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阴阳的范畴一</h3><h3>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h3><h3>阴阳是划分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哲学依据。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均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均属于阴的范畴。</h3><h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阴阳具有普遍性。诸如,天与地、动与静、火与水、出与入、昼与夜,热与寒、表与里......,凡是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均能以阴阳划分。</h3><h3>阴阳的范畴二 </h3><h3>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景岳全书.阴阳篇》认为: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长期以来,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实践;</h3><h3>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h3><h3>《素问》: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的划分。人体的上下、表里、前后、内外......,均包含着阴阳两方面。如人体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的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的外侧为阳,内侧属阴;</h3><h3>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h3><h3>气为阳,血属阴;功能为阳,物质属阴。</h3><h3>属阴的物质与属阳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没有物质就不能产生功能,没有功能也不能化生物质。就如我们人体不吃饭就会没有力气,也即没有物质基础的供给造成脾胃化生无源而导致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再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阳主升,阴主降等等。</h3><h3>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h3><h3>阴阳学说可以分析人体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还能够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即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及阴阳互损;</h3><h3>四、阴阳的四个特性</h3><h3>1、阴阳对立:</h3><h3>阴阳双方的对立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等等;但对立是指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的结果取得了统一,也就意味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所谓的“阴平阳秘”,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这种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h3><h3>2、阴阳互根:</h3><h3>阴阳互根即是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与下,无上则无所谓下。</h3><h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人体中如果这种阴阳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有阳损及阴以及阴损及阳的说法。</h3><h3>阳损及阴:如果阳虚到一定程度,由于“无阳则阴无以生”就很可能会进一步地损伤体内的阴液,从而导致阴虚。例如长期食欲不振的病人,大多脾气虚弱,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气虚弱则化源不足,就会导致阴的亏损,这就是阳损及阴的气血两虚的现象。</h3><h3>阴损及阳:比如说,由于失血病人的血液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就是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现象。</h3><h3>3、阴阳消长:</h3><h3>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此增彼减、此盛彼衰、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h3><h3>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一定的生理限度,就会出现阴盛阳虚或者是阳盛阴虚的病理现象。一方的太过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及;相反,一方不及也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太过;例如我们经常说到的阴虚火旺或者阳虚阴盛的病理现象。</h3><h3>4、阴阳转化:</h3><h3>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例如自然界四季的流转,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阴阳之理,极则生变。例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