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宋朝名头有多响?

南山不老松

<h3>  有时候,为了感受古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我常常把某个古人跟今人相比较,想象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有那样的地位、名气,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以此来了解古人所思所行,思想脉络,以期从中有所感悟。</h3> <h3>  苏东坡是我仰慕的古代名人之一,但是环顾当下,觉得单就文学成就还没有一人能够与之相比较。一般来讲,一个对社会有影响的人,往往是在身后多年,名气才会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而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名气反而没有那么大,作品也没有那么金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h3> <h3>  但苏东坡例外,苏东坡在他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名震天下,崇拜者众多,在他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气非但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那些他的崇拜者很多都是各个时代的社会名流,著名人士。一个人无论是活着的时候,还是身后,都有那么大的影响,都有那么多的粉丝,真的是不同凡响。</h3> <h3>  古今中外,对社会影响大的人物,都有这样几个必不可少要素:一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为人称道的品学;三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四是拥有大量的、囊括社会各阶层的崇拜者。</h3> <h3>  对苏东坡来说,前三个要素都不用讲了,大家耳熟能详,不必鹦鹉学舌,重点说说第四个要素。苏东坡的崇拜者,上至皇族,下至贩夫走卒,都是他的粉丝,都被他圈粉。</h3> <h3>  宋神宗特别喜欢苏轼的诗文,吃饭的时候都要阅读,经常出现“举箸不食”的现象,当有人向他禀告苏东坡近况时,他总不免要问一句,苏学士近期可有新作?神宗之后,北宋的徽宗,南宋的高宗和孝宗也都是苏轼的“粉丝”。宋英宗的高皇后是苏轼诗词的忠实读者,苏轼每次创作新的作品,她都会读上很多遍,然后安排宫中乐人演唱。你看看,连皇家都是苏东坡的粉丝团,可见苏东坡当时圈粉的力度有多大,粉丝团有多庞大。</h3> <h3>  苏轼曾经自创一种帽子,具有高筒、短檐的特点,随后在全城乃至全国流行了起来,时人称其为“子瞻帽”。那时的儒生或者进京赶考的考生,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顶子瞻帽,这俨然是一场名人跟风潮,可见苏东坡当时人气确实非常的高。</h3> <h3>  据记载,苏东坡当时有多个铁杆儿粉丝,其中有两个人最有名,一个叫参寥,一个叫章元弼。参寥与苏东坡相交30多年,在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他千里跋涉,去黄州看望苏东坡,相濡以沫。苏东坡曾作《参寥子赞》,称赞参寥其人其事。</h3> <h3>  章元弼长相一般,却娶了一位美女为妻,按理说,这位幸运儿应该蝴蝶绕花丛,围着老婆转才对,可是他阅读苏东坡的诗文,日夜陶醉,对娇妻不理不睬。美女都是有脾气的,受到冷落的次数多了,她就对章元弼下达最后的通牒:“既然你喜欢苏东坡胜过喜欢我,那好,你就休了我吧!”,章元弼痴的可爱,竟然真的休掉了美貌的妻子。</h3> <h3>  有一次,苏东坡和友人泛舟湖上,有一叶小舟翩然而至,船上端坐一位美貌少妇,怀抱古筝,对苏东坡施礼道:“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言罢,抚筝弹奏一首,音韵华美,萦绕不绝,酒香,美景,雅韵,融为一体,其情其景让苏东坡颇为动容,欣然命笔,即兴一首《江城子》随手而出,词曰:</h3><h3>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h3><h3>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h3><h3>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h3><h3>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h3><h3>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h3><h3>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h3> <h3>  看看,那时节,男女授受不亲,少妇不避罪拦船求词,足见苏东坡名气之大,诗词传播之广。那少妇名不见经传,史籍中也再无记载,但因与苏东坡有此交集,一首《江城子》青史留芳。</h3> <h3>  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时候,还发生这么一段凄婉的故事。一天,苏东坡正在房间里吟诗作赋,觉得窗前有人影晃动,便走了出来,却见院墙的豁口处,一个白色的身影越墙飘然而去,依稀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原来,这是邻家一个16岁的女孩,早闻苏东坡大名,知其身在邻家,每晚至窗下偷听他吟诗作赋。多年后,苏东坡再回惠州,得知这女孩早已病故,埋在沙洲之侧,东坡不胜唏嘘,一首《卜算子》随心境而出,词曰:</h3><h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h3><h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h3><h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h3><h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h3> <h3>  看看,在宋代惠州这样冷辟的地方,一个16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苏东坡大名,为了一解仰慕之情,不惜夜晚去听窗根,这得多大的名气和魅力,才会生出这样的故事。</h3> <h3>  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请武松喝酒,让歌姬玉兰“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便是苏学士中秋《水调歌》,歌词曰:</h3><h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h3><h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h3><h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h3><h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h3><h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h3><h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h3><h3>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3><h3><br></h3> <h3>  看看,当时官员设家宴待客,歌姬唱出的曲子,竟然也是苏东坡的词,可见当时苏东坡诗词传唱之盛。</h3> <h3>  其实,与苏东坡同时代,还有一个诗词名人,这个人在当时的名气一点儿不比苏东坡小,甚至有的时候,还盖过了苏东坡,这个人叫柳永。因为年轻英俊,风流倜傥,诗词华美,柳永在民间的粉丝团甚至超过了苏东坡,搞得苏东坡有时候都信心不足,曾问过友人:“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友人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h3> <h3>  苏东坡的诗词,绝大部分都传唱下来,柳永传世之作只留下几首,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柳永其人,时间为他们判出了高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