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软的方式相互陪伴

夕月人

未末爸 温情执笔 未末妈 友情编辑 晚上洗澡,末末在澡盆里鲤鱼打挺翘起脖子,“爸爸,我在游泳”,她扑腾着小脚,力道十足,水花飞溅。很明显,这个宜家的最大号澡盆已经装不下两个宝宝,甚至一个宝宝了。 未未和末末三岁了。 她们不用再时刻抱着,却时刻能听到她们叫“爸爸,抱着”。她们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我和孩儿娘没有选择只有抱着,现在开始有了选择,焦虑就来了。 总是抱着,怕溺爱,怕无法培养独立。总是不抱,怕缺爱,怕孩子失去安全感。 三岁的时候,这种“抱还是不抱、什么时候抱、抱多长时间”式的焦虑接踵而来。 比如拖延 晚饭时间,两个小人儿在游戏垫上玩得正开心,对洗手吃饭的号令置若罔闻,两个人扮演巧虎和琪琪,你来我往地对台词,哪管爹妈无奈的表情。 吃饭时间,两个小人儿站在半米高的餐椅上,手舞足蹈唱着爱妈妈的歌,唱完开心地相互点点头,坐下来,一秒钟后又弹起来进入无限循环模式,两个人嘻嘻哈哈,饭菜冷落在一边。 洗澡时间,两个小人儿哗啦哗啦地翻着各种绘本,嘴里念念有词,“我看完这本就洗澡”,其实这句话已经说过不下三次了,每次都是连拉带拽、吭吭哧哧走进卫生间。 睡觉前更是有一套明显是在拖时间的程序:先要讲故事,妈妈讲完爸爸讲,然后要喝水,喝完要尿尿,再然后要喝着水尿尿。一会儿要自己关灯,一会儿灯太黑,一会儿灯太刺眼。两个人轮番上阵,一套武功打完基本上需要一个小时。 面对这种全流程拖延,我和孩儿娘经常会从心平气和到高声大气,最后进入各具特色的狮吼模式。吼完之后又反复反省,孩子的节奏和我们想给的秩序感到底怎么平衡呢。 比如自我 两个小人儿在家里也会争抢玩具,每当这个时候,我和孩儿娘都会讲“好姐妹要分享,不可以独占”,她们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争抢越来越少,每次虽然恋恋不舍,但还是愿意把喜欢的玩具交给对方。 不知道是不是太强调分享,两个小人儿在外边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看上的玩具,未未都会迅速撒手走开,末末经常会护食,但也时常敌不过执拗的小孩子,最后撒了手。最近尤甚,别人只要走向自己正在玩的玩具,未未就会马上转身离开。 于是,我满心焦虑地劝导“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拿好,玩好了再分享给别的小朋友”,但是每次讲这条所谓道理的时候都会卡壳,我实在不知道她们小小的脑袋能不能理解“不可独占”与“拿好东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比如一致 “双胞胎怎么不穿一样的衣服啊”,这是围观群众经典百问第二问,第一问当然是“谁是姐姐谁是妹妹”。 孩儿娘的原则是,绝对不能一样,款式可以一样,但是颜色、配饰、小花纹图案一定要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不想要两个克隆人一样的小孩。我们觉得,自由独立的灵魂首先要有不一样的外表。当然,现实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两个小人经常想要和对方一样的衣服。 何止于此,末末生病打吊瓶,未未一定要跟着,羡慕地看着吊瓶,“下次我也要打”。末末胡闹被打了手心,哭完之后抹抹眼泪,反复叮嘱,“下次也要打未未”。 两个小人儿从里到外、从好到坏都要保持高度一致,这让想塑造两个独立灵魂的爹妈又陷入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种走钢丝式的焦虑似乎是无解的,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中庸,走中间的道路,这样不至于太坏,当然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未未末末最爱问一个问题:“今天是周末嘛”。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她们所有的拖延都是我和孩儿娘在家的时间,她们大概是在用拖拉来延长每天下班到睡觉这段与爹妈共处的时间。除此之外,她们没有别的办法。白天老人带的时候听说很乖。 之前与孩子之间真的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得见可爱顽皮,听不到真实原因。 随着语言萌发完善,这层玻璃窗慢慢被打开了。现在,我和孩儿娘发现,之前与小人儿经常搭错线,不在一个频率。她们要爱抚的时候,我们经常给的是秩序;她们要安慰的时候,我们经常讲的是道理。 成人的僵硬怎么解决得了孩子心中柔软的问题,而恰恰是孩子心中的柔软正在治疗我和孩儿娘的焦虑症。 这三年,就是未未末末专门开给我和孩儿娘的心理门诊时间。 小人儿就像两个医生一样,一件件地检查着我和孩儿娘的焦虑烦躁,足足检查了三年,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现在她们终于拿出纸笔,在处方栏上写下两味药:未未、末末,医嘱是“顺其自然,终身服用”。 很显然,以柔软的方式相互陪伴,能治愈一切焦虑和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