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上的光芒——白洋淀端村记忆

花溪晚茶

<h3>看过采蒲台的清净安宁,走过大淀头的秀丽典雅,读过王家寨的安逸恬静,听过圈头的古韵厚重,今天,走在端村的街头,依旧是悠长的小巷,依旧是青砖木门的老屋,依旧是安静祥和的面孔,依旧是不变的情怀,我想走遍故乡的村村落落,将那抹乡愁凝结在笔端,记录这片热土的点点滴滴,将一路的感动和眷恋在时光里浅吟低唱。</h3><h3><br></h3> <h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乡音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乡音是故乡的土语,积淀着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我的故乡在白洋淀边的关城村,和端村由一条大堤相连,两个村的口音相似,我也常常把端村人误认为是自己的老乡,听着熟悉的乡音,有说不出的亲切和温暖。</h3><h3>小时候,父亲每周都要带我们回关城看爷爷奶奶,父亲为了让我们多增长一些见识,常常舍弃最近的路,绕个大圈再回老家,端村是去的最多村了,记忆里的端村热闹繁华,狭长的街道两侧美食琳琅满目,端村的美食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酥鱼片、方火烧、炸果子、炸糕……光是这长长的一串小吃的名单,就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父亲慷慨地买了炸糕,用新鲜的荷叶包了,碧绿的荷叶裹着金黄的炸糕,荷叶的清香和炸糕的油香混在一起,咬上一口,香脆的皮,绵软柔滑的面,最里面的馅是豆沙的,香浓甜糯,仿佛一下子甜到了心里。绿色的邮箱立在街头,安静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手指轻轻抚上去,忍不住问父亲‘’是不是给我贴上一张邮票,就可以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h3> <h3>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在岁月里淡淡的来去,不知不觉间,深深、浅浅、或浓、或淡,恰似一枚枚邮票,在我身上贴上不同的标记,成熟、睿智、世故、沧桑,我没有飞向远方,长大后,很少再去端村,那个水乡渔村成了我记忆里的远方,我只是在报道和新闻中散见于一些它的消息,建会于康熙年间的端村音乐会在沉寂了近四十年后又于2008 年开始恢复,凤凰涅槃般地获得新生,2013 年进入河北省非遗名录,古老的笙管乐再次回荡在这个村庄。端村学校有了艺术中心,芭蕾舞教室和声乐教室给学校涂抹了一种超现实的美感,芭蕾舞圆了水村女孩的芭蕾梦,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甚至连端村的方火烧也出了名。</h3> <h3>他乡的闺蜜就是被端村的美食吸引而来,春末夏初的一天,她约了我一同去端村,车在幽静的林间小道上行驶,笔直的白杨树摇动着欢快的手掌,透着生命的饱满和热情,车停在一座农家小院门前,我和闺蜜先去村里转了一圈,老医院默默地立在村头,依稀间透着当年的辉煌,贴了白色瓷砖的二层楼与青砖斑驳的老屋错落的交叠在一起,透过老屋矮矮的围墙,偶尔闪出一只火红的榴花来,河里的水盈盈地闪着波光,似一幅斑斓的水彩画,一抹白,一抹青,一点红,一点绿,浓淡交错,不深、不浅、不急、不躁,刚好裹住了恬静的村庄,满脸皱纹的老人安详的坐在木门前,每一条皱纹都刻着经年的沧桑,说着光阴的故事。</h3> <h3>端村原名段村,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因居民按姓氏分十三段居住,故称段村,它紧邻白洋淀,烟波浩渺,风光旖旎,康熙皇帝被这里秀丽的自然景色吸引,建行宫一座,行宫建有万岁宫、千岁宫、西朝房、北朝房、游廊、殿后寝宫、茶房、万寿亭。行宫集明、清建筑风格于一身,红荷绿波,水榭亭台,奢华中不失淡雅和清新,传说乾隆帝驻跸巡猎至此,为视察十三段民情,换成平民装束,堤上浓密的柳荫下渔民织席结网,堤外,水天一色,堤内,稻谷飘香,一派安静祥和的水村风光,乾隆随口吟道:“端端正正一水村,十三段住是何因?迁来居民百余户,改名端村朕意钦。‘’”端”有祥瑞之意,随行的官员听了连忙附和,“端村好,端村好。‘’端村因此而得名。</h3><h3>白洋淀的水给了这片土地以灵性,这片土地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端村人,性情豪爽,为唤醒民众,严谨办学的辛亥老人王鸿毅。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冯秉铨老先生。民国将军王余庆,他和五个弟弟都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在军中担任要职,六人被合称为“王氏六将军”。民间艺术家马三峰,创造了新兴的曲种“西河大鼓”,为后人推崇和赞誉。</h3><h3>抗日战争时期,端村人民饱受战火的侵袭,1939年3月,日伪军对端村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中,被害百姓80多人,5000余间民房被烧毁,东西被抢劫一空,国仇家恨化成了杀敌的动力,坚贞不屈,凛然就义的抗日英雄刘萍,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解放后拍下许多前线珍贵资料的王杰,他们和端村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抒写了对这片土地的赤城和深情。</h3> <h3>方火烧酥脆香软,站在端村的渡口,唇齿间还漾着饭菜的醇香,从码头上就能看见宽阔的淀水,荷香袅袅,船影点点,人们把白洋淀比做华北明珠,而端村则是明珠上的那抹光芒,端村是有名的水陆码头,从清朝开始,白洋淀航运日益兴盛。端村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大清河上颇负盛名的水陆码头,沿府河西上可直达保定南关;往东经大清河可直达天津。陆路方面,可通安州、徐水、保定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因到天津水路通畅,故天津货物最多,端村有“小天津卫”之称。</h3><h3>当时的端村繁华而整洁,商贾云集,货品琳琅满目,除日常用品外还设有席市、船市、粮市、菜市、每逢集日,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赶集的人们擦肩接踵,热闹非凡。</h3> <h3>今天的码头依旧繁华热闹,不同的是它更多起到了联系淀南和县城纽带的作用。这片水域是真正的白洋淀,因为没有桥,这个渡口便成了一大特色,一条条特制的大铁船,有十吨之重,汽车开到甲板上,一辆辆排好,最多可以载八辆汽车,大船载着汽车在宽阔的水面上穿行,颇有些在海上航行的感觉,场面壮观,很多白洋淀人都把这些大铁船笑称为“水上的航空母舰”。</h3><h3>我们坐在一条快艇上,五月的风温柔的佛过发间,快艇犁起的浪花被甩在身后,荷叶娉婷袅袅,层层叠叠的簇拥着,像翠色的圆盘,有的小荷叶,羞涩的打着卷,如青涩的少女,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着,芦苇的倒影随着波纹轻摇慢舞,如风吹过五线谱,发出轻柔的沙沙声。‘’莲叶含羞半卷柔,清风翠苇绕船头,湖光倒影涟漪舞,剔透珍珠安可求。‘’ 如果孙犁先生在此,也会别眼前的美丽安宁所迷醉吧。</h3> <h3>当年的行宫已消失在斑驳的时光里,王家大院的围墙被蒙上了厚重的尘埃,供销社的繁华已渐行渐远,多少盛衰兴废,多少灿烂辉煌,幻化成今天的安宁、祥和。艺人指间绽放的芦苇工艺画,五月庙会粽子飘香和连台大戏,舞动在田埂上的芭蕾,勾画着温暖的水乡记忆和美好明天。</h3><h3>一缕炊烟袅袅地升起来,在屋顶萦绕、盘旋,恰似那抹乡愁,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萦绕于心,那是对家乡无声的眷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