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张贤亮独具慧眼的古董收藏

李方建

<h3> 闲侃张贤亮独具慧眼的古董收藏</h3><h3> 李方建</h3><h3>&nbsp; &nbsp;&nbsp; 我两次去银川镇北堡影视基地参观,让我最欣慰是亲眼目睹了张贤亮独具慧眼的个人古董收藏。</h3><h3> 张贤亮的个人收藏被置放在影视基地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难引人注目。第一次,我去是偶然原因误撞进入展厅,立刻被张贤亮的收藏所震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品鉴,几乎是匆匆忙忙观看一遍,就离去。但不管我对展品记忆有多么模糊,但绝美的印象是铭心刻骨的。今年10月16日再次到影视基地,留够时间来到展馆,慢悠悠地观赏,细细地品味这些精湛的古董珍品,也认真拍摄了不少照片留存。</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银川影视基地,有许多游客与这些精美的收藏擦肩而过,应该说是遗撼的一次行游,因为这样的收藏在国内是难得一见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内,独辟了2600平方米的收藏展厅,展示自己的藏品,张扬一种收藏的历史责任、收藏的妙趣、收藏的文化、收藏的价值。</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 张贤亮酷爱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时期用名贵木材制作的精品家具,更是他收藏的对象。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作为家庭财产的重要部分,家具是要传之久远的,因而要求材质坚固耐用,永不变形,木纹美观,质地细密;家具上雕刻绘画的图案花纹,反映着拥有这种家具的家庭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品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首选是生长期长的紫檀木、鸡翅木、黄花梨木、红木、榉木等等,这些树木的材质不仅显得沉静、高雅、灵秀,而且带有自然色彩,不需油漆,用现代人的话说非常“环保”。同时家具上通过雕刻绘制的图案花纹、吉祥符号,以及故事、神话传说来表达传统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观念。这样我们的祖先从小就从家具的图案上来认识世界,浸润在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默默无声地滋养中国人的教养与民族性。所以,家具集中体现中国人家庭生活的文化理念,审美风趣,也体现中国精湛的艺术、工艺、雕刻,体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与中国智慧,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文明的参照物。观赏、品味这些家具的精巧、精致、精美,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h3><h3> 张贤亮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古董家具,日积月累,形成规模。藏品包括顶箱柜、太师椅、拔步床、千工床、抚琴桌、仙桌、条案、穿衣镜、多宝阁等类型的几十件有代表性的古董家具。这些古董家具,多以紫檀、黄花梨、铁力木等名贵木材制作而成,每件藏品都是价值逾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如:黄花梨木镶镙钿玉石书桌、紫檀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清中期的榉木雕琢镶金饰花板拔步床……因为这些收藏,他被中国收藏界评为“2007年十大收藏家之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这些古董家具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凡到这里来参观的人,细细地品味一遍这些收藏,都会感受到一次难得的中国古典历史、艺术、文化的熏陶。</h3><h3>  张贤亮的私人珍藏,是从1987年开始,当时张贤亮花3万元在北京收藏了一件清代时期的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这是他的第一件藏品,也是展厅里估价最高的藏品,2006年,一家类似的藏品已经在香港拍卖的成交价为3750万港币。据说现在价格在七、八千万元以上,首件古董家具身价涨了两千多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参观发现,展厅里家具都标注了其“市场参考价”,价格高得令人咂舌。据采访过张賢亮的人回忆,张贤亮曾经告诉他:“这是根据2006年北京、上海、香港著名拍卖行拍出的类似家具的成交价。