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郧阳人”猿人头骨化石:198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发掘出南猿化石,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10多位专家、学者鉴定,这是距今240万年的“南方古猿”。</h3><h3> 在我国、在亚洲都是首次发现,被称之为“国宝”。它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于一源的理论。"郧阳人"头颅化石现存放在“郧阳博物馆”内,该馆现已对外开放。</h3> <h3> “郧阳人”即“郧阳人”头骨的化石 。“郧阳人”头骨化石考古发现有两件。</h3><h3> 1989年5月,十堰市博物馆组织全地区文物干部进行文物补查。第一件头骨化石由郧阳区博物馆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于18日在郧阳区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h3><h3> 于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试掘工作,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Ⅱ号头骨化石。以后又接连两次进行了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h3><h3> 两件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初步研究,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随着对化石材料的修复与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从其形态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认定为直立人,命名为“郧阳人”,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一100万年左右。</h3><h3> 因为两件头骨化石标本空前的完好,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I号头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报》发表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于1990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和全国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给郧阳地区博物馆颁发了证书。</h3><h3> 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阳区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h3><h3> </h3> <h3>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1990年以来,经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h3><h3>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h3> <h3> “郧阳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后,人们一直在寻找比较理想的复原方法。据当年主持发掘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李天元研究员介绍,“郧阳人”头骨已被挤压变形,脑腔内的软物质已被坚硬钙质胶结物替代,这些都加大了对头骨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专家们曾尝试采用模型切割法,但它只能复原断裂错位的骨片,对变形部位无法复原。</h3><h3> 专家们将复原工作转向利用计算机技术上来。对头骨进行CT扫描是计算机研究的基础。从2002年5月起,专家们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使用超快速高档螺旋仪,对“郧阳人”头骨进行扫描,总共扫描了255个层面,并运用扫描资料进行头骨图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h3><h3> 在此基础上,中方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选取亚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为复原研究参照标本,从纵、横两个方向对“郧县人”2号头骨复原的弧度进行控制。随后,中法双方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对头骨进行复位、矫形、修复,将碎裂错位的头骨片进行复位,将被挤压变形的头骨片加以校正,对缺失的部分进行了修补。</h3><h3> 据介绍,专家们还测算出“郧阳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这进一步证明了“郧阳人”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阶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