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散记】……《九》

寒 江

<h3>鼓蔫儿 寒江旧友</h3><h3>夕晖欲落小胡同,别后萦思入梦中。</h3><h3>曲径空留残履迹,颓垣唯见鼓蔫红。</h3> <h3>【幽燕散记】……《九》</h3><h3> 方泽坛里故园情</h3><h3> 老北京城的北新桥以北,一条不宽的小马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沿着马路行到尽头,便是老北京的北城墙。为了出入城方便,这儿早已将城墙扒开了一个豁口。穿过城墙豁口,没几步路就是北护城河。站在河边向西眺望,依稀可見巍峨高耸的安定门城楼。</h3><h3> 旧時的护城河,水流清澈见底。水草间小鱼儿时隐時现。河两岸绿草繁荫,春夏野花绽放,杂树丛丛。尤其是振翅的蝶儿和翻飞的蜻蜓最是可人,引得孩童追逐奔跑,泽岸间藏匿着无穷的乐趣……</h3><h3> 暑假,少年向往的好時光。约上几个小伙伴,跳跃着穿过草丛,跑到护城河那座小木桥上,倚着桥栏可遥望远处的安定门城楼。这座木制的小桥颤颤悠悠,桥板还有许多破损的裂缝,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尤其是仲夏時节,大雨过后,河水涨到临近桥面,水流湍急,真有点吓人。我们几个小伙伴相扶着走到河对岸,飞跑着上了一个小漫坡,再回首看那座小木桥,依然在奔流的河水声中颤悠着……</h3><h3> 走过一片荒草漫漫的坟地,坟丘散乱,断碣残碑。据老人们讲,这里曾是信奉天主教的逝者埋葬之地,挺渗人的。小伙伴们都无语了,也许是心悸吧,快步穿行过去,才看到了一带红墙掩映的所在,那是我们的目的地:方泽坛。</h3><h3> 地坛,古称方泽坛,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最大的祭地之坛。因古代有“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所以地坛整体是方形的建筑。</h3><h3> 那个年代地坛还未公开对外开放,只是园林局的苗圃。人们在此遛弯消夏,练武健身,更有票友们在此结伴唱戏休闲。小伙伴们进入南天门后,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王国。几个懵懂的少年不懂得欣赏高大宏伟的古代建筑,也不懂得探访形态怪异、虬枝参天的古柏。只是感到空气好新鲜,园子好深好大。我们奔跑着,嬉戏着,忘了一切……</h3><h3> 跑累了,我们倚着大杨树围坐休息。听夏日里无尽的蝉声,看满眼的绿色,很是开心。小伙伴们把采来的杨树叶,搯去叶片,用剩下的叶梗儿,互相勾勒,看谁的梗儿最结实,那時我们管这个游戏叫“拔老根儿”,好玩极了。</h3><h3> 夕阳的余晖洒满林间的時侯,心中总有些依依不舍,小伙伴们把采到的杨树叶梗儿、小松果儿、银杏叶儿,将衣袋装得满满的,说是回家给小弟小妹们玩儿。这就是那个年代少年的生活,朴实而单纯的情怀,美好而真挚的回忆……</h3><h3> 几十年后回到故乡,沿着儿時的足迹,探访故园,一切都变了。豁口处的城墙杳然了,安定门的古城楼不见了,高楼林立掩住了老护城河的自然风貌,显得索然而无趣,尤其是那座让人踏上去悬心的小木桥,只能留在美好的记忆里了……</h3><h3> 现如今的地坛已全面对外开放,春节举办热闹的庙会,秋季则开办文化书市。我自认为是方泽坛的故人,走进园子后,反倒觉得有些许的陌生感。园内的古代建筑,不论是油漆彩画,还是碧瓦红墙都修饰得鲜亮异常。方泽坛更是气势宏伟,突出了天圆地方的特点。踏上方泽坛,好一派舒朗之境,似与天接。胸襟一霎儿豁然开朗了,深深地吮吸着秋涔漫漫的空气,真是舒坦。古人的智慧与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h3><h3> 下了方泽坛,沿斋宫前行,园内的古木幽林,最为瞩目。几百年的老树依然龙气犹存,新植的幼树已是繁茂成荫。不由得想起那句“古柏清霜气,虬松盖影森”的诗句。最有新鲜感的是钟楼与神马殿,重建后恢复了旧时的碧瓦红墙,殿宇庄重而巍峨,琉璃吻兽神秘而多姿。思想起少年时在园内雀跃玩耍的情节,怎不让人心潮起伏,感叹人生呢……</h3><h3> 牡丹园更是亭廊丰富,水榭精致的园中园,人们在此休憩、散步、享受着人文与自然交织起来的风光。西天门外的牌楼与银杏大道相互映衬,暮秋時节,游人在此拾叶赏秋,体味“黄叶萧萧下,珍惜在此時”的意境,美哉……</h3><h3> 人走的有些倦了,在双亭里小坐。不由得佳忆如昨,只一忽儿似的,单纯无忧的少年已成蹒跚衰叟,婉丽清雅的小丫已是华发苍然,而古老的方泽坛依旧焕发着青春。正以他全新的面貌妆点着都城,让人们重新回到故园,感受古味儿,体味乡味儿……</h3><h3> 而我,似乎感到遗失了什么?