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古董家具承载着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带有中华民族的遗传密码。标注市场参考价其用意是突出古董的珍贵性。”我知道这个展厅里这种“市场参考价”绝不是炫富,更重要是告诉我们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值得子孙后代认真保护与收藏,现代社会的文明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古文化、古建筑、古董……的珍爱与保护,因为它们是我们历史文明的见证,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的依附。任何一个为了眼前利益,对历史传承的古文物的藐视与破坏,都是对民族的犯罪,</h3><h3>&nbsp; &nbsp; 在展厅中,还重点展示了张贤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刻意搜集、收藏了不少珍贵的中国古建筑的构件。说到建筑构件,不得不说一说住宅。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住宅样式,住宅的发展史就是重要的文化史,研究住宅的艺术,必然研究建筑构件。世界各国都讲究在建筑的构件物上雕刻绘画,西方建筑的雕刻绘画多以宗教神话为主,而中国的古代建筑刻绘的却是人物故事、花鸟鱼虫,戏剧场景以及各种吉祥符号,是摄取人间万象,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所以更人性化,具有世俗性,给人以亲切感。这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信仰与气质上的差异。西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17、18世纪的建筑物至今仍在使用。而中国古代建筑却多用木材,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因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祖先留下的建筑,它们里面有我们祖先的DNA,有我们独特的建筑文化与民族性。</h3><h3> 中国建筑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其特征可概括为"雕梁画栋”,虽用木材,但木材讲究,稀有木材的耐用性与石材相等,并能散发清雅的幽香,成语“古色古香”就出于此。可惜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珍贵,而当作“建筑垃圾"处理。张贤亮的文物收藏展厅展出的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就是他抢救下来的一部分,这些建筑构件让我们能领略祖先的生活品质、才艺以及文化追求。</h3><h3> 展厅里展出的几十件精美的古代建筑构件,并且用构件立体式地装饰了整个展厅,不仅使欣赏更亲切、直观,而且展厅古香古色四溢,也使展厅流淌着流光溢彩的古韵。</h3><h3> 我穿梭、游逛在这些古董之间,我久久关注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家具与建筑构件,我仿佛游荡在古趣悠悠的过往的流年岁月,仿佛是在寻觅一种情感的寄托,仿佛是在寻找一种审美价值的依附,仿佛在印证一种历史文化的走向,仿佛是在感触一种精神的享受,也仿佛是在寻思一种内心的意愿,甚至仿佛是在完成一次次过往历史的穿越……亲眼目睹这些巧夺天工的家具、建筑构件,浸润在历史文化的妙、趣、味、雅、韵之中,温馨融融。品味与观赏之中,我真的说不清思绪的流向,总之徜徉在文物之间,算是一次人与物的默默无声的交流,算是一次润泽心扉的倾述,我也无法将这些交流与倾述用文字描述,冥冥之中,模模糊糊,但有一点是毫不含糊的,我收获了缠缠绵的欣慰与滿足。我不希望别人理解我的怪异,我选择游走,是想让这些印迹留存,我也知道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惊奇与震撼存在,我还想不断地行走下去,我还健康地活着,我残存的生命好象就是为了寻觅这些留念。</h3><h3>&nbsp;&nbsp;&nbsp; 闲侃完了张贤亮的古收藏,再闲话几句他的影视基地。</h3><h3> 作为作家、鉴赏家的张贤亮在短短几年间,将中国西部两座荒凉的古城堡打造成蜚声中外的影视城,成为独领风骚的企业家,身份转变后,他却始终以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姿态面对这个时代。他将镇北堡这一贫瘠土地融和于我们北方民族走过的历史和文化之中,让它带你穿越时光的隧道进入到了一个古老而文化底韵十足的过往,这就是艺术,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創新。