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故乡

风萧寒

<h3>  远方成为了故乡,随着年龄的增长,承载的东西越发清晰,成为远方游子挥之不去的记忆。</h3> <h3>  绿色的核桃树,嫩嫩的果实未到采摘之时,只要用双手剥皮,双手一定会被其汁液染成难看的棕黑色。</h3> <h3>  盛开的蓝色苜蓿花,谁能想到开春发芽之时可以是一道美味的苜蓿菜,而蓝花盛开之时则只能成为家畜的上等草料。</h3> <h3>  昔日干旱少雨水土流失的塌山窝子,得益于伟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沙棘遍地桃李成片,夏季更是萃绿成景,调节气候固化泥土。</h3> <h3>  蔚蓝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树木旺盛的生长,乡村的电线当空穿过,将蓝天和绿树连接了起来,电线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寻视着飞行的虫子。</h3> <h3>  杏树上结的杏子,在麦黄之前保持着绿色的本原,摘下一颗品尝,会让人酸的混身发抖,成熟之际又是相当的酸甜可口。</h3> <h3>  荒凉的大山,倾斜的坡度,根本无法被开垦成旱田,只能作为荒山,小草和蒿子可以生长一些,暑期经常与此地放牛羊,着实地当了许多次放牧童。</h3> <h3>  全村人的饮水工程,小屋的侧下面是地下蓄水池,小屋中是用于抽水的电泵,将水抽送到半山腰顶,以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记忆中还没有如此先进。</h3> <h3>  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原本应该也是平原,但被雨水的冲刷,形成了千沟万壑奇异地貌,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h3> <h3>  强劲生长的玉米,宽大的叶子吸收着充足的阳光,地面的白色薄膜保持足够的水分,阳光和水分保证了玉米的生长所需,给农民以绿色的希望。</h3> <h3>  冬日的院子外面,雪后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打麦场中的一棵松树赋予一些冬日的绿色,不大的小草垛静静地坐在角落,注视着自己的地盘。</h3> <h3>  山间的小路,小学的同村同学结伴而行,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行走在学校和村庄的山路上,只有读书才有希望,才能走出生长的小山村,实现人生的华丽转变。</h3> <h3>  曾经的白林小学,黄土筑起的围墙早已不复存在,砖瓦房的教室彰显了时代的变化,篮球架也比昔日高大上了许多,松树和夏花让其变得更加美丽。</h3> <h3>  变化中的新集中学,所有教室和宿舍已没有当年的一点影子,土质墙面的人字型房屋如今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楼舍,依然在蔚蓝的天空下生机无限。</h3> <h3>  美丽的二中校园,栖凤山的脚下,茹河的岸边,靠近街道边的高大垂柳之下有晨读的学子,四层高的教学楼向外面的世界输送了大批优秀大学生,而今使命完成被移为平地。</h3> <h3>  新集到沟口的一段路程,不知骑自行车跑过多少遍,留下了高中骑行读书的岁月,昔日的道路两边的小松树,如今已经长大,成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h3> <h3>  二十多年未变的农村信用社,门前依然有商贩摆摊,逢集时前来存贷款的人应该不少,旁边多了一间自动柜员机,昔日求学之时也从其中贷过学费,度过贫穷的求学岁月。</h3> <h3>  过去的土沙石街道早已被水泥路所替代,街道上摆放和行驶的车辆证明了乡村的富裕变化,摆摊的小商小贩生意大了许多,唯独不变的是依然摆在路的两边。</h3> <h3>  通往集市的泥土路,不知多少人陆陆续续地行走,手中提着购回的家用必须品,趟过漫长而平淡的乡村生活,或许一辈子也未走出那个乡野,更别说宽阔的道路亮丽的城市。</h3> <h3>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多么美丽的山花,但在父子的周围似乎如同不存在,一上午几亩地得犁,田间的辛苦劳累就已是父亲的一辈子生活,但能给儿子以更加努力学习的启迪。</h3> <h3>  农村重要的耕地黄牛,从小生长于农家,早已习惯了主人的使用,也与主人建立了某种通人性的感情,想休息片刻的牛儿似乎知道下步要干什么重活,任小孩孩如何使劲也不为所动。