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简报(第三期) 一班第三组(张掖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成员:田利云 张国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宁华祖 顾兴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席彩霞 陈黎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马 贤 王延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贺颖春 胡春燕</h3> 卷首语 <h3> 2018年12月10日,注定是我们人生值得铭记的日子。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田利云校长,民乐一中张国定校长,民乐二中宁华祖主任,山丹清泉学校顾兴荣校长,肃南县教体局王延军主任,肃南一中贺颖春校长,肃南县康乐明德学校胡春燕主任,甘州中学陈黎明主任,甘州区党寨中心校马贤主任,甘州区南关学校席彩霞老师,一班三组成员,齐聚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盐城,加入到“国培计划(2018)”甘肃省市县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研究项目的队伍中。冬日的海滨城市,寒气袭人,盐城师院国培报告厅里却是春意盎然。引领、点燃、碰撞,专家们精彩的报告引发澎湃的心潮;倾听、思考、感悟,学员们专注的神情成为今冬最美的风景。共同的追求在真诚的沟通中更加明晰,思想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倍加璀璨。祁连巍峨,见证追梦人坚实步履,大海壮阔,描绘教育者锦绣篇章。让我们乘国培之万里长风,一道前行,一道发展,一道圆梦!</h3><h3> ——席彩霞</h3> 活动纪实 <h3> 南通市特级教师,全国名师,“苏语五人行”团队成员丁卫军老师以《好风接力上青天》为题讲述了他的团队建设和对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h3> <h3> 齐鲁名师,山东临沂高级中学的温德峰老师给我们做了《教研组长的自我成长和学科引领》报告。</h3> 学习心得 <h3> “文质彬彬,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温德峰教授满怀深情说出以上耳熟能详的语词时,让人感到眼前这位齐鲁名师正是用生命验证了先贤的思想,才会对教师职业理解得如此深刻,表述得如此深情。回顾前面几位专家的成长发展经历,无不是对教育一往情深,以至于“乐而忘忧”。感谢他们用自己的思想点燃着我们,然后,我的教育生命在悄然延伸。</h3><h3> ——席彩霞</h3> <h3> 今天早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对丁卫军老师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开始觉得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谈成长路径中的阅读,他要将看到的名师课堂实录要实实在在进行两次还原;对他的课堂大家可以说好但不能讨好,可以赞美但不能溢美;构建真实的学习,提出可见的学习。进而觉得这是一个蕴藏巨大能量的人:他的课堂教学和团队建设倡导全员参与、多维互动、区域联动,苏语五人行团队将个人的作用力用公益活动的形式发挥到全国各地。最终觉得他是一个生动的人:跟自己的导师相处18年,每两三天要打一通电话问候交流;关上办公室的门就再不想工作。在为师的路上他没有将教师工作的繁复作为负担,以个人意志掌控的、自由生长的师者姿态,是我们教师的理想状态,值得我们深思。</h3><h3> ——贺颖春</h3> <h3>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要看有谁指点;一个人能有多么优秀要看他身边有些什么样的朋友”。今天我非常庆幸地聆听了南通市特级教师丁卫军、齐鲁名师温德峰的讲座,与专家同行,面对面交流,深受启发。 </h3><h3> 两位专家结合自身成长和工作实际,深入浅出地展开了讲解,温老师和丁老师都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温老师初始学历是初中,但现在他们都成长为名师。从他们身上我深刻感受到要想提升自己就要做个有心人,要做善于学习的有心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提升,以学习求发展,用学习让自己做一名有志、有识、有趣、有恒的老师!</h3><h3> ——马 贤</h3> <h3>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h3><h3> 盐城国培第三天,来自江苏名师丁卫军和山东齐鲁名师温德峰专家的两场讲座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团队建设力”,倡导一个重要理念“团结就是力量,团队战斗力远胜于单打独斗”。丁卫军专家明确提出人的成长并成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个人自觉奔跑;一群人陪着你奔跑;陪着一群人奔跑。一个团队要成功必须要有严格的工作章程、基本策略、具体内容、考核细则和良好的运行平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同心、同行,不辜负温德峰等老教育家们的殷殷期望,做一名有情怀、有温度的老师,在教育改革的新征程道路上开启新篇章!</h3><h3> ——宁华祖</h3> <h3> 温德峰教授,用自己的教育人生,一路走来,一路体会,娓娓道来,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不合格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卓越型教师。成长的过程充满艰辛,更充满了温情与仁爱。“用我的思想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然后我的生命在悄然延伸”,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情怀;做“有情怀、有理想、有温度、有创新力”的老师,这是老教育前辈对后继同行的殷切希望。不忘初心,戮力前行!</h3><h3> ——陈黎明</h3> <h3> 都说遇见就是缘分,在美丽的盐城,我们遇见。培训的第一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打湿了我们的衣服。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就如同盐城的绵绵细雨,慢慢的浸润我们的心田。