可以增加产量。</h3> <h3>  烧窑。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瓷坯摆放的位置等都有极大关系。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蕴含着能工巧匠的艰辛劳动与无穷智慧。</h3> <h3>  感谢炎龙老师的策划与导演,感谢玉龙、唐瑭的友情出镜。为叙述连贯,引用了网络上的一些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