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ul><li>戊戌孟冬,乍暖还寒,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相聚在美丽的滨海城市一一平潭,开始了我们的第五次研修学习。</li></ul></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次的研修学习地点在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h3> <h3>一早就被学带班小伙伴们灿烂的笑容甜到了😊</h3><h3>这是不是预示着今天将是美好的一天?!</h3> <h3> 这次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还有省里三个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平潭进修校的老师以及本地的初高中生物教师等,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大了。研修时间虽不长,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有北京专家关于核心素养的前沿解读,有福建师大教授和省名师的精彩讲座,还有平潭当地老师和学带班同学的同课异构,值得期待!</h3> <h3><ul><li>11月30日上午八点半,福建师大平潭附属中学的多功能报告厅,在学带班张锋同学的主持下举行了第二届福建省中学生物名师工作室联合会议的开幕式,开幕式上福建师大平潭附属中学的黄明亮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福建师大生科院俞如旺教授、福建师大附中温青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借助这个平台,生物教师得以欢聚一堂,交流学习,共享资源,实乃一大幸事也。开幕式上还意外地见到了黄健老师、饶晓珍老师和耿宝荣老师。阿宝老师可是亲亲的老师,每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心心念念的,看到老师精神矍铄神釆飞扬,甚是欣慰!</li></ul></h3> <h3><ul><li>九点,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为我们做《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与教材教学》的专题讲座。谭永平主任是人教版初中、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主要编者,兼任《中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生物教学》等学术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这样的专家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真心不常有,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特别专注,整个报告厅里静悄悄的。</li></ul></h3> <h3>谭永平主任首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做深层次的解读,提到四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1.平面切割线性串联2.限于文本不敢拓展3.观念不能等同于概念4.止于学科自我设限。他认为要在平面基础上做整合构成有机的整体,要更深入地挖掘生命观念中蕴含的内涵,生命观念不等同于概念,科学思维也不是简单的思考。</h3><h3><br></h3> <h3>在生命观念的落实中,往往因为生命观念需要涵盖太多内容而“无所不在”,如若过于牵强地往生命观念上扯,必然使“生命观念”被庸俗化理解。</h3><h3>生命观念的落实贯穿于整个生物学课程,同时必须进一步思考全面育人。</h3><h3>最重要的并非生命观念的名词,而是将生命观念化作整合概念网络的“灵魂”,转化为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观念、思想方法...</h3><h3><br></h3> <h3>科学思维是思维工具,其核心是理性思维,教育教学中训练和提升科学思维主要是指理性思维。</h3><h3>谭永平主任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我们怎么推理如何归纳、怎样质疑如何反驳,总结了论证过程中常见的缪误。受益匪浅!</h3> <h3>关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新教材怎么做的问题,谭永平主任提供的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考,这些案例中有概念有思维有观念有知识。创设好的情境,虚拟情境向真实问题情境转化,发挥情境的贯穿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提升素养。隐性和显性结合,通过教材的梳理总结提炼出核心素养要求,显性化呈现核心素养,但又不局限于这四个方面,立足学科但不限于学科,同时融入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h3><h3><br></h3> <h3>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合理,四个维度都有落实,在科学思维这块上做了较大的充实。每章章首页都配有精心挑选的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足可见编者所花的心思。然后我们现在就开始眼巴巴地期待新教材了😊</h3> <h3>谭永平主任把最后的十分钟留给了倾听讲座的老师们,大家可以自由提问可以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互动。</h3><h3><br></h3><h3><br></h3> <h3>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就结束了,谭永平主任的渊搏、严谨、风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在讲“推理论证归纳”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大量的案例使我们深受启发,不再觉得推理归纳过程难以理解,同时也使我们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期待今后的培训中能更多地享受这样的盛宴!</h3> <h3><ul><li>30日下午,平潭附中教学楼四楼阶梯录播教室2,两节高中观摩课《酶的作用与本质》,同课异构,精彩纷呈。<br></li></ul></h3> <h3> 平潭三中的苏楷星老师,上课前有一点小严肃哈,可是上起课来就变得魅力无穷了。<br></h3><h3>苏老师从常见的生活情境(双氧水消毒)入手,通过设置问题串进行导课,成功抓住学生眼球,完美!苏老师语言亲晰干练,讲解流畅亲切,课件精美,素材丰富。活化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的概念,苏老师利用坐标图、利用表格数据还有动态直观的视频成功突破了这个难点。</h3> <h3>课堂上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展示说明以及问题讨论使学生明确了酶的作用,明确了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教师顺理成章总结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h3><h3>可以看出苏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引导,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参与程度很高,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有目共睹。</h3><h3><br></h3> <h3>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隆重推出来自泉州市教科所的黄东姐老师,也是我们学带班的同学。<br></h3><h3>课前,黄老师便与学生亲切互动起来了,一来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来毕竞是借班上课,心理上拉近距离是课中无障碍交流的基础。这一点黄老师做的很棒,天生自带喜感的笑容所向披靡,点赞点👍</h3><h3>黄老师也是用学生特别熟悉的生活情境(苹果切开被氧化)来导课,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然后顺利引入酶的学习。</h3><h3>黄老师对酶的发现史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用论证式,角色表演也不可能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选择材料组装材料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尽量地去呈现科学本质传递科学精神,这也是值得所有生物老师思考的问题。</h3> <h3>关于酶本质的探索</h3><h3>如何证明酶是蛋白质?</h3><h3>学生讨论,写出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实验。显然,黄老师对实验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无疑对学生和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示讨论表达,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学生也能认真听取老师的任务指示,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h3> <h3><ul><li>听课是一个学习平台,评课亦是。<br></li></ul></h3><h3> 两节课后,还是录播室,在林修愚老师的主持下开始评课,学带班的星宇和淑芳同学先发言谈感想谈收获,平潭一中丁燕平老师、莆田一中龚荔群老师、福建教育学院林颖韬老师等大咖老师做精彩点评。两节同课异构,各有各的精彩。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展示交流、传递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h3><h3>对课堂可能性的探索,从未停止...</h3> <h3> 忙碌充实却也是快乐的一天!<br></h3><h3>说实话,每次接到学习培训任务时,散淡的我总是有一点点小小的痛苦,真的很鄙视自已!</h3><h3>小伙伴们实在是太优秀了!学习的脚步从未曾停下,一直在路上。</h3><h3>后知后觉的我,且徐徐行......</h3><h3><br></h3>