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阿甘正传》。本片导演大卫芬奇应该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尽管编剧都是艾瑞克洛斯。<h3> 我更愿意想到德国电影《罗拉快跑》,或者《蝴蝶效应》。因为这些电影的主角跟本杰明更相似——对命运多是无奈的感慨!反观阿甘:除了低智商,其它的简直不能再好了!</h3><h3> 没有两部电影完全一样的。</h3><h3> 但叙事手法却可以一样。</h3><h3><br></h3></h3> <h3>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看过原著后,不忍直视拍出来的电影。为什么?看原著意味着我们不断组织答案,再去看电影等于判断别人的答案是否恰当。<h3> 我从来都很佩服会讲故事的导演——这就叫叙事手法。他不仅看懂故事,还要讲故事,还要想办法让人们喜欢他讲的故事,恰到好处的艺术地讲故事。</h3><h3> 古今中外还有一种崇高的职业类似导演——人民教师!</h3><h3> 大卫芬奇本片讲故事的手法简直就是《呼啸山庄》的翻版——回忆……停顿……回忆……停顿……</h3><h3><br></h3></h3> <h3> 本杰明巴顿奇事,真的是很奇怪的事——这就不剧透了。绝对是电影里面没有之一的奇事,没看过的朋友一定去围观了解一下。<h3> 再奇怪,也离不开“生老病死”——因为这是老天爷掌控的大事!</h3><h3> 滴滴答答的时钟,计算着每个人的时光与命运。然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命运天注定。人类不能控制的事情太多了,片中选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这一点。</h3><h3> 电影对女主人公黛西车祸的叙述,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每次错过绿灯或赶巧通过时,都后觉后怕!</h3><h3><br></h3></h3> <h3> 原文摘录,与君共享。<h3> 一名巴黎女子A要外出购物,刚出门却发现忘带外套,回家取时电话响起,于是讲了一会电话再出门。与此同时,黛西在剧院彩排。女子A下楼召出租车时却被一男子抢先一步上车。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停车买咖啡,买完咖啡恰好接上女子A。车子中途停了一下,因为一名男子横穿马路,这男子比平时晚了5分钟起床。另一边黛西彩排完在冲凉。出租车停在门口等女子A取包裹,可是包裹还没包好,因为打包的女孩B昨晚刚刚与男友分手,太伤心而忘记包装。女子A回到出租车,又被突然出来的货车挡了一下去路。此时,黛西换好衣服,又等了一会断了鞋带的朋友。然后,黛西从剧院出来……</h3><h3> 偶然的巧合,实质是注定的命运!</h3><h3> 有时我们的人生轨道会与别人的交错,只是不自知罢了。无论意外还是设计好的,我们都无力改变。</h3><h3><br></h3></h3> <h3> 既然生与死,时间与命运都无法控制,人们又何必努力挣扎呢?<h3> 我想,影片绝不可能表达自暴自弃的主题。</h3><h3> 恰恰相反。</h3><h3> 面对命运的无奈,更应该勇敢追求梦想。</h3><h3> 过你想过的人生,哪怕不得不重头再来!活出最精彩的自己。</h3><h3> 这是本杰明留给女儿的话。正是影片的主题。</h3><h3> 想起渔夫与富翁的故事。</h3><h3> 一个渔夫在海边晒太阳,富翁问他: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捕鱼?捕鱼干嘛?捕鱼能挣钱啊!挣钱为什么?买一艘大船!买大船干嘛?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干嘛?这样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悠然地在河边晒太阳!我不正是在晒太阳吗?</h3><h3> 我一直都反对渔夫的观点,却说不上个一二。</h3><h3> 直到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一句台词:人生因为各种机遇而变得更有意义,甚至有些机遇错过了。</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