</h3><h3> 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其实就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灵魂的引领与奔放中,善于用自己的自然之手雕琢出来不可复制的东西,創造具有一种别人很难超越的境界和内涵的奇迹,这就是镇北堡今天流泻的荣耀,这就是张贤亮的杰作。</h3><h3> 再回过头去思考张贤亮的古董的收藏,所彰显的独具慧眼,与他打造影视城是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 文字就此搁笔,下面留存几十幅摄影图片及简单文字评点分享,来实现我还想表达的意愿。</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2018.12.5</h3><h3><br></h3><h3>附录:摄影图片及其说明评点</h3><h3>&nbsp; &nbsp;&nbsp; </h3> <h3>  从这个门廊进去,就是2600平方米的张贤亮个人收藏展厅。这个地方很不起眼,门口用一张黄纸写了展厅两个字,一般很难引起游客的重视,擦肩而过的行者比比皆是。我不知管理者的意图,估计不愿意让它冲淡人们对影视城的关注。</h3> <h3>  清中期的顶箱柜,有近200年的历史。箱柜正面的柜门上,若干幅清朝宫庭漆画逼真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特有情趣是反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人物造型生动真实。顶箱柜漆画至今栩栩如新,工艺及其制作应属上乘,名副其实的名贵箱柜。</h3> <h3> 用玉片制作的菊、竹、蘭、梅的壁挂,风雅、高贵之气流淌。这就是生活品位与追求</h3> <h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清代妇女的梳妆台。</h3><h3> 特别值得注意是这些木制品都是木头的本色,完全没有经过油漆加工;台面镶嵌是三块方玉,抽匣的门面也是选择玉石代替木材,同时选择的玉又与木材颜色相近,这种梳妆台的品质当然就高贵得多。</h3> <h3>  休闲木椅与茶几。木椅的背板,木纹细腻,仿佛就是美妙的山水画。</h3> <h3>  张贤亮出于个人爱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收集"古旧家具”,没料到竟为后来打造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添彩,也给影视剧组提供了真实的道具。其实展厅仅仅是部分收藏,就这样,已经看得令人眼花缭乱。</h3> <h3>  藏品陈列柜。</h3><h3> 明清时期,达官贵人有附庸风雅的风趣,难免在室内、书房将自己收藏的宝贝、古玩,放置在陈列柜之中,为了使自己陈列柜与收藏的品质一致,所以陈列柜也特别讲究质地、品位,特别注意在柜门、抽匣与柜脚档精工雕刻花朵、绘制花纹或者龙飞凤舞的吉祥图案。图片中的陈列柜就具有这类特性。</h3> <h3>  清中期的紫檀木的顶箱柜。此柜的雕刻的刀法精细,柜门用玉石雕刻的玉龙镶嵌,灵气鲜活,算是柜中极品。张贤亮收藏的几个不同品质的极品顶箱柜,2006年拍卖价一般都在3000万元左右,可见价值不菲。</h3> <h3>  展厅收藏不少明清时期的瓷器,从中也可以窥视我国瓷器艺术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的状况,精美的瓷器也让人大饱眼福。</h3> <h3>  珍贵的黄花梨木的顶箱柜。</h3><h3> 柜正面的门都雕刻许多惟妙惟肖展翅的飞鸟,究竟是大鹏鸟、还是凤凰不得而知,完整的寓意也无法揣测,只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感觉精美、精致、精巧即可。</h3> <h3>  我不知为什么特想在这清雅之地品茗,可能这里会萌生特有的茶趣。<br></h3><h3> 我望着室内"佛”字,不由自主想起与“佛"有关的一个条幅,“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可能在此品茗,才会有如此雅趣。</h3> <h3>  黄花梨木的顶箱柜。<br></h3><h3> 柜门的龙凤呈祥的雕刻,刀工仿佛有笔走龙蛇的气概,堪称一绝,观赏感觉活色生香。</h3> <h3>  太师椅。</h3><h3> 无论设计、工艺都简洁而不繁复。在清代官宦人家,等级森严,看来不是谁都可以坐的,估计只有德高望重的老太爷才能独享。</h3> <h3> 紫檀木的漆画竖屏。</h3><h3> 屏正中是一幅春和景明的游春图,风光旖旎,在春光中,嬉笑的游人的神态各异,形象鲜活……此屏图景是属于清朝宫廷漆画,精美至极</h3> <h3>  此园桌配四园凳,观赏特入眼,线条简单、明快,造形大方,又显婀娜多姿的形态,有一种灵动起伏的美韵冲击眼帘,美妙耐看。根据桌凳匹配,估且称之为四仙桌。</h3> <h3>  穿衣镜。</h3> <h3>  红木四方桌。简洁、大方。</h3> <h3>  下面三张摄制的古董图片,感觉是达官贵人厅堂的重要摆设。我当时拍摄时,没有想给别人介绍拍摄的物品是什么东西,所以对许多古玩就无法准确说明,也好,留下悬念,多一些想象与猜测。</h3> <h3> 这个展区的收藏摆放的构思、设计,给人清新爽目的感受。