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散步等。<br></h3> <h3>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比起家庭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更有意识、更有目的、更有规则。<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h3> <h3></h3><h3></h3><h3></h3><h3>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
</h3><h3><br></h3><h3></h3><h3></h3><h3></h3> <h3>现在小班的小宝宝们要排队上厕所了,在老师的指令下,他们很快按男女排成了两队。</h3> <h3>女孩如厕的时候,老师会带着男孩做一些儿歌、手指操等,让孩子们学会耐心等待。</h3> <h3>如厕时一次进入四位小朋友,其他女孩会在门口等待一一补位。</h3> <h3>小班的老师会在孩子们每一次如厕后帮她们一一提好裤子,整理好衣物。这样一遍一遍的重复,让孩子记住上完厕所要整理仪容仪表。</h3> <h3></h3><h3> 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
</h3><h3><br></h3><h3></h3> <h3>上完厕所,要洗手了,每个洗手池的上方都贴有七步洗手法步骤图,这些环境标识会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h3> <h3>大班的孩子可以自己挽袖子,不需要老师的帮助。</h3> <h3>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等等。这对于指导幼儿园以及家长教育幼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r></h3> <h3>小班的宝宝们,需要老师帮忙挽好袖子,防止袖子被水打湿。</h3> <h3>教孩子把水调到适合的大小。</h3> <h3>提醒孩子用肥皂。</h3> <h3>户外活动回来也要排队一一洗手。</h3> <h3>按照步骤仔细洗小手。</h3> <h3>洗完了手还要去喝水呢,加油!</h3> <h3>喝水了,小中班的孩子们都是坐在桌子前等待老师一一倒水。<br></h3><h3><br></h3><h3></h3> <h3>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可以自己过来排队倒水。</h3> <h3>老师倒好了水,孩子们就有序的端着水杯走回座位喝水。</h3> <h3>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家长们如果也像幼儿园一样引导孩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