是护城河的清流、是河两岸绽放的野花、还是护城河上那座颤悠悠的小木桥呢?……</h3> <h3>老北京——安定门</h3><h3>老照片内可见城楼、瓮城与箭楼。</h3> <h3>北京地坛——南天门</h3> <h3>《竹枝词》拔根儿 寒江旧友 </h3><h3>夏日小童绕树林,采揪杨叶梗儿存。</h3><h3>鞋壳汗沤勾高下,叫劲跌摔小屁墩。</h3> <h3>《竹枝词》捉蝉 寒江旧友</h3><h3>雨后蝉儿叫最欢,面筋熬罢裹竹竿。</h3><h3>悄悄爬树轻粘起,洋辣蛰我疼半天。</h3> <h3>北京地坛——方泽坛</h3><h3>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为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因坛台四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h3> <h3>北京地坛——方泽坛</h3><h3> 清乾隆十五年遵乾隆皇帝之旨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換为艾青石坛面。现在的方泽坛建筑为1981年按乾隆時期形制恢复。</h3> <h3>北京地坛——斋宫</h3><h3> 斋宫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清雍正八年重建。斋宫为皇帝祭地時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h3> <h3>北京地坛——皇祗室</h3><h3> 皇祗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祗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现为地坛文物陈列室。</h3> <h3>北京地坛——神马殿</h3><h3>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建筑。外有壝墙与殿门。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现已对游人开放。</h3> <h3>北京地坛——钟楼</h3><h3>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重檐正方形建筑,2000年重建。大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h3> <h3>北京地坛——牌楼</h3><h3> 牌楼位于地坛西天门外,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坊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入地坛。1990年重建,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有‘’广厚街‘’三字。现为地坛重要景观。</h3> <h3>北京地坛——牌楼</h3><h3>本照摄于地坛西天门外过街天桥。</h3> <h3>北京地坛——银杏大道</h3> <h3>北京地坛——古柏</h3> <h3>  北京地坛——古松</h3> <h3>北京地坛——古槐</h3> <h3>北京地坛——古柏</h3> <h3>北京地坛——古柏</h3><h3>本照为方泽坛墙外,著名的紫藤缠古柏。树龄高达二百年以上。</h3> <h3>北京地坛——双亭</h3> <h3>北京地坛——八角小亭</h3> <h3>北京地坛——牡丹园</h3><h3>牡丹园为地坛的园中之园,月亮门内外植有古木青竹,颇具清雅意境。</h3> <h3>北京地坛——药王孙思邈石雕像</h3> <h3>北京地坛——药王孙思邈石刻</h3> <h3>北京地坛——牡丹园</h3><h3>雕塑小品……药王葫芦。</h3> <h3>北京地坛——牡丹园</h3><h3>雕塑小品……青铜宝鼎。</h3> <h3>北京地坛——牡丹园</h3><h3>雕塑小品……汉白玉小桥。</h3> <h3>北京地坛——茶室</h3><h3>匾额……杏林问茶。</h3><h3>对联……泛花邀客饮神农本草,</h3><h3> 挹泉篝火品不夜之侯。</h3> <h3>北京地坛——廊亭</h3><h3>匾额……致和。</h3> <h3>撰文摄影:寒江旧友</h3><h3>图片剪辑:寒江旧友</h3><h3>截稿日期:2018年12月1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