极品的黄花梨木的顶箱柜置中,两边的木椅、茶几、瓷器,精致的挂屏、字幅置放错落有致、有条不紊、繁而不杂,古韵弥漫,特别温馨。</h3> <h3>  这种木椅、茶几也会透射过去主人的生活品位与追求。</h3> <h3>  色彩炫丽、精美的明清时代的大花瓶。展厅这种类似的宝贝还有不少。张贤亮真是一个有眼光的收藏家。</h3> <h3>  紫檀木的九龙插屏置放在中间的红木条案上,它是这一间展室最珍贵的收藏。六方型的紫檀木上雕刻了九龙汇聚一起的生机勃勃的形态,精美的设计、刀工都令人叹为观止。龙在中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尊严,是高贵的象征。紫檀木的九龙插屏原来应该属于皇家的收藏,这种艺术品价值极高,是极品插屏。</h3> <h3>  紫檀木的九龙插屏特写。飞龙在天,九龙腾云驾雾,气势洒脱、磅礴。</h3> <h3> 此图可清晰品鉴置放紫檀木的九龙插屏的红木条案,这一条案也是极珍贵的收藏。</h3> <h3>  面对这些绝妙技艺制作的珍品,我驻步停留,欣赏远古时代能工巧匠的刀斧里的细腻与精巧,感受一种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h3> <h3> 展厅收藏三张明清时期的床。</h3><h3> 这是黄花梨木床。我更多感觉是一幅幅精雕细刻的木雕画,木雕画内容多姿多彩,我确实看不懂作者的意图,但是我知道透过这些木雕画的研究,慢慢可以窥视明清达官贵人床第生活的习俗、道德、文化、追求、理念等等。</h3> <h3>  这是价值最高的清中期的榉木雕琢镶金饰花板拔步床。</h3> <h3> 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的床,最重要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床,可以研究那个时代人们床第生活的审美品位,以及他们的生活诉求……</h3> <h3>  木玉。</h3><h3> 这是经过千万年的地壳运动,环境变幻,将木头自然演变为玉石。 </h3> <h3>  精雕细刻的竖屏。</h3><h3> 我喜好欣赏陈旧的古色,有细腻寓意和美好流淌;喜欢古旧的雕刻,有久远年代的情怀和文化传递。</h3> <h3>  图片中陈列的条凳是什么时间制作没有说明,自己去估计;条凳旁边外方内圆的竖屏可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不知什么原因,我曾经认真端详很久,结果没有拍摄正面图像,就离去。当然远观更可以想入非非。</h3> <h3>  清代时期的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h3><h3> 这是张贤亮的第一件藏品,也是展厅里估价最高的藏品之一,2006年,一家类似的藏品已经在香港拍卖的成交价为3750万港币。据说现在价格在七、八千万元以上,首件古董家具身价涨了两千多倍。</h3><h3> </h3><h3></h3> <h3>  清代的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与其它古董汇集的全景图,气势恢宏,霸气盈盈,透射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h3><h3> 在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背后展示了巨大的精致绝美的金碧辉煌的大屏风,是值得细细品味;以及置放在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上的紫檀木四方形九龙插屏,也是非常贵重的艺术珍品;大画案两边置放着精致宫灯;顶上横挂“大美为善”古牌匾,痛快淋漓直抒展厅表达的理念。张贤亮把这些珍贵的收藏置放在整个展厅的正中间,表明这一组收藏应该说价值不可估量,算是世之极品。</h3> <h3>  清代时期的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的左边置放着古色古韵的宫灯</h3> <h3>  清代时期的灵芝纹内卷腿大画案的右边置放着古色古韵的宫灯,透过它,可以了解清朝的灯文化,同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200多年以前人们制造的精美宫灯,又能感受到那时人们制作家庭生活用品,特别注意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h3> <h3>  中国古代有一俗语,龙凤呈祥,所以许多达官贵人喜欢在自己的家具上篆刻龙飞凤舞的的图像,表示吉祥如意。下面屏风的篆刻,就蕴涵了这种寓意。</h3> <h3>  美妙绝伦的玉片镶嵌的屏风,刀工雕刻精致,特显高贵、大气,古韵绵绵。观赏令人震撼,算是大美之作。</h3> <h3>  张贤亮酷爱书法,展厅里展示了他收藏的不少珍贵书法作品。</h3><h3> 张贤亮对不同书法的笔法均有广泛涉猎,尤擅行书,他给这个喧躁的时代留下不少清雅的墨韵。这里展示的是张贤亮的墨宝,他的书法秀润遒媚,俊逸多姿。</h3> <h3>  另一种风格的紫檀木竖屏。园框中间是漆画。竖屏外形线条别致,曲折多变,优雅中饱含庄重、沉稳与大度,镂空的雕刻既复杂,又精致、精细;底座雕刻的双龙轻盈直上,动感充盈,灵气十足。