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茅街不平凡

求阙

东茅街的由来 <p>  在东茅街曾名东茅古里、小东茅巷、东茅巷、大东茅巷,但在300年前,此地处旧城东,因此地远离湘江河,不利商业发展,故而荒僻,此处地势低洼,茅草丛生,故有东茅古里之称,连接马王街与登隆街之间的老街便称东茅巷。在清朝时在长沙马路尚未开通时,叫东茅巷为一条东西方向的重要通道,向西经育英街、跨黄兴路、走坡子街可通小西门河边,往东经马王街、东庆街、浏正街达浏阳门外,解放后由巷改街。这是去年修建的石牌楼</p> <p><br></p><p>长沙城里地处市中心这条老街没有什么名气,现在东茅街上最著名的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前身是仁术医院,它的历史比湘雅医院更为悠久。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为疗救武昌战争中撤下来的湖南援鄂军伤员,新上任不久的湖南省都督谭延闿拨款在东茅街建立红十字会医院,聘请美籍医生、传教士颜庆福担任院长。1924年红十字会医院改称仁术医院,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至今仍然屹立在东茅街上。当年的院舍早已为高层大楼所取代。如今湖南省人民医院是省城一所设备齐全的三甲医院。省人民医院大门原朝向东茅街,2000年,医院正门改到新建解放西路南侧。东茅街东段南侧为湖南省人民医院职工宿舍和湖南省煤炭厅职工宿舍,及一些小门面。这是在解放路上的门诊大楼</p><p>东茅街有过数次辉煌,曾经是长沙公馆一条街,全省富商大亨,自晚清咸同之际,群起纷拥筑公馆于此街,至民国时期,虽多易手,东茅街居民仍以巨富绅商占多数,</p> <h3>,新中国成立后仁术医院由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省人民医院。据家中长辈介绍五十年代初我外公家就省人民医院现在在东茅街大门的位置,由于医院扩建后来搬迁到水风井的局关祠。</h3> <h3>宋代观音阁上建起的仁术医院</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东茅巷东头有一创建于宋代的观音阁,清同治十年(1871年)观音阁重修。仁术医院创建之初,在遗址基础上创建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此处旧观音庵即上世纪80年代时省人民医院的门诊部(当年人民医院大门对东茅街而开)。</span>东茅街的东段是省人民医院,占据了半条街。</h3> <h3>省人民医院和煤炭厅的这三栋楼于八十年代初建的当时算是比较早的电梯宿舍楼,</h3> 当年长沙美食街和商业街 <p>这里,现在开了许多饭铺,快餐,超市店为病友服务,充分体现了"医院经济″效应。</p><p>在2000年前后,街西头曾经有个从文运街搬过来的炒码粉店叫"一家粉店"红火过相当一段时间,长沙人都知道,可后也不知那去了。</p><p> 民国时期这里是长沙美食一条街,潇湘酒家(现收归市工商联办公场所了)、老怡园、新怡园、玉楼东等皆聚集此街,据我大舅舅回忆:当年外婆曾带他去潇湘酒家品尝正宗的湘菜。因为东茅街是大户商贾云集之地的,又曾是长沙抗战时期商业第一街。</p> <h3>此街有肖怡丰盐号,裕顺长盐号,李文玉金号营业此街,新化矿商陈汉卿、长沙矿商章克恭(怀善草庐)、裕新公司陈瀛洲(蓬瀛在望)等。军政界人士则有师长唐规严、张国威,军需处长罗寿颐(眉仙)、土匪军阀陈光中、盐运使粟海槎等人建有公馆。清末湘军将领席宝田、厦门提督孙道仁,广州及嘉兴知府许雪门等人的遗宅都在这条街上。这些富商官僚的房屋,四周私墙,外无寄缝,高堂大厦,飞檐相勾。</h3> <h3>这当年街上唯一旅馆建新旅社,如今成这样。</h3> 红色光荣的历史 <h3>这就2000年左右建修蔡锷南路,小东茅巷消失在此路位置,</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东茅街进小东茅巷麻石街北行20米东面又有小巷多佛寺捷径相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条小巷寺里曾住着多位小学同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随着蔡锷路南拓延伸,小巷消失在城市的改造中。东茅街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蔡锷南路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西两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这以两张相片都是长沙摄影师罗斯旦早年拍下的,现在大家能看到老长沙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是他的作品,太珍贵了。解放后许多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的故事片是在东茅街,小东茅巷拍摄外景,有大家熟悉的《大浪淘沙》《怒潮》《枫树湾》等电影。</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湖南总工会成立于1926年8月26日,闻名全国的工运领袖郭亮任总干事、委员长。湖南省总工会初设宝南街51号一旧式民房楼上,1927年元月迁到大东茅巷32号。</span></h3><h3> 就在大东茅巷省总工会,郭亮及其他总工会同志共同组织了1927年1月开始持续70余天的湖南反英大罢工运动,震惊全国。</h3> 回忆昔日时光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茅街原来也是麻石路面,根据雷乐怡回忆文革初期道路改造,刚好省人民医院纠出了105名“黑鬼”,每天就由这些人拖大石碾压路,路修好后人们称之为黑鬼路。</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面的省机械厅大片宿舍区是原章姓大户的住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很有影响的湖南实业家章克恭的公馆,《湘江评论》就是他创办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后也卖出转让了这就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茅街40号大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原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居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里也改为成了30号,里面拆除多座老公馆,建了四,五栋宿舍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原东边的围墙外就是小东茅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曾经的机械厅办公大楼,现在是丰泉家园,楼下二层被民办競才修业学校租用办学。