在这里,我们遇见最美的你们——为我们上课的教育界的精英;在这里,我们遇见勤奋的你们——来自甘肃的100名学习者。为我们授课的专家,对教育的情怀感染着我;教育的智慧让我由衷的佩服,他们唤醒了我,点燃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做教师的伟大,做教师的幸福。让我意识到更远的路在前方。坚持读书,坚持写下点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真的想成为有情怀、有理想、有温度、有创新力的教师;成为一名学校的领跑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愿成为那颗树,那朵云去唤醒一个个教师。</h3><h3> ——胡春燕</h3> <h3> 这三天的研修活动,让我们在四个方面收获良多,一是加深了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二是积累了教师成长的鲜活案例。三是激活了我们的专业热情。四是为形成“和谐共享,积极进取,严谨大气"的教研组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助力。<span style="line-height: 1.8;">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期的专业工作,需要坚守,需要共识,需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扎实有效的行动,需要集体的智识,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伙伴共生,合作共赢。</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张国定</span></h3> <h3> 教师成长的四重境界</h3><h3> 今天听齐鲁名师温德峰和全国名师丁卫军两位老师的讲座,感受颇受。两位老师是讲故事高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他们自己。教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要有思想、有情怀,有目标。孔子云“求乎上,得乎中,求乎中,得乎下”。两位老师几十年的从教生涯,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不断设定前行的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学习、实践、升华、再实践,再升华,在循环中用自己的智慧筑就自己的梦想,体味教育的快乐。庸庸无为是不合格的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是更多的痛;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走的更远;优秀教师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没有理论的指引,科学的规划,就不会成为专家型的卓越教师;卓越的教师应该是有学习力,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能创新的教师。</h3><h3> 教育需要沉淀,教师需要修炼。“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中涵养自我,在实践中提升自我。</h3><h3> —— 王延军</h3> <h3> 你知道什么是沮丧吗?那就是当你花了一生的时间爬梯子并最终到达顶端的时候,却发现梯子架的并不是你想上的那堵墙。</h3><h3> 12月12日,聆听了盐城教科所席教授的《微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的讲座,听后收获颇丰,使我们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当我们对教育课题研究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我想我们教师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做一名有心的教师——生活中处处留心,捕捉住教育教学方面的案例、并用心去研究,一定能有所获。</h3><h3> 歌德说过:“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何处,而是走向何方。”作为引导学生发展、成长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发展。新时代不断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科研兴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学会做研究型的教师</h3><h3> ——顾兴荣</h3> 活动剪影 <h3> 我们与专家合影留念!</h3> <h3> 我们的小组成员与专家合影留念!</h3> <h3> 我们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团队!</h3> 启迪小语 <h3> 梦做一做就会成真。</h3><h3> 让学习看得见。</h3><h3>成长三个阶段:一个人的自觉奔跑;</h3><h3> 一群人陪着你奔跑;</h3><h3> 陪着一群人奔跑。</h3><h3> 以激活受训者的内驱力,唤醒其自觉性为最高的追求。</h3><h3>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你期望的浪潮。</h3><h3> 启发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潜在能力。</h3><h3> 守住初心,养浩然之心。</h3><h3>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h3> <h3>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h3><h3> 等待一朵花开,需要很多的爱心和耐心。对教学而言,耐心也是一种匠心。</h3><h3>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忘记,而课堂文化,学校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下的文化的烙印会是永恒的。</h3><h3><br></h3> <h3>主编:田利云</h3><h3>责任编辑:席彩霞 贺颖春 陈黎明 胡春燕</h3><h3>美篇制作:胡春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