</h3> <h3>  双驴拉着碌硃碾场的画面,早早地摊上一场粮食,经过三四次的翻场,无数次的碾压,一天可以碾一场的频率,下午人和驴儿早已累乏,如今完全被机器所替代。</h3> <h3>  碾场起草之后的麦粒堆,借着下午的东风,几个人用木掀一掀一掀地将麦粒扬起,小草截在风的作用下飘向一边,旁边的一人用扫把不断地掠去杂草,最后剩下金黄的麦粒。</h3> <h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霜冻还未来临,几家人合在一起,用锄头挖出田地中的土豆,用手措掉土总豆外表的部分泥土,一茏一茏的收起来,接受着土地给人的馈赠。</h3> <h3>  牲畜人力车的运输方式,不是去交公粮或者去磨面,一年中不知跑几回,所磨的二道和三道上等的面被送到学校食堂,供着子女们的住校生活所需,期望着子女金榜题名的时刻。</h3> <h3>  麦收的季节,人力车上装一大垛麦捆,后面的人用肩膀顶着,前面的人用双臂撑着,移动在山间的下坡路上,高中的岁月,几年的暑假自己也可以如此劳动,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h3><br></h3></h3> <h3>  干旱少雨的西海固地区,儿时上放学期间经常可见挑水的叔叔阿姨,甚至有的村庄在干旱时间连吃水都无法保证,记忆中不知亲自挑过多少水,但生活与此地的人再也不用挑水。</h3> <h3>  简单的石碾,可用人力去推或者牲畜来拉,少量的杂粮可以被不断地压成粗面粉,母亲作的粗面馒头香味有之,但面粗糙而不好吃,但还是那个年代不得不吃的食物,因为没有更多的食物。</h3> <h3>  风匣,做饭用的必备本箱子工具,用来向灶堂中送风,吹旺壮堂中的材火,自己不知拉过多少次,凌晨四五点早起的母亲不知劳累地准备着当天上学的馒头,煤油灯照亮的厨房中会传出风匣的拉动声音。</h3> <h3>  不可或缺的家用工具,成捆的绿色苜蓿草还得用它来砸碎,一人按压铡刀的木柄,一人向刀口内续草,给家中喂养的牲畜准备草料,为第二天的田间耕作储备畜力,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h3> <h3>  农家必养的大公鸡,挺起高昂的头颅,展示着美丽的羽毛,可以打鸣,可以作为种鸡,甚至是看家护院的好帮手,若生人前来定会跳跃攻击,守护着主人院落的安全。</h3> <h3>  柴门闻犬吠,家家户户都会养的黄狗,忠实地爬在院子里面,每有生人来往,定会吠叫不停,看护着主人的院落安全,给宁静的夜晚带来声想,直到老去的那一刻,从来不离不弃。</h3> <h3>  熟悉的农具,每样都能叫上名字,而且也会熟练操作使用,只不过远游他乡太久太久,少有机会再下田地,使用起来定会不陌生,但双手定会磨出水泡,感觉到一些不舒适。</h3> <h3>  隔年的洋芋发出了新芽,可用作种子种植,也可用做人们的食材,土窑中潮湿的环境孕育了许多小的洋芋,附着在母体身上,蓝色的小洋芋头甚是嫩气。</h3> <h3>  树叉上的小鸟窝,雏鸟早已离开了鸟窝,飞向了蔚蓝的广阔天地,记忆中爬树枝,掏小鸟的恶习,不知让多少小鸟丧失生命力,更使母鸟无可奈何而叹息。</h3> <h3>  千底层的布鞋,女人们都会的针线活,远离家乡之前不知穿过多少双,新鞋穿上一定挤的双脚生疼,长期穿着舒服许多,离开家乡时母亲做的一双,飘泊生活中不断搬家挪窝,不知丢在了何方,甚是可惜。</h3> <h3>  土坑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但凡那个年代基本上都在土炕上出生,虱子和跳骚两种咬人的小生物让人不太舒服,冬天寒冷之时的热炕头那么暖和舒服,时至今日回去还可以睡到热炕头,就是不知何时没了虱子和跳骚。</h3> <h3>  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当地的地质条件挖掘而成,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冬天再配上热炕那简直幸福至极,祖辈们不知用窑洞生活了多少辈,但现在依然被青昧。</h3> <h3>  乡村的果树,成熟的果实已被主人采摘,树枝的绿叶变为黄叶,成为秋天的美丽景点,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落去,最终成为人们烧坑的绝好燃料,何谈化为春泥?</h3> <h3>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许多田地已不再单独是小麦或玉米等普通作物,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依地生长,蓝天白云下的土地,葵花的花朵向阳盛开,黄色的花辨在风中微笑,田头的绿树更使给如画的风景增添别样的风彩。苍海桑田,绿色巨变,唯独不变得是故乡的情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