</h3> <h3>这是省机械工业厅红砖楼和当年大门的位置,如今成丰泉家园的消防通道门。</h3><h3>长沙市东茅街在49年前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气的哟,曾一度是几个大户人家的集居地的。如省机械厅旧址是许家三栋大宅,这三栋大宅从一个小小裁缝铺入内,外面看不出里面是个大宅的。土改时许家为退租退押,卖掉了三栋宅子,为政府部门收购作他用,一直到机械厅使用至今。</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据东茅街的老街坊黄政老先生回忆:三栋许家老宅中有一栋为我外祖父许推所用,我们也曾在其中一栋中借住了几年。许推为清未最后一批公派去日留学生,主修土木建筑,回国后为裕湘纱厂,长沙发电厂等作过主管设计。并为修业小学校董,与徐特立问办学校,毛泽东曾在此时期在修业教书。49年后,徐特立回湘,与许会见,特荐许为省文史馆会员,以养老终生。章家大院为我姑外婆家,是上海久大盐业公司大股东,小时我常去章家大宅大院内玩的。许家大院的卖出,是由家父在市工商界筹款(时家父在市工商联负责,市救济总会负责),用工商界的款买下这几栋自己亲友的大宅,交人民政府使用的。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是: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屋,捐献给新生政权使用的。我们后来租住在东茅街人民医院礼堂对面,"陈胡子草药"那个小巷子的"东安会馆"的公租房里,一直到九十年代,棚户改造拆除,才离开东茅街的。</span></h3> <h3>东茅街的西段原来主要有东茅街小学,湖南省机械工业厅单位和湖南省粮食厅,湖南省轻工厅,市政府,长沙市民主工商联合会的宿舍院楼东茅街处于老长沙城之内,也算是一条老街,但以前的老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都是后来单任自建的宿舍房子。主要是东茅街并不长,全长仅仅400余米。。东茅街的西段原来有的煤店随着社会进步也消失了</h3> <h3>由于中共中南局在七十年代初正式解散,原来中南五省的干部可以选择返回原省或继续留在广州。我的父母于1974年11月16曰一带着一家老小5口乘火车从广州到回阔别十二年的长沙,来到坐落东茅街湖南省机械厅。当时单位没有宿舍,临时安排在的一栋五十年代红砖三层楼的二楼,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暂住。从此这辈子注定与东茅街结缘,结果这一住44年过去。印象最深是整个房间当西晒,整个夏天热的要死,冬天冻的要死,刚来长沙是感觉天气很冷,夏天热的下不得地,街道很窄,很脏(与当时家家做耦煤有关)到处是黑糊糊的,感觉比广州城市建设落后二十年。记一次单位的王司机开一台解放牌大卡车去火车站托运处(当时在建湘路)取广州回来托运的搬家物品,由于东茅街路面太窄,卡车进单位大门时来来回回倒车好多次才进了大门。大门右边这楼栋红砖楼一楼是食堂和传达室,二楼有医务室。老妈当时就在三楼是湖南省机械工业设计院的筹备组上班。2000年左右蔡锷南路向南拉通拆迁,机械厅也先后拆除五十年代办公楼,红砖三层楼和大礼堂。这是建起来7层办公楼,大门开在蔡锷南路。</h3> <h3>在省机械厅整个区域2004年建成的这二十三层的丰泉家园。</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根据省机械厅老厅长张鹤亭的儿子张庆湘描述:″我家就是机关大院里唯一住户,沈家大院拆除后临东茅街是三层办公楼带地下室,中间是绿化花园,东边是大礼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西边依次是三层红楼丶食堂丶二层小楼,南边是二层办公楼,最南临丰仁西里是一一栋二层小楼一楼上办公走天桥,楼下自带L型小院有单独厨卫石库门就是我家。</span></h3> <h3>到长沙之初,我12岁就近在街对面的人民小学就读五年级,记当时长沙中小学校刚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现在叫芙蓉区东茅街学校,地处东茅街76号。<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茅街小学原是一座不小的庙宇,后在庙里办小学,多年后才把庙折掉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所学校建于民国初期,清朝年间是子朱祠堂。据舅舅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也曾在这所学校里读了一年书。</span></h3> <h3>东茅街小学教师们合影中有我们班主任胡建招</h3> <h3>这是当年的小学同学聚会的照片</h3> <h3>刚到长沙时,全国批林批孔运动,在教育系统批判湘剧《园丁之歌》。跟同学学的长沙话竟然是一句痞 话。由于我是来自广州,同学用当时流行的歇后语:"广东牙刷一毛不拔″,给我取绰号叫"广东牙刷″。</h3> <h3>这里东茅街小学的门外。1974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演,电影里的歌曲风糜全国各地 ,学校排路队放学的同学们用长沙腔调唱着《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唱着唱着就陆续回家。因他们大多数家就住这街上,就学校对面东茅街69号(后改为10号)的潇湘公馆(应该是传说中的潇湘酒家)<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个地方住着有同班同学朱国强,左剑锋,何勇,丁建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5分钟队伍人就走完了。现在小学同学都不住此街了,他们才是真正了解这条街原住民。我这个后来者却确见证这条街44年来变迁。</span></h3> <h3>这大门是粮食厅宿舍院大门,现在还住中学老同学肖满哥。</h3> <h3>九十年代曾经风光一时长沙炒码粉《一家粉店》从文运街搬到东茅街最西边街口。</h3> <h3>这是东茅街的最西头登隆街,两街当中央原有口深井已被填埋,长沙城里的古井曾多不胜数。随着岁月的变迁,很多井已成为地名,如水风井、彭家井等。如今自来水已入户,老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有名和无名的井则被埋在地下,无声无息地消失了。</h3> <h3>最近长沙市有机棚改正在重修登隆街,苏家巷,白果园,照片此处明年初肯定会焕然一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