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纺线车

<h3></h3><h3>  又见纺线车,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母亲在纺线。每天晚饭后,母亲就坐在纺车前,右手摇纺车,左手扯棉条,时而高高上扬,划出一道弧线,时而斜斜后拉,一根长长的棉线从她左手指尖抽了出来。总是在母亲起身离开时,学着母亲的样子摇动纺车,拉动棉条,结果不是把棉线扯断,就是把棉条扯的不成样子,看到母亲回来,恋恋不舍的离开。夜深了,在“嗡嗡”的纺车声中进入梦乡。</h3><h3><br></h3> <h3>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织出来的线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h3> <h3>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手织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淳朴的劳动人民用原始的纺车,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显的尤为珍贵。</h3> <h3> 据考古发掘发现,距今四千多年前,远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原的文化遗址中就有“纺纶”出土,可见当时就有了原始的纺织工具被人们所利用。商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一种木质纺织工具——腰机。它在使用时席地而坐,结构极为简单。而汉代斜梁机的出现,则标志着纺织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如今看来这种织机结构过于简单原始,但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欧洲直到6世纪才出现,13世纪才被广泛运用。</h3> <h3>  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勤劳的中原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织工艺,形成棉锦,清代老土布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成为大内御用之物。土布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它的发展是黄河文化的见证。</h3> <h3>  </h3> <h3>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老土布工艺能流传下来,是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用神奇的双手续写着土布古朴华美的乐章。</h3> <h3> 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h3> <h3>  老粗布用色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图案色彩明快;染色大都为蓝、槐黄、榴黑、豆灰、泥紫,色调古朴典雅。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多种基本纹样经过农家妇女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纱线色彩的不同变化,为我们织出锦绣视界。</h3> <h3>  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有着机织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产品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属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