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被隐藏了半个世纪的秘密。</h3><h3>照片中两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站着的是莲,坐着的是斌,都是我中学的同班同学。</h3>  <h3>1965年,13岁时,我们考入了北京第六女子中学--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曾经叫做“辅仁女附中”的学校,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四年,1969年,我们各奔东西。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都经历了很多很多,我们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皱褶,身上留下了疾病的刀疤,心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h3>  <h3>50年后,我们退休了,现代化的通信,让我们建立了微信群,慢慢的聚集起来。2016年春节,我们相聚在一起,包饺子,包元宵,心仿佛又回到了13岁。</h3><h3>尤其令我瞠目的是,相隔50年,好几个同学竟然能按着学号,说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h3>  <h3>席间,莲说起1969年分配时,她被分配到吉林插队。当时,她家很困难,妈妈有病,弟妹又小,她是家中老大,面对困境,她束手无措,很多同学为她着急,帮她找学校反映情况,后来听说有人让出了北京的指标,她留京了,但一直不知道这个人是谁。</h3><h3>莲感谢同学们,所以总是同学聚会的积极撮合者。</h3>  <h3>几天前,被同学们念叨好久的斌来京了。她非常想念同学们,但苦于没有一个同学的联系方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来到当时同学比较多的新街口派出所。在派出所的帮助下,终于和同学们取得了联系。</h3>  <h3>半个世纪没见,说不完的话。</h3><h3>斌告诉了同学们她的经历,1969年4月13日,她们80个北京学生去了内蒙屯垦戌边。</h3><h3>在内蒙一个叫蹬口巴彦高勒地方下了火车,伴着扑天盖地的大风沙,他们坐上大卡车,车走走停停,时不时的还需要下来用双手扒道。开了近十个小时直到天黑,他们才到了目的地—阴山脚下的一师六团一连。<br></h3><h3>斌说,第二天,在连长,指导员等三个现役军人的带领下,学生们拿起扁担,每人挑起两个大筐来到一个小海子用镐砸冰,头一次挑冰,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火辣辣的疼。然后连长又带他们去找荆棘搭灶台化冰洗脸,看到一盆盆的黄泥汤,北京知青哭成团……。</h3><h3>斌说,最苦难最难度过的是冬春季,北京知青手脚冻裂还要拿镐扛铁锹,天天站在狂沙扑面的寒风中筑路筑坝,脱胚盖房。夜间还要轮流站岗放哨两小时。大家从不敢坐下来休息,尽管戴着发给的皮帽子,嘴中的哈气早已和头发,眉毛结成了冰疙瘩。</h3>  <h3>三年后,斌凭着自己的努力,当了中学教师,再后来和一位军人结婚,爱人转业时,随他去了温州,一直在中学执教。</h3><h3>她的两个儿子都很不错,二少在北京发展,她这次就是来看儿子。</h3><h3>斌在学校期间就是假小子打扮,她说,教中学46年英语,那年,与毕业班同学分手时,学生们花300元买了一条晚礼服长裙并当场让斌换上,学生们说终于看见了老师穿裙子的模样啦!</h3>  <h3>同学宏好奇斌怎么去了内蒙,问她,她却支支吾吾,在宏的逼问下,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的秘密揭开了。原来,当年斌已经分到北京四机部的一个保密工厂,为了莲的事,她找到军宣队,得知留京指标有限,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留京指标,去了内蒙兵团。</h3><h3>斌的话让宏深感震惊,斌一再嘱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要再说了,特别是不要和莲说。</h3><h3>但宏知道,这是莲半个世纪的纠结。</h3><h3>莲知道实情后泪流满面,班里的微信群也因感动而沸腾了。</h3><h3>一个17岁的女孩,因一个决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h3><h3>大家在感动斌的义举时,也在感叹上苍的公允,是金子总会发光,斌的善良,让她也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好人一生平安。</h3><h3>宏在群中感叹:感恩生活,感恩遇见的每一个人,感谢同学的缘分,感谢具有优良传统的辅仁女附中,教会了我们善良,诚实,忍耐和坚强。<br></h3><h3>50年了,童靴们尽管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但都经过自己顽强的奋斗拼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小有成绩;现在也都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br></h3>  <h3>2018年12月9日,我们又相聚在一起,又哭,又笑,大家回首往事,有苦有泪,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曾经有缘同学,我们曾经风华正茂,我们曾经一起走过。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