此竖屏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远观、近看都特别养眼。</h3> <h3>  清中期紫檀木大抬大轿,无价之宝,张賢亮的挚爱。据介绍,这种大轿一般只有一品官员才能享受。</h3> <h3>  清中期紫檀木的另一个大抬大轿。中国现存这种品质的大轿,几乎绝迹,其珍贵性可想而知。</h3> <h3>  又一个清中期的紫檀木的顶箱柜。箱柜典雅、庄重,木雕刻的刀法娴熟,雕刻的画面流畅,算是上乘之作。</h3> <h3>  古代军人的头盔。</h3> <h3> 展厅里的弓弩,远处玻柜中置放是古代文武官员的服饰。</h3> <h3> 明代的箭,据说有4、5百年的历史。 </h3> <h3>  名副其实的古兵器,绝不是仿制品。</h3> <h3>  明清时期的火砲与手枪。背后是古建筑构件展区。</h3> <h3>  不知何物,既然放入展厅,多少也算是文物,看看即可。</h3> <h3>  展厅里展出的几十件精美的古代建筑构件,并且用构件立体式地装饰了整个展厅,不仅使欣赏更亲切、直观,而且使展厅古香古色四溢,也使展厅流淌着流光溢彩的古韵,游逛其间,徜徉在这些建筑构件与家具之中,仿佛游荡在古趣悠悠的过往的流年岁月……欣慰地用虔敬目光触碰这些家具、建筑构件的极品,浸润于历史文化中的妙、趣、味、雅、韵之中,温馨融融。</h3><h3> 最前面是收藏明清时期的中国大圆鼓。</h3> <h3>  建筑构件的展区。当房梁、房柱配上雕刻的精美的建筑构件,房屋的框架就仿佛蓬荜生辉,给人画龙点睛的感触。</h3> <h3>  不同形态、不同雕刻内容的建筑构件齐聚一堂。不仅观赏了精美的构件,也大开眼界。特别是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工匠精神,需要创新的智慧。社会真应该包容各种不同的奇思谬想。</h3> <h3>  建筑构件中的木浮雕。</h3><h3> 浮雕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内容,题材丰富,人物众多;通过娴熟的设计,别致的构图,完整的结构、周密的布局,雕刻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可谓鬼斧神工。</h3> <h3> 一组建筑构件特写。里面有人物,动物羊、鱼,房舍、花卉、市民生活……这些雕像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摄取人间万象,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不仅体现人性化,更具有世俗性,给人以亲切感,这些建筑构件让我们能领略祖先的生活品质及才艺。</h3> <h3>  上面两排木雕作品,通过六个雕刻内容。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成功又传奇的一生。该件作品雕刻的内容分别为。曹操砍梨树、群英争雄、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煮酒论英雄、天下归心。 <br></h3><h3> 下面两个是封神榜人物故事的浮雕,人物有太上老君骑牛、托塔李天王等等人物群像。</h3> <h3>  三国演义的故事:群英会的浮雕。</h3> <h3> 建筑构件。一边是雕刻的人物建筑构件,一边是花卉的建筑构件。<br></h3> <h3>  这一图片中间内容是三英战吕布。</h3><h3> 下面两端是清中期的漁樵耕读木雕。男耕女织是民间艺术品常见的题材。此木雕以渔樵耕读的内容。雕刻了渔夫垂钓、农夫耕作、樵夫背柴、书生读书四幅情景。</h3> <h3>  漁樵耕读木雕的特写。这里雕刻了"渔夫垂钓"、“樵夫背柴”的情景。</h3> <h3>  漁樵耕读木雕的特写,雕刻的是"书生读书"、"农夫耕作”两幅木雕。</h3> <h3>  三国演义的故事浮雕特写。</h3> <h3>  三国演义的故事浮雕特写。</h3> <h3>  浮雕特写。</h3> <h3>  大气、绝美的建筑构件。清代我国的建筑构件的从设计,布局、工艺、刀工技艺发展到极高的水准。就其个人的工艺技能,有些作品用传统艺人的雕刻方式,现代我们都很难达到清代的工艺水平。</h3> <h3> 仰望这些美得极致的建筑构件,不得不被早年中华民族的这些能工巧匠的精湛的技艺所折服。</h3><h3> 此时此刻,特别认同张贤亮的一个观点,“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东西是最珍贵的。”保护我们古旧的建筑艺术,就是在保卫我们失去的文明,就是再找回中国历史的记忆。</h3> <h3>  清代的珍贵木材制作的全套木门。典雅、古朴,造型别致大方。我记得曾经有人询问服务人员,这类东西是否经过现代人加工重新制作,服务人员回答说,如果一经加工,这些东西就不是文物,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了。这里的东西,没有仿制品,全是真品。</h3> <h3> 摄影 李方建 2018.10.16 </h3><h3> 图片文字评点 李方建